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1574—1646),出生于江苏苏州,明代著名民间文学家。《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他的代表作。
有一次冯梦龙与同窗好友在野外遇到了一个老农,老农一边赶着牛犁地,一边唱着民歌。冯梦龙听到老农唱的歌谣,停下了脚步,他细细地品味老农唱的小曲,觉得非常有味道。于是,他走到田中向老农请教。出自田夫的歌谣成了他创作民间文学的源泉。
冯梦龙自幼天资聪颖,父亲从小让他接受儒家教育。冯梦龙很好学,每当遇到了经书上不懂的地方,总是找人去请教,这使得与他接触的人都非常喜欢这个好学的孩子。于是他们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了冯梦龙。这样冯梦龙就成为了一个十分博学的少年。冯梦龙不满足于四书五经上的知识,他经常看一些诸子百家的书,一有机会,他就走出家门向所遇到的人去请教。
有一次冯梦龙与同窗好友在野外遇到了一个老农,老农一边赶着牛犁地,一边唱着民歌。冯梦龙听到老农唱的歌谣,停下了脚步,他细细地品味老农唱的小曲,觉得非常有味道。于是,他走到田中向老农请教。老农被他的诚心所打动,教给他许多的民间歌谣,冯梦龙很高兴地把那些歌谣都记了下来,他的朋友很不耐烦地在旁边等着,一直等到他记完了,他的朋友才说:
“这些下里巴人的小曲也值得你去讨教吗?你记它们有什么用呢?”
冯梦龙说:“这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啊!这些老农虽然很可能都不识字,但是他们从生活中获取了很多的智慧,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从那以后,他更加注重现实生活,有时甚至费尽心力搜集各种各样的故事。由于冯梦龙经常虚心求教,博采众长,所以他的知识面非常广。特别是对于当时士大夫们所鄙视的民间文学,他更是情有独钟。他对民歌俗曲、传奇、说唱都非常感兴趣,他常常去听民间艺人说书,时间久了,很多评书他也能说得下来。
在苏州,他还经常去听一位名叫李正庭的说书人讲三国。有一次,李先生病了,不能开讲,听众们不知情,都在台下耐心地等着。冯梦龙为了不让大家扫兴,于是他走上了台,将惊堂木一拍,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大家对他的讲说十分满意。事后李先生非常感激他,将祖传的一本说书人的秘籍送给了冯梦龙。
冯梦龙的父亲一心想要他求取功名,看他整天和一些民间艺人混在一起,非常生气,将他狠狠地训了一通,然后把他锁在屋子里,不让他出去。但他在屋中还在翻阅民间文学作品。冯梦龙二十多岁的时候考中了秀才,这时他们家道渐渐衰落,于是他就在苏州城里开了一家酒店。他的酒店与众不同,他在招牌上写着:本店征求俚语山歌,能献上五首的,送黄酒一壶。每天来献山歌的人络绎不绝,他的酒店中贴满了民歌,就这样冯梦龙收集到了很多的山歌,将它们编成了一本《桂枝儿》。
冯梦龙收集整理了很多通俗文学作品,像《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就是他的代表作,由于他长期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收集和创作,一些所谓正统的文人和卫道者对冯梦龙发起了攻击,他们认为:
“民间的小歌小曲粗俗不堪,登不了大雅之堂。”
冯梦龙却说:“民间文学最浅最俗但也最真。文人之作经常流于陈腐,而出自田夫野老的歌谣才是真正的文学源泉。”
冯梦龙的仕途坎坷,直到1630年,他才考中了贡生,4年后做了福建寿宁的知县。在任期间,他除了埋头著书,还经常参加结社活动。他和当时的很多文人学士都有来往,他认为这种社交活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他也很善于从朋友们那里汲取优点。
冯梦龙一生著述颇丰,是一般作家所难以比拟的。他著述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从儒家经典到民间歌谣,从笔记小品到时事政论,从戏剧词曲到传奇话本,都是他创作的范围。
冯梦龙的一生与书为伴,与写作为伴。公元1646年,已是老者的冯梦龙背着青布包袱经过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地路过弥陀寺,请求投宿。庙里的厨师看到他背着的包袱从不离身,猜想里面一定装着稀世珍宝。于是厨师就起了歹心,将他杀了。可打开包袱一看,冯梦龙的包袱里面根本没有什么珍宝,而是一大堆书稿。
成功密码: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冯梦龙并不因为老农的歌曲是“下里巴人”而不屑一顾;相反,他虚心向老农请教。这一切,对他民间文学创作十分有益。冯梦龙谦虚严谨的学习态度很值得如今的一些孩子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