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名人成功密码
14942100000028

第28章 宋应星:老农让他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宋应星(1587—?),江西奉新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

宋应星仔细观察了耧的构造,问老农,播完种为什么还要用驴拉着碌碡在地上滚?老农说,麦种播下去后,用碌碡把泥土压紧,就能保持水分,麦种才好发芽。宋应星回头对哥哥说,这些东西是书上学不到的,我们饱读诗书,却连最实用的知识也没学会,我一定要写本书,把这些知识都写进去。

宋应星自幼聪明好学。一次,宋应星和哥哥宋应升去南昌参加乡试,乡试的考生有一万多名,结果兄弟俩都考中了举人,宋应星考中了第三名,哥哥宋应升考中了第六名。奉新县一下子出了两个举人,被人称为“奉新二宋”。中举后,兄弟俩马上赴北京参加会试,想一鼓作气考中进士。但却双双落榜。

从京城回家的路上,他们看见一位老农在田地里使用一种奇特的农具干活。宋应星不知那是什么东西,就前去向老农请教,老农告诉他那东西叫耧,是播种用的。宋应星仔细观察了耧的构造,问老农,播完种为什么还要用驴拉着碌碡在地上滚?老农说,麦种播下去后,用碌碡把泥土压紧,就能保持水分,麦种才好发芽。宋应星回头对哥哥说,这些东西是书上学不到的,我们饱读诗书,却连最实用的知识也没学会,我一定要写本书,把这些知识都写进去。

后来,兄弟俩又参加了几次会试,但总是榜上无名。宋应星不想再考下去了,他到江西分宜县当了县学的教官。从此经常到分宜县的农村、集镇去了解各行各业的生产过程。他访遍了那里的造纸、制陶、制糖、纺织等作坊,结交了很多农民、工匠朋友,积极准备实现当初的愿望,写一本关于农业的书。

有一次,宋应星看到一位老铁匠在教徒弟打铁。老铁匠把打好的锄头放在火上烧红,然后把锄头在水里蘸了一下。吱的一声,水里冒出一阵白气。宋应星问老铁匠为什么要把烧红的锄头往水里蘸一下?老铁匠告诉他,这叫淬火,可以使铁器变得更硬,这道工序很讲究,淬火时温度太高,铁器就会太硬,容易断;温度不够,铁器则不耐磨。

每当了解到这些知识,宋应星总是详细地记录下来,为他要写的书做准备。

几年后,宋应星的书写成了,书名《天工开物》。这部书一共18卷。内容包括作物种植、食品加工、养蚕、纺织、采矿、冶炼、烧制砖瓦、陶器、造纸、车船和兵器的制造等。书中还有200多幅插图。在朋友的帮助下,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得以付梓印刷。《天工开物》全面地记录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百科全书。书中记载的炼锌法和灌钢法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它记载的提花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械;书中的200多幅插图生动地描绘了300多年前各行各业的生产情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是,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因此《天工开物》这部关于生产劳动的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后来甚至在国内失传了。现代学者经过多方查找,才找到它的原刻本,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终于在世界上获得了应有的荣誉。

成功密码:

处处留心皆学问。宋应星正是在仔细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完成了著名的著作《天工开物》。而现如今的一些孩子,几乎埋在书堆里抬不起头来,很少有时间或有兴趣关心和了解身边的社会。结果是书读了不少,证书也拿了许多,但走上社会,却是两眼一摸黑。宋应星的事例很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