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1019—1083),山西夏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史学巨著。
父亲说:“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要老实。说谎、骗人不是好孩子,我希望我的儿子做个老实人。”司马光连忙认错,从此再也不撒谎了。后来,因为他主动承认错误,朝廷不但没有降罪,反面嘉奖了他的忠诚。
司马光6岁时开始读书。刚开始学习时,他看到别的同学背书,几遍就会背了,而他总是不会背,就以为自己比别人笨。父亲告诉他,读书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要先了解它的意思,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司马光找到了窍门,把书当成故事读,就觉得背书不再是苦差事,很快学习就超过了其他同学。他7岁就能捧着《左氏春秋》读得津津有味,从学堂回到家中,还把书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
司马光8岁那年的夏天,天气很热,教书的老先生昏昏欲睡,看孩子们也没精神,就让他们到树荫下去凉快。孩子们冲出教室就疯玩起来。玩了一会儿,一个满头大汗的小朋友跑到大缸边,想捧点儿水洗脸。可是他个子太矮了,就搬了一块石头,垫在脚下爬上去,使劲往下一弯腰,“扑通”一声,掉进缸里。
小伙伴们听到声音,赶紧跑过来,七手八脚地想把他拽上来,可是缸太深,他们再使劲也够不到。看到小朋友在水缸里挣扎,孩子们都吓坏了,有的哭,有的叫,乱作一团。司马光也非常着急,去叫大人,来不及了,自己跳进去,也会淹死。突然,他看到那块垫脚石。对!他搬起那块石头,使劲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被砸了一个大洞,水哗啦啦地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大家都认为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司马光自己也很得意。
有一天,司马光拿来一些核桃仁,让姐姐把皮去掉。皮很难剥,姐姐剥了几下没有剥掉,走了。一会儿,一个丫鬟进来,把核桃仁用开水一烫,皮就好剥了。姐姐又回来,看见弟弟手里白白的核桃仁,就奇怪地问他:“皮是怎么剥掉的?”司马光得意地摇了摇脑袋,说:“是我自己剥掉的。”
姐姐想起不久前他砸缸救小朋友的事,就信以为真,连连称赞说:“好弟弟,你真聪明。”
坐在里屋读书的父亲放下书本,走到屋外,看着司马光的眼睛问:“这核桃仁是你剥的吗?”司马光的脸一下子红了,低下头说:“不是。”父亲说:“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要老实。说谎、骗人不是好孩子,我希望我的儿子做个老实人。”司马光连忙认错,从此再也不撒谎了。
1038年3月,19岁的司马光考中了进士,也因此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发榜以后,朝廷为新考中的进士举行了一次盛宴,每位进士的胸前都披戴丝绸扎成的大红花,大家都为考取进士而高兴,有的还喝了个酩酊大醉,唯独司马光的态度和平常一样。
司马光考取进士以后,有一年,他到并州(即现在的山西省一带)做官。并州邻近强大的西夏国,那里战事不断。为了防御西夏的入侵,麟州知州武戡向司马光建议,在黄河以西的地方修筑两个坚固的堡垒。于是司马光便向他的上司庞籍报告了此事,庞籍也很快同意了这个建议。
司马光便选派了军官郭恩秘密渡过黄河去修建这两个堡垒。
郭恩狂妄自负,没有对西夏的情况进行了解,便喝得醉醺醺地带着1000多人渡过黄河去修堡垒,结果士兵们刚渡过河,便遭到西夏军队攻击,1000多人全部战死。
消息传到京城以后,朝廷便免去了庞籍的职务,这时的司马光想起父亲曾经说过的话:“我希望我的儿子做个老实人。”司马光认为这个错应该归于自己,不能让庞籍为自己背黑锅,于是他便主动向朝廷写信表示愿意承担责任。为这事好多人说他是个笨蛋,但司马光一点都不觉得后悔,反而因为放下了心理包袱而感到轻松。
皇上不仅没有责怪司马光,反而嘉奖了他的忠诚。司马光觉得皇帝是个明君,从此更珍惜自己的名声,谨遵父亲的教诲,一心为朝廷效力,最后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朝廷要员。
成功密码:
小孩子一次两次说谎是正常的,但是长期说谎那就说明有问题了。作为家长,要及时教育孩子,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一次纵容与放纵,就会让孩子存有侥幸心理,长此以往,孩子就习惯了撒谎。司马光的父亲说得好,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如果光有聪明而不老实,那他就是一个残缺的人,一个让人感到可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