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大传(全集)
14913500000244

第244章 卓别林(4)

一天,卓别林正在拍摄《大独裁者》,一个脸色发白的工作人员,气喘吁吁地冲进摄影棚,递给卓别林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

“查理,这是刚才在大门口捡到的。”

纳粹分子在这封信中,用赤裸裸的语气叫嚣:“如果你不停止拍摄这部电影的话,将来无论在哪个城市,哪座影院放映它,我们就要在哪里放臭气弹,向银幕开枪!”

面对这种凶焰万丈的嚎叫,制片厂的人们不安的心头和脸上又添了几分紧张。

同样内容的恫吓、威胁信件已经塞进卓别林的住处。

人们似乎看到了游荡在制片厂门外,卓别林的别墅周围和影院中那些冷酷凶恶的面孔,和他们怀中藏掖着的刀、枪、铁条、臭气弹……

人们为卓别林担心,片场中的寂静令人难受,人们的心跳都似乎彼此可闻。

正当盛年的卓别林压下满腔怒火,把那些恫吓的信轻轻扔到废纸篓里。他嘴角边浮起一丝轻蔑的微笑,耸耸肩说:“没什么了不起,那就让他们开枪吧。我非要嘲笑希特勒不可!这就是我的回答。来,各部门准备,开拍!”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这时,需要同仇敌忾地唤起全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意志,需要充分揭露希特勒战争狂人的可恶嘴脸,需要增强战胜人类共同敌人的信心。

原本因为受德国威胁,还有些犹豫的美国发行商,现在恨不得一天之内,在所有的影剧院上映卓别林的《大独裁者》。

影片要放映了,卓别林却又担心起观众们的安全来。他找到一个工会会长,想请几十位工人到时帮忙维持秩序。会长一听哈哈大笑:

“我不相信事情会闹成那样,查理,你有的是你自己的观众去对付那些坏蛋,只要有他们维持影院的秩序就够了,何况那些是纳粹分子写的,在美国,他们是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现的!”

卓别林勇气大增,1940年影片正式上映。其轰动效应持续了几年。先是纽约人如痴如狂地争看,两家影院一起连续放映了三个多月。然后,影片运到英国,尽管是在战时,但观看影片的盛况空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之后,它陆续在世界各地上映,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和好评,给全世界人民增强了战胜法西斯的信心与力量。

卓别林在影片中极为出色地串演了一个悲剧角色和一个滑稽角色。他扮演的犹太理发师使人笑中含泪,他扮演的独裁者使人笑中带恨。他那样辛辣、尖刻,看似信手拈来却又合乎情理地讽刺、嘲笑、挖苦、抨击独裁者,简直将生活中的希特勒批驳得体无完肤。这使盟军战士和全世界的观众看了之后,大快人心。

有的文艺理论评价《大独裁者》,是一部“笑与怒的史诗”。

难怪在得知影片拍摄完毕之后,不可一世的战争狂人希特勒暴跳如雷,竟下令处死远在大西洋彼岸的卓别林。他恼羞成怒地挥舞手掌,本来口吃的嘴里喷出泡沫:

“可恶,可恶!这个该死的小丑!”

是的,按角色分工来说,卓别林在影片中扮演的人物是丑角。所不同的是,在历史长河中,在人生舞台上,希特勒是一个遗臭万年的真正小丑;而卓别林却是一个名垂青史的伟大的喜剧电影艺术家。

1954年6月,世界和平理事会在柏林举行。卓别林因为他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和平事业及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被评为国际******获得者。

卓别林的第79部影片,是在安宁的新居完成的。莱茵湖畔环境幽静,但后来常常听到附近的排炮声,原来是瑞士军方在那修了个大炮发射演习场。乌娜曾对此提出过抗议,答复是“不能把卓别林先生的工作放在瑞士国防之上”。但在乌娜委婉而执着的交涉下,军方作了让步,表现了对文化人的最大尊重。第29部影片片名是《一个国王在纽约》,68岁的卓别林和乌娜带着3个孩子出席了首映式。8岁的约瑟芬在人群中挤丢了,一个门卫找到了她,把喜剧皇帝的小公主送进父母的包厢,引得观众们齐声欢笑……翌日起,影院外排成长蛇队形的购票者有增无减。

9月下旬,卓别林夫妇到意大利乡间小住,并为罗马报界放映《一个国王在纽约》,又引起不小的轰动。

影片在法国的首映式,10月23日在欧洲最大的影院“高蒙宫”举行。5000多热情的观众出席。放映结束后,5000多人声震“高蒙宫”:“好啊,夏尔洛!下次再见!”最公正、宽容的观众和电影评论家,总是在法国。

《一个国王在纽约》被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和法国影评家认为,是一部莫里哀式的喜剧杰作。它与卓别林其他巨片,一齐在世纪的影坛上放射着灿烂的光华。

永恒形象

从1958年开始,69岁的喜剧皇帝退出影坛。他潜心在德邦别业庄园撰写他的自传,笔耕不辍5、6年,据说出版商觉得它太长,结构也乱,几次要他压缩或重写,但有时奏效,有时效果不大。这期间,1962年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时,乌娜给他生下第8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

《卓别林自传》于1964年在伦敦,由博德利·黑德出版公司出版。他在此书扉页上写道:献给——乌娜。《卓别林自传》内容真实、史料丰富、文字优美、语言流畅,既详细地叙说了本人的不平凡的身世家事,又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上叶的电影概况。自传中所涉他对电影艺术的见解,尤其是对喜剧艺术的钻研。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颇有研究意义。至于书中不小篇幅提到的,他与各国政要、科学文化名人、艺术大师、财阀富翁等的交往,也很有历史价值。尽管自传中也有语焉不详之处和疏漏遗珠之憾,如很多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没有记下来,也没有记清创作年表,几部巨作如何诞生问世只点到为止,等等。但它仍不失为卓别林的又一部巨作,和了解研究卓别林一生及其电影的宝贵史料。因此它在全球范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的版本(译成中文即42万7千字),极受各国读者、影迷欢迎。

75岁的卓别林完成了他人生的一件大事:出版了自传后,如他所说“我永远不服老”那样,艺术灵魂又不安分起来,决定重出江湖。当年为拍摄《大独裁者》放弃的那部作品,他在1964年10月至1965年10月又将它重新修改编写出来。因为他发现正走红国际影坛的意大利女影星索菲娅·罗兰,很适合演他剧本中的女主角。

这是他的第80部电影,名曰《香港女伯爵》。影片仍由他自己导演、作曲,只是他不再担任男主角,他出演只有几个镜头的客轮老侍者。他聘请了索菲娅·罗兰担任女主角,一个沦落香港的俄国女伯爵。男主角、一个美国驻外大使,系著名美国影星马龙·白兰度饰,他是卓别林二儿子雪尼的朋友。雪尼在影片中即饰大使密友(雪尼1948~1952年与几个好友在好莱坞创建了一家影剧院,卓别林曾帮他导演了几部戏),卓别林与乌娜生的第一个孩子杰拉尔丁也在影片中饰一小孩。1922年9月在第3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期间举行的“卓别林影展”,一共放映了他80部影片中的73部,就更令他感慨万千了。

3年后,英国皇室在1975年1月,宣布册封卓别林为“爵士”。他的姓名中间嵌入“斯宾塞”,成了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爵士。85岁高龄的老艺术家视觉、听觉、行走与说话能力减退,阳春三月,他是坐着轮椅飞回祖国、进宫晋见伊莉莎白女王二世的。女王在授封仪式上对他说:“您的电影我全看过了,它们实在太好了。”卓别林激动得只能以手势答谢女王。他事后对人说:“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真的说不出来。”

关于卓别林生平和作品的影片《流浪汉先生》,经过几年的准备、拍摄,由美国RBC制片公司制片,由理查德·帕特逊编剧,由著名的莎士比亚剧演员劳伦斯·奥立弗和沃尔特,马太解说·于1977年3月上映发行。

1977年12月25日,西方欢乐的圣诞节。就在这天清晨4时,20世纪最卓越的喜剧电影大师、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家、反法西斯的和平、民主战士卓别林,留下80部电影组成的“人间喜剧”丰碑,在瑞士洛桑莱蒙湖畔的别墅中,静静地、安详地告别了人世,终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