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修炼快乐
14923100000015

第15章 修炼能力——自强的快乐(1)

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

——尼采

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技能和个性心理特征。自强就是不断培养和提升能力的进步过程。

自强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听到的励志之词,我们也会在遭遇困境和面临挫折时用“男儿当自强”来鼓励自己。然而,很多人在摆脱困境之后也很容易将自强忘诸脑后,似乎自强仅仅是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符咒”,这无疑是忽略了自强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会损害我们进步和成长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使我们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难以发挥出自强对我们行为应有的引导作用。

自强是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通过各种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正确信念、理想目标的不懈努力和具体行动,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进步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动力,自强更应该是通过修炼而保有的行为习惯和成长能力。只有把自强修炼成我们坚持不懈的行为习惯,才能使我们的进步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个持续的、不断向上的自我完善过程,我们才会充分享受到进步与成长的快乐。

第一节自强——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般情况下,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都会对自己有一个基本而模糊的判断:“我是……的人。”省略的部分可以是善良、忠厚、积极、乐观、有幽默感、有进取心、有责任感和受人欢迎等等正面的评价,也可以是冷漠、忧郁、多愁善感、消极、无能、粗俗和鲁莽等负面的评价。

那么,你会在省略号中都填上什么词呢?无疑这就是你的自我评价。

一、自强——自我评价的正面填空

当我们仔细反思自己的自我评价时,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是不是善良的人、是不是有幽默感的人、是不是粗俗的人,在一开始就不是完全由自己把握的。例如,假如最初你认为你是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可是,你自认为幽默的语言或行为从不能引起周围人的笑声或开心的反应,你很快就会怀疑或改变这一评价。所以,自我评价应当是我们参照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形成的,父母、朋友、老师、领导、同事对我们的评价和态度,极大地影响着自我评价的形成。很多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往往是以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的一句评判当成终生的自我评价。而且,我们总会认为由此形成的自我评价来源于我们的自主意识。

因此,当我们逐渐走上成熟时,就应该时刻反思自我评价的正确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我是……的人”的省略号中不断添加正面的形容词,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称之为自强。

既然自我评价是在旁人的态度和影响下形成的,那么,自强可以改变自我评价吗?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当我们自己省悟到自我评价中有着太多的负面评价时,我们可以通过努力逐步去掉这些不好的评价;另一方面,谁也无法保证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态度都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连自己都不甚了解的人,会准确地评价别人吗?更何况,粗心或想当然误解别人的意思、误解别人的事情,在我们周边时有发生,我们的自我评价总会有一部分来源于别人对我们的错误认识。而这些,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这些不当的评价,这就是我们自强的过程。因为,你不能一个一个地告诉别人他们对你的评价是错误的,何况,即使你能做到,你的诉说也可能无济于事。

我们的自我评价不仅仅是根据旁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所形成的,而且还是在与旁人的比较中形成的。事实上,我们的许多自我认识是需要与周围进行比较才能够成立的,如果不与周围的人比较我们就无法进行自我定位。比如,假设在考试中你的数学拿了70分,但如果不知道别人的成绩,就无法判断自己考得好还是差,这时平均分和偏差值便派上了用场。所谓偏差值,是表示一个人的能力等特质的发达程度偏离特定集体的平均值的数值。实际上,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好与坏,偏差值都在起着评判的作用,也就是说,任何事情的评判,好与坏、弱与强、优与劣都是在比较中才能产生的。你可以认为自己是个有责任感的人,也可以自我评价为是个刻薄的人,但这一切都是在与周围的人比较之后才会具有比较大的确定性。

这种与别人进行比较的行为,我们称之为“社会比较”。实际上,人的任何一种比较行为都带有社会性,一个置身社会之外的人是无法产生比较行为的。由此引申,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人身处的特定环境会对自我评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为我们都是在一定的特定环境下来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超出特定的环境范围之外,自我评价可能会随之发生变化。在这家公司是个工作效率很高的人,换家公司就可能未必。因此,这种社会比较,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进步,因为我们周围的环境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而且,时间也在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环境,正面的自我评价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就是我们不断努力,不断修正信念、行为和特质,不断增强自身能力,为自己添加正面评价的成长的过程。

修炼:

1.人的自我评价都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可以有法律、道德、能力、性格、情绪、修养、偏好、品行、成就、健康等等各方面的自我评价。有些自我评价还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尤其是在性格和情绪上,很多年轻人的自我评价都是多元的、有着内在冲突的,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它恰好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而自强则是每一个人成长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和习惯。书面写出“我是……的人”,省略号的选项填得越多越好,这将有助于我们认清自己,并理清自己今后努力的目标。

2.不要害怕在“我是……的人”的填空中有着过多的负面评价,认清这些负面的评价正是进步的开始。

3.回忆在成长过程中别人都对你做过什么样的评价?哪些评价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你的自我评价?分析这些评价的合理性和不当之处,关键是要能够找出证明这些评价正确或不当的事实。

4.你经常会与哪些人进行比较?分析这些比较是否正当而客观。要知道,人经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进行比较,以此来为自己的某些不足寻找心理安慰,你是否有这种不当比较?如果有,分析这种比较阻碍了你哪些方面的进步?

5.针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做拓展比较范围的练习。即首先确认自己某方面的长处在一个小范围内高出偏差值多少,然后再放到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你可以从部门、公司、行业到整个社会一级一级地放大比较范围。这有助于你开拓视野,帮助你确定位置和提升自我发展的目标。

二、进步——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不断博弈

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之时,他的心中便会有一个理想的自我,这个理想自我可以是一个现实的自我评价,也可能是一个正在追求的目标。但无论如何,具有理想自我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在理想自我形成之时,它便成为每一个人自我的比较标准而与他人无关。与理想自我的比较有利于形成独立的自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评价。例如:“既然公司里大家都不负责任,那我也不负责任。”这是以旁人的行为做比较标准的;反之,“虽然大家都不负责任,但我不能随波逐流。”则是以理想自我为比较标准的看法。与理想自我的比较是与自我认同感的追求相联系的——我就是我,我有我的个性和特质,这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也是不以他人的行为和评价为转移的,它是对“我是谁”、“我该如何生活”、“我该如何工作”的确定回答。理想自我是我们成熟后最主要的自我评价特征。

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从父母、老师的教育中,媒体、书籍的阅读中,或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接触中,把我们认知到的某些有突出成就的人作为典范来构建理想自我,然后努力使自己接近于理想中的自我。然而,理想毕竟比现实高出许多,每当我们审视自己时,大多情况下都会感到失望。因为,每一次审视我们都会发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正是促进自我进步的原动力。对现实自我的不满会激励我们去超越现实,当这种超越现实自我的努力成为一个人持续的行为特征时,那么,自强就成为了一个人固有的能力和行为习惯。当然如果你满足于现状的话,也可以不培养这种能力,不形成这种习惯,但如此你则无法得到进步和成长。

当然,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有时差距可能很大,甚至可能使你感觉到力不从心。这种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心理落差,有的学者认为是人的适应性不足的表现,并且有研究表明,能够适应所属集体的人其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较小。的确,如果把理想定得太高,容易导致力不从心,心情沉重,将这种心理落差解释为适应性不足有其道理。但是,如果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心理落差大完全归结为适应性不足,则有失偏颇。因为理想自我不太高的人心理落差自然会小一些,我们可以说他适应性足够强,但同时他有着自强不足的弱点,放低对自己的要求,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心理落差当然会减小,可是,这种纵容自己的行为也许可以适应环境,但绝不会造就出色的人才。他可以有“成绩”,但绝不会有“成就”。因此,当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心理落差小时,人的心理状态也许更具适应性,但这并不是自我的最好状态。

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博弈中,最好的办法是以这种心理落差造成的失望为契机,反省自己,使自己更加努力地接近理想自我。要相信,无论如何,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较大的心理落差是有上进心和心智成熟的表现。从这个角度看,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心理落差较大,是一个人懂得了树立理想、审视自我的心理成熟的标志。巨大的心理落差当然会带来痛苦,但战胜痛苦的经历也是一个心灵成长的过程。

自强,不断努力,这是每个追求进步的人应该有的思想、能力和行为习惯,因为理想总是在前方向我们招手。

修炼:

1.写出理想自我的各方面特征,越具体越好。

2.写出现实自我的具体状态,应该包括自己的工作技能、学习状况、情绪、性格特点等,力求客观、准确。

3.比较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每一比较项目的对应关系应该准确无误,具体写出这些差距的现实表现。

4.针对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写出实现理想自我的措施和实施计划。

5.对不能写出实现措施和计划的理想自我的某些选项,应该重新考虑确立它的客观依据,考虑是否有修正的必要;能够写出实现措施的理想自我的选项应该立即按照计划付诸实施。

三、不满足感——学会以批判的态度审视自己

当我们树立理想,并通过改变现实接近理想中的自我时,实际上是在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现实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发现的是我们身上的不足之处,其中,缺点、缺陷、劣势、弱点等等都会得到我们的充分重视。因为这些不足,会造成我们心理上自己对自己的不满足,而这种不满足会诱发自强的意识和行动。

当然,不满足也会带来痛苦。有些人为了避免不满足而带来的痛苦,只追求当下的安逸、舒适,而拒绝承担任何可能带来压力的责任。还有些人为了逃避不满足带来的痛苦,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咎于别人或外在环境,找出自己天生不足、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成长环境过于封闭、脑袋不够聪明、工作太过繁重、没有时间学习等等原因,来为自己安于现状开脱,抱怨自己的不幸是外界的束缚造成的。其实这是非常愚蠢而无效的做法,大多数具有自我实现渴望的人是不惧怕承认自己身上的缺点的,他们决不会躺在“安乐窝”里咀嚼着自己的优点,等待别人投来赞许的目光。他们会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自己,把自己的优劣、强弱、长短和自己所处的地位与所期待的情况进行比较,并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努力。“现在的自己永远是有待完善的”,他们知道,不满足于现状是迈向理想自我的关键一步。

世界上有很多人一辈子都一事无成,原因就是他们太容易自我满足了。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拿着一份不错的薪水,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日复一日,固步自封而终其一生。知足固然可以作为大自然其他动物的目标,但是对有着自强愿望的人来说,把自己一生的追求仅仅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是件令人不甘的事。保有自强习惯和能力的人即使终生从事一份工作也不会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因为那样的话,终其一生也难以有所成就。牛和猪有了安全的住处和充足的食物便会心满意足了,但人却不会这样,人的目标是要成就自己,也就是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这是人生完整的生命过程。

自强,仅仅有了不满足感还是远远不够的,有了改变自己的意愿,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否则,也是徒劳无益。明确自己的方向,抓住自己的机会,知道前进的目标,把握进步的方法,培养进步的能力,这是自强的基本方法。

修炼:

1.如果对目前的状况感到不满,那不妨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也许就会发现自己所渴望的机遇。但更重要的是查找造成不满足的主观因素,因为这才是你可能最需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