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名人成功密码
14942100000036

第36章 齐白石:一本书让他如获至宝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有一年,他给人家雕花时,无意间发现一本清乾隆年间的五彩套印《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兴奋极了。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一幅一幅地临摹描红,足足画了半年。从那时起,他依据《芥子园画谱》刻出的雕花新样子开始在乡间流传,成为当地的雕花名手。最终,齐白石走向了成功,成了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

齐白石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他小时候曾在外祖父的私塾中读过书,可是只读了半年,就因为家庭困难辍学了。他每天砍柴、放牛、种田,什么粗重的农活都干过。

劳作之余,年少的齐白石对学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坐在池塘边、地垄上,细心观察各种花鸟鱼虫的形态变化,用手指或树枝在地上描画,慢慢地别人都说画得像。

齐白石跟着叔祖父学做木工,后来学雕花木工。那时雕花,差不多都是千篇一律,他却推陈出新,想出许多新的花样。那时,这方面的内容没有现成的例子可学,齐白石每取得一点进步,完全依靠自己的领悟。

有一年,他给人家雕花时,无意间发现一本清乾隆年间的五彩套印《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兴奋极了。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一幅一幅地临摹描红,足足画了半年。从那时起,他依据《芥子园画谱》刻出的雕花新样子开始在乡间流传,成为当地的雕花名手,来求他画神仙圣佛画像的乡民也越来越多。

这本宝贵的《芥子园画谱》直接影响了齐白石,成了他走向艺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的阶梯。

1889年,齐白石在做活的时候,认识了颇有才学的私塾先生胡自悼和陈少蕃。从此,他走上了专门的读书绘画的道路。几年下来,齐白石的画像技艺有了很大提高,并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之上创造了一些新技法,创作了不少富有诗情画意的作品。30多岁时,齐白石又开始苦练治印,他拜黎松安、黎铁安为师,把一枚枚印章刻了又磨掉,磨掉了又刻,学得非常辛苦。半年下来,他便掌握了汉印的基础。

1902年,年近40岁的齐白石游历了大江南北。每到一处,他都要游历当地的名山大川,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积累了为数众多的速写作品,同时结识、拜访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画界名人,鉴赏、临摹了许多秘籍、名画、书法、碑拓等艺术品。这大大开阔了他的胸怀,提高了他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1909年暮秋,齐白石回到故乡,购置了“寄萍堂”居住,这一住就是10年。这期间,齐白石每天除坚持作画外,就是用功苦读诗词,闭门自修。通过这10年的刻苦磨砺,基本上形成了齐白石朴实、自然的创作风格。

1919年初春,齐白石已经56岁了,他决计北上,定居北京。初到北京后,齐白石的画并不能卖出,仅靠治印以维生计,生活极为贫困。但他不断地从黄宾虹等人的画中汲取营养,后来他创造了中国画工笔草虫和写意花卉相结合的特殊风格,终于在陈师曾的提携下,名声大振。并于1927年初春,被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聘请为教授。他把自己几十年的绘画创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著名画家王雪涛、李苦禅、李可染等,都成了他的得意门生。十多年中他居然创作出了万幅以上的作品。

80岁前后,齐白石的制印的篆法、章法、刀法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被誉为“印坛泰斗”。其画作造型简括、神态生动、笔力雄健、墨色强烈,书与印苍劲豪迈、刀笔泼辣、神奇趣逸。他将画、印、诗、书熔为一炉,使中国传统艺术水平升到新的高度。

齐白石因为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缘故,懂得劳动人民的疾苦,养成了他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戏弄汉奸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当时北平的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一定要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赴宴作画。齐白石来到宴会上,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洒。一会儿工夫,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还有一次,一个汉奸向他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1937年,日军侵占北平。北平沦陷之后,齐白石愤然辞去了北平艺术学院教授的职务,从此紧闭大门,充分表现了这位艺术老人的民族气节。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他才公开露面,1946年年初恢复了他的卖画生涯。

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大师走完了他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

齐白石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由于他的杰出成就,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

成功密码:

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齐白石正是在《芥子园画谱》这本书的基础上一步步走上绘画的成功之路。由此看来,一个人不管是什么样的出身,不管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读书对他来说都是十分必要、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