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大传(全集)
14913500000243

第243章 卓别林(3)

避开狂热的影迷不提,卓别林此次回英,结交了一些作家、艺术家、戏剧家、画家、演员和建筑师。他们有的因在某一领域的成就巨大,而被英国皇家册封为贵族封号。他们开拓了卓别林的眼界,使他获得了新知,也影响了卓别林今后的发展道路。

卓别林是在事先并未声张的情况下,前往法国巴黎的,但这也未逃脱影迷们敏锐的触觉。他们高呼着“夏尔洛万岁!”,冲破警戒线,热情地拥挤着。卓别林几乎是被警察举起来,塞进汽车,送到旅馆的。

卓别林在法国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法国政府副总理甚至为他佩戴了文艺勋章。奖状上面的字样是“查尔斯·卓别林:戏剧家,艺人,民众教育学士”。能得到如此的光荣,卓别林感到十分荣幸与快乐。

接下去,卓别林想工作了,旧地重游已了却了一桩心事。虽然他舍不得离开祖国,但他的事业在美国。想到深情厚意的影迷和朋友们,想到盛情款待他、给予他表彰与赞扬的名流、艺术家们,他觉得,只有埋头工作,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才会感到生活方向明确,对他们有所交代。

《寻子遇仙记》和《巴黎一妇人》的成功,并未使卓别林沾沾自喜、坐享其成。朋友们和影迷们又是那么热烈地盼望他主演下一部片子,而他在息影了一段时间后,也决定为联美公司拍摄一部笑片。并且是由自己主演,标准是比《寻子遇仙记》艺术品味更高,更有震撼力。

他集中思想、精力,寻找题材与主题,构思剧情与人物。心中不断地催促和激励自己“下一部影片一定要拍成一首史诗!一首最伟大的史诗!”

他整整构思了半年之久,设计了主要的人物、情节和大部分镜头。他给这个动作喜剧片取片名《淘金记》,开头字幕写道:在阿拉斯加形成疯狂般的淘金热潮时期,成千上万的人从世界各个角落蜂拥而来。但是,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在艰苦、严寒、缺乏食物和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这块地方,不知道要经受多么大的困难。但是,等待他们的就是这样的困难。《淘金记》成了1925年至1926年最走红的影片。影评家评述它:真实而夸张地描写了发生在北极圈的淘金热潮,及淘金者面对危险和暴力的奋斗态度,影片是肯定人类意志的。影片在艺术上也非常成功,诙谐、幽默、夸张、滑稽,每一部分都有悬念和各自的情调、节奏,具有音乐的结构特点。如第二部分——谐谑曲,第三部分——快板,第四部分——慢板,第五部分——由慢板到快板。而查理的“小面包舞”、煮吃皮鞋、查理与吉姆在小木屋里的几场戏,成了电影艺术史上的经典场面。

总之,《淘金记》在卓别林的艺术生涯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它既是这位喜剧大师和电影艺术家前期作品的总结,又为他中、后期更成熟的作品奠定了基础。

整个电影界为之侧目,各国演评家为之倾倒。法国评论家吕西安1926年在巴黎的《电影杂志》上写道:“如果设立诺贝尔电影奖金,卓别林应当得奖。”“卓别林热”再次掀起,欧、美、澳一些观众甚至一连看几遍《淘金记》。《淘金记》在商业价值上也是非常成功的作品。拷贝总共卖了600多万美元,给卓别林带来了200万的进账。同时《寻子遇仙记》放映后,分给他的红利也达100万美元。

1928年,他创作、主演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艺术片之一《城市之光》。这部影片后来在好莱坞庆祝它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由著名的电影史学家、影评家组成的评委会,把它评为美国电影史上的“十佳影片”之一。

这一年即1931年,卓别林又登上“奥林匹克”号轮船,去伦敦主持《城市之光》在欧洲的首映。《城市之光》在伦敦西区首映相当成功。虽然那天暴雨如注,交通不便,但伦敦的观众争相先睹为快,冒雨前往。影院座无虚席,邱吉尔、肖伯纳等名人高士莅临首映式。卓别林是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家出席自己的影片首映,心情非常激动。他与肖伯纳并肩坐在楼座前排,观众们纷纷向大文豪和喜剧大师不停地鼓掌示意。他俩只好一同站起来鞠躬,这又引起了观众们的欢笑。

肖伯纳看了卓别林这部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作曲、自己指挥、自己制片的电影,称赞他是“电影界独一无二的才子”。有些评论家则评论喜剧和悲剧达到高度融合的《城市之光》,不仅在卓别林的创作道路上,同时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上,都是一座卓越的历史丰碑。

1932年的秋天起,卓别林构思写作一部他称为“第五号作品”的《群众》(暂名)。他边写边设计各个角色与场景镜头,到1934年夏他第一次独自写出完整的分镜头剧本,把它更名为《摩登时代》。

秋高气爽的10月,《摩登时代》在好莱坞开拍。重场戏外景则在洛杉矶的码头区设置,卓别林在那里不惜工本,花50万元搭起了面积为2公顷的工厂区与街道……10个月过去,到1935年7月拍摄完,然后在两个朋友帮助下,谱写、整理音乐与配器。试片后,再剪辑一次。全片耗费7万米胶片,制成后全长2320米。

夏天里,几年来他第一次破例在制片厂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宣布创作、拍摄3年的作品名字。年轻的新闻界人士看到卓别林制片厂的建筑后,均有昨日黄花之感。因为大公司设在好莱坞的制片厂,全都已拥有巨大的摄影棚,成为电影企业了。唯有卓别林仍保留着17年前的、手工业式的矮小厂房,全世界也只有他一个人在拍无声片。《摩登时代》是卓别林在艺术上最大胆的一部作品,是世界上最后一部无声故事片。但在片中,他运用了很多音响效果。虽然人物没有对白,但在影片尾声,他让观众第一次听到他唱的歌,一首国际闻名的流行曲《我在寻找蒂蒂纳》。他混用英、德、意、俄、西班牙,可能还有犹太文的单词来合成这首歌的歌词。各国报刊、电台纷纷报道“夏尔洛终于开口!”“流浪汉第一次发出了声音”“卓别林以一首歌来告别他的无声时代”。

《摩登时代》放映后,群众和观众说,影片诅咒了大资本家为榨取高额利润,不断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影片表现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各界人士评说,卓别林以极其高明的艺术技巧和极其荒诞的艺术形式,揭露了大机器时代制度的荒谬、反常,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和认识价值。它描写了“本来应该使人摆脱繁重劳动的完善的机器,却把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的过程。有的评论家说,可以从这部影片中,学习到“比听哲学家的学术演讲的更多的东西”。有的评论家说,这影片是艺术形式的《资本论》。有的人甚至编了这么个故事,说爱因斯坦看了这部片子后,曾写了一封信给卓别林,信中说“亲爱的查理,你的电影《摩登时代》世界上每个都能看懂,你一定能成为一个伟人。”

但是1937年的世界局势,使他终放下了上述计划与已经在创作的关于俄罗斯贵族后裔的剧本。

1937年下半年,他秘密地创作后来被命名为《大独裁者》的剧本。到1939年春,他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分镜头剧本。他构思设计了相貌相似的托曼尼亚国独裁者、双十字党党魁兴格尔,和犹太理发师两个主角,均由分扮演。一个犹太姑娘哈娜,由宝莲扮演。而巴克特里亚总统拿帕隆尼,是隐喻轴心国之一的意大利的独裁者墨索里尼的。随着战争阴云的逼近,卓别林决定写一个反对战争,讽刺希特勒的剧本。这是一部有声影片,他可以在戏中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以希特勒为原型的独裁者兴格尔,他可以当着观众胡说八道,另一个是依旧不开口的流浪汉犹太理发匠。

这位有良知和大无畏精神的艺术家,就这样决心以天下安危为己任。他说:

“一场战争正在酝酿中……阿道夫·希特勒这个丑恶的怪物,正在煽起战争狂热,不应再沉迷于爱情故事和浪漫生活,让我们运用手中的武器进行反抗吧!……”

而他的武器,便是他那受到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喜爱的影片《大独裁者》。

一些报刊发表了《大独裁者》的初稿,德国为如此露骨地反对希特勒纳粹主义的内容大为光火,对这个卓别林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