书城励志中国名人成功密码
14942100000051

第51章 华罗庚:王老师发现了他的数学天赋

华罗庚(1910—1985),江苏金坛人。他自学成才的故事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勇攀科学高峰,这位“人民的数学家”,为他钟爱的数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华罗庚在金坛中学上学时,遇上了一位独具慧眼的数学老师王维克。王老师发现华罗庚很有数学天赋,于是对他格外精心培养。他借给华罗庚很多数学书籍,课余还经常对他单独辅导,使华罗庚在数学上进步很大。正是在王老师的帮助下,他才一步步走上数学研究的成功之路。

华罗庚小时候很爱动脑筋,下了课,小伙伴们都出去玩了,他还在教室里想老师讲的问题,有时候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同学叫他都听不见。久而久之,同学送他一个外号,叫他“罗呆子”。

老师打开华罗庚的数学作业,发现许多地方都有涂改,一点也不整洁。开始老师很不满意,后来仔细辨别,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他在金坛中学上学时,遇上了一位独具慧眼的数学老师王维克。王老师发现华罗庚很有数学天赋,于是对他格外精心培养。他借给华罗庚很多数学书籍,课余还经常对他单独辅导,使华罗庚在数学上进步很大。正是在王老师的帮助下,他才一步步走上数学研究的成功之路。

考虑到自己无法一直陪伴华罗庚求学,王维克老师对华罗庚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大体是希望他不要辜负自己的才情,希望他能够在数学领域有所贡献。面对真挚的王老师,华罗庚感动之余,也把他的话记在了心间。

1925年,华罗庚中学毕业后,由于父亲无力供他上大学,只好考取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父亲千方百计地凑了点钱把华罗庚送到了学校,但是华罗庚并不能适应这里的教育方式。有一天上课时,一位老师将刚刚看完的作业放在讲课桌上,声色俱厉地喊道:

“华罗庚!这么简单的题你为什么没做对?”

华罗庚看着满脸怒气的老师站起来说:“老师,我没有做错题,我这样做是有理由的。”

“还有理由?”老师更来气了,冲他摆摆手说,“那你上来给我讲讲。”

于是华罗庚走上了讲台,他拿起粉笔不假思索地将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写在了黑板上,然后又转过身对同学们讲了讲他的解题思路,他讲完后同学们都小声嚷起来:

“他做得没有错,他的方法很好,一定是老师看错了。”

满脸怒气的老师一时下不了台,他很恼火地看着华罗庚,随便找了个理由将他训了一刻多钟,这让华罗庚对这所学校的教育十分不满。他愤懑地想,为什么这位老师不能像王维克老师那样既拥有渊博的知识又拥有一颗宽容、仁爱之心呢?一想到王老师,华罗庚就有些动情,他又有了一股冲动,无论这里的环境如何,他都不会气馁,并决计要在数学上有所成就。

可惜的是,后来因为家里经济实在过于困难,没有钱交学费,上了一年学后,华罗庚只得选择退学,连毕业证都没拿到。华罗庚回到家里后就帮助照料店里的生意。

虽然不再上学了,华罗庚依然没有停止对数学的钻研,他怎么能放弃心爱的数学呢?如果他选择放弃的话,不仅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王老师。因此,无论生活如何困苦,华罗庚都没有忘记对自己严格要求。

华罗庚经常站在柜台边,一边卖东西算账,一边翻看着数学书,不时还演算起来,有时遇到难题,不分白天黑夜地进行钻研。由于他经常心不在焉,小店的生意越来越差。一次,一位顾客来买毛巾,问道:“多少钱一条?”

“26867。”华罗庚看也不看随口就把刚才演算出的一个得数说了出来。

顾客一听莫名其妙,扭头就走了。

在一旁的父亲看在眼里,火冒三丈,抢过来就要把华罗庚手中的数学书和演算题材的纸给烧掉。他认为儿子是让这些东西给弄傻了。

杂货店的生意不太好,父亲白天帮人收购蚕丝,晚上算账。有一天晚上,算来算去账上错了1000多元钱,把父亲急得满头大汗。伙计点上香烛,求狐仙帮忙,可还是没算清。华罗庚在屋子里闻到香气,就出来说,不要求狐仙了,让我来帮你们算账吧,父亲开始还不相信儿子有这本事,把两大本账册往他面前一推。结果华罗庚没花多少时间就把账目全部理清。父亲一看,儿子学数学还真有用,这才不反对他学习了。

华罗庚18岁的时候,由于生活艰难和饮食不良,不幸染上了流行的伤寒病,虽然后来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活了下来,可是他的左腿关节变形,再也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走路。认识他的人看到他一瘸一拐地走在路上,都不禁为他的遭遇叹息。可是华罗庚却十分坚定地想:既然不能干别的工作,正好可以集中精力钻研数学,这一行不需要什么设备,只要有一支笔,一张纸就够了。

此后华罗庚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研究,他节衣缩食省钱订了一份《科学》杂志,又买了很多的数学书籍,坚持学数学。

与此同时,华罗庚开始写一些有关数学研究的文章,投到杂志上。尽管刚开始有很多文章被退了回来,但他没有灰心,依然继续写着。1930年他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中对一位数学教授的理论进行了质疑。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看到这篇文章,大加赞赏,当他得知这篇文章出自一位年仅19岁的失学青年时,震惊不已地说:“这个年轻人不简单,应该请他到清华来。”

1931年,华罗庚在熊庆来的安排下来到了清华,在数学系当了一名助理员。他平时的工作只是整理图书,收发文件。这样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听课和学习数学。在熊庆来的悉心指导下,华罗庚进步很快,他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拼命地学习,只用一年半就攻下数学系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英语、德语、法语。他寄出了3篇论文,都在国外的杂志上发表了。在当时,大学的教授都很难在国际的杂志上发表论文,于是清华大学决定聘请华罗庚做教师,就这样,一个年仅24岁,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人,进入了清华大学的教师行列。

后来,在熊庆来的帮助下,华罗庚获得英国剑桥大学进修的机会。他在那里刻苦学习,在博采世界诸家成果的同时,他一连写了18篇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华罗庚的论文在当时数学领域一些悬而未决的难题上连连取得了突破,使当时世界级的数学权威都赞叹不已。

由于成就卓越,他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院士中的第一个中国人,并先后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还被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为当今世界88个数学伟人之一。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奠基者和领航人。他在美国当教授时,年薪高达两万美元,有小洋楼和汽车。但他常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一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毅然回到了祖国。一位美国教授后来评论:“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在数学研究之外,华罗庚发现并培养了王元、陈景润、陆启铿这些著名的数学家,建立起国际公认的“中国数学学派”。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成才的故事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华罗庚还是我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的首创者。从1956年到1978年间,他亲自担任竞赛委员会主任,还写了大量中学生课外数学读物和学习方法等书,为培养优秀数学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经济困难时期,华罗庚思考以数学知识为国民经济做贡献。于是,他筛选出以改进工艺问题的数学方法为内容的“优选法”和以处理生产组织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1946年,华罗庚给******写信,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两法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回信称赞他的想法“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受此巨大鼓舞,华罗庚开始将他的主要精力放在数学方法在工业的普及应用上。近20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中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深入到工厂、矿山,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工人和农民介绍优选法和统筹法,行程10万多公里。他使数学直接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华罗庚是中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写信赞扬他:“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广大群众称他为“人民的数学家”。

成长密码:

华罗庚的成功虽说跟清华大学的熊庆来关系很大,但是他的成长却与中学时的一位数学老师密不可分。是王维克老师独具慧眼,发现了他的数学天赋,并加以悉心培养,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华罗庚的数学潜能才被开发出来。可见,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教师的作用有多么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