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大传(全集)
14913500000245

第245章 彼得大帝(1)

俄罗斯帝国的教父(俄国1672~1725)

少年沙皇夺回军政大权

公元17世纪末,生活在北方广袤大地的俄罗斯民族正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危机。当时,经几代沙皇100多年的扩张,俄国的版图已扩展到西至第聂伯河上游,东抵鄂霍次克海,北达北冰洋,南临里海西北岸,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封建大帝国。手工业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形成,但是,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西欧发达国家相比,此时的俄国仍然十分贫穷、落后,没有摆脱中世纪的黑暗和愚昧状态。

1669年,皇后玛丽在为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生下第11个孩子后,悄然离世,可惜所生5男6女有出息的不多。5个男孩中有3个夭折,剩下的费奥多尔和伊凡两人却很不如人意。惟一值得一提的是索菲娅,她聪明,精力充沛,但沙皇不愿把女流之辈作为罗曼诺夫王朝的继承人。无奈,沙皇只有把希望寄托在新任皇后纳塔利娅·基里洛芙娜·纳雷什金娜身上。纳塔利娅不负其所望,在婚后的第二年,即1672年5月20日,为沙皇生了一个胖小子,取名为彼得。一个给沙皇、给全俄罗斯带来希望的北极星就这么诞生了。从此,他便成了宫庭内外矛盾斗争的焦点;从此,他将这头受伤的北极熊逐步从困境中拯救出来,冲向欧洲,冲向世界。

彼得出生后,人们在圣母安息大教堂举行了隆重的庆贺祈祷。

对于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来说,彼得从降生时起就是王朝的“希望”。

彼得的体质不像其父亲,而像其母亲纳塔利娅·基里洛芙娜及其母亲的纳雷什金家族。不论是纳塔利娅·基里洛芙娜,还是纳雷什金家族,都坚定地相信,这个结实健康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把皇冠戴到自己头上,会把帝王权杖和国家掌握在自己手中。

奶妈在彼得身边侍候到他两岁半,当没有了她们时,幼儿室里仍有许多保姆和宫女侍候。皇子本人喜爱喧闹的活动******。到三、四岁时,彼得的爱好就已表现出来了,他所喜爱的玩具全都与军事“游戏”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皇子的幼年时代就是这样在游戏和娱乐中度过的。当不幸降临于沙皇家庭时,孩子已4岁了。

由于患坏血病和水肿,沙皇早已身体不适。1676年1月19日,他病倒了,过了9天便辞世。

彼得的同父异母兄长费多尔拖着孱弱多病的身体被大领主们推上了克里姆林宫中的宝座,加冕为沙皇费多尔三世没过几年,1682年5月7日,短命无嗣的沙皇费多尔三世去世,年仅21岁。

费多尔三世死时无嗣,在他去世后,克里姆林宫内围绕着皇位继承权又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当时,能继承皇位的可以是伊凡,也可以是彼得。

在大主教若阿辛的建议下,刚满10岁的彼得被立为沙皇。皇后的家族又燃起了新的希望。此时,早就觊觎皇位的彼得的同父异母姐姐索菲娅公主,并不甘心于本家族的失败。她暗中活动,策划了一个利用射击军叛乱来夺取政权的阴谋。

射击军建立于伊凡四世时期(1550),为俄国最早装备火器的常备军。和平时期,队伍通常分驻各大城市特划区,依靠国家薪饷并兼营部分手工业为生。费多尔当政后,大贵族开始削减前代沙皇给予军队的种种特权,加上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收入也逐渐减少,蛮横的军官经常借机克扣军饷,中饱私囊,这使得这支怨声载道的队伍随时成为可被利用来引发暴乱的工具。索菲娅依靠自己的党羽,成功地在他们中煽起了对掌权的纳雷什金家族的怒火,并向他们传播谣言,说这个家族已杀害皇子伊凡。

怒不可遏的射击军在1682年5月15日,擂响了向宫廷进军的战鼓。被包围的王宫四处响彻着惩办杀害伊凡凶手的呐喊。纳塔利娅皇后为狂怒的人群所震慑,她手拉伊凡、彼得两兄弟,出现在宫门的台阶上,希望用事实平息射击军的不满。但是,受人唆使的军队不肯善罢干休,他们在“严惩叛徒领主”的呼喊声中,把多尔戈鲁基亲王拉下廷阶,用乱枪戳死,接着又杀死了辅政马特维耶夫,皇后的两个兄弟亦未能幸免,暴乱变成了有目的屠杀。年幼的彼得,惊恐万状,血腥的恐怖震撼了他的心灵,给他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接下来,事变亮出了它的本来目的:伊凡在射击军的要求下,与彼得并立为沙皇,在他们未成年时,由索菲娅公主摄政。索菲娅借助射击军的力量扫荡了纳雷什金家族,以后又把射击军控制在自己的股掌之中。从此开始了索菲娅的7年统治。

失势的彼得母子,被迫迁居京郊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村的离宫。在这远离京都的乡间,彼得度过了他那传奇式的少年岁月。这是一个半是沙皇、半是王子,同时又是顽童的奇特的混合时期。作为沙皇,他必须同伊凡一道履行公事、装饰门面,参加教堂的礼拜仪式,“接见”外国使节,在相关文件上签字;作为王子,他必须按规定学习文化,接受皇室的各种教育。由于庄严的活动并不那么频繁,加上负责他学习的启蒙先生也非执教严格的饱学之士,这就使得他有可能更多地扮演顽童的角色。乡间的广阔天地,与农家子弟不分尊卑的交往,冲破了宫廷传统陈腐思想的束缚,使他的身心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获得健康的发展。

所以,远离克里姆林宫的生活,也许正是造就改革家所需要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彼得的外表和精神面貌均已发生变化。乡间的简朴生活和不断的军事操练,赋予他生命活力,使他发育为一个身材高大、体魄雄健的热血青年。广泛的交游和长期深入下层人的经历,使他变得粗犷豪爽、情感奔放。一个富于进取、雄心勃勃的变革新星,开始在俄罗斯守旧传统的上空冉冉升起。

相形之下,蛰伏宫中、玩弄阴谋的索菲娅,在经历了7年的平庸统治之后,已开始走向权力的尽头。她所倚重的射击军,因多次遭受愚弄,已不再简单地听命于她的差遣;由她的宠臣戈利津公爵亲率的两次克里米亚远征,无果而终,大大了她的威信。摄政的统治已开始变得不得人心。彼得的茁壮成长,加重了索菲娅的忧虑,力量日渐雄厚的少年兵团已不容低估。更为重要的是,莫斯科的人心已开始倾向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村。双方的关系已打破过去表面上的平静,公开的敌对已变得日益明显。彼得的拥戴者,对索菲娅与两个沙皇联名签署文件的权力表示不满;彼得本人则对异母姐姐参与宗教游行的亵神行为,进行公开抵制。新的冲突在1689年7月达到高潮,双方斗争的局面就要来临了。正如在一切险恶环境中常见的那样,人们期待的结局,总以出人意料的形式表现出来。

1689年8月7日深夜,克里姆林宫警报长鸣,响起了召集射击军的信号。有人放出谣言,说彼得的少年军团正向莫斯科进发。但是,事件暴露了索菲娅急于夺权的野心,沙克洛维蒂策动政变的阴谋已到处传扬。久受蒙骗的军队失去了对摄政的信任,大批地来到三圣修道院,向彼得效忠。贵族领主的态度也开始松动,一些人期待追随青年沙皇去建功立业。索菲娅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被迫以退为进,要求讲和。起初,她派大主教前往调解,谁知老者同情彼得,竟一去不返。索菲娅只得亲自出城试探,但行至中途,就被命令返回。彼得已转守为攻,双方的角色已完全调换。索菲娅被迫交出祸首沙克洛维蒂。后者及其同伙,经过严刑拷打,于9月10日被处死。最后,索菲娅被宣布为“无耻之徒”,关进新圣母修道院。经历了7年的漫长等待与抗争,血雨腥风的权力之争最终以彼得的胜利而告终。

战胜索菲娅,也使皇兄伊凡从此无足轻重。尽管直至1696年去世,伊凡然以沙皇身份例行公事,但在实际上,彼得已大权独揽。他在17岁零4个月时,已成为全俄罗斯的主宰。

第一次远征

彼得夺得了国家大权之后,在最初一段时间内对治理国家显得漠不关心。他仍住在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村,只有在母后纳雷什金娜的劝说下,他才极不情愿地穿上华丽而又沉重的皇袍去参加克里姆林宫最重要的活动。精力充沛的彼得依旧沉溺于他的“战争”游戏之中,不愿在朝政上花费心思。在那些日子里,彼得既不出席领主杜马,也很少过问国内外大事,国家事务基本上由母后纳雷什金娜和彼得的几个亲信掌管。

克里姆林的宫殿是沙皇的住所。在彼得幼年时,这住所被索菲娅公主和共同统治者伊凡所占据。名门望族的眼光紧紧盯着克里姆林宫,他们把子孙后代的功名富贵跟克里姆林宫当政王朝的代表人物的命运拴在一起。政府的活动在克里姆林宫里进行,任命由那里发出,盛典和外交仪式在那里举行。

纳雷什金娜皇后和儿子居住的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处于失宠的地位。它虽然离莫斯科近在咫尺,却象个按照另一种规律生活的内地省份。在这里,宫廷里的繁文缛节约束不了彼得的行动,扼杀不了他好动爱说的性格。住在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的人也不同一般,在这里,我们几乎看不到名门望族的代表人物。围绕在彼得身边的年轻人都不嫌弃军事游戏带来的沉重体力负担,通过这些游戏,他们建立了一种原则上与在克里姆林宫里迥然不同的特殊关系。

青年彼得的政府是个庸碌无能的政府。这种庸碌无能的痕迹是一望而知的,只要翻翻彼得登基初期关于立法工作的记录簿就一览无余了。那里面既找不到任何工作计划,也看不到指明方向的坚强有力的手。它总是当事件的尾巴,好象它的任务只是应付眼前的要求而已。只有鲍里斯·阿列克谢耶维奇·戈利津公爵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彼得留居三圣修道院时,戈利津是他的主要顾问。根据公爵的建议,彼得给了他姐姐一个招架不住的打击。

彼得同他周围的人们的交往是受了他那豪爽、好动、生机勃勃性格的影响,这种性格决不是长期与世隔绝或者耽于宴游的生活环境所能培育出来的。

彼得善于笼络人心,不拘一格地提极有用之才,为日后大展宏图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1694年1月25日,彼得的母后纳塔利娅·基里洛芙娜·纳雷什金娜去世。在母亲弥留之际,彼得深情地同她告别后,就立即返回了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后来他连母亲的葬礼也没参加。彼得的性格就是这样独特,宁愿一个人忍受着失去生母的痛苦,也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他的悲伤而以为他软弱。葬礼后的第三天,彼得独自一人来到了无限怀念的母亲墓前,痛哭了一场。

母亲的去世对彼得来说,是其一生之中的转折点,那几乎耗尽他全部精力和意志的“战争”游戏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彼得义无反顾地抛弃了“战争”游戏,可他雄心勃勃地独立执政后的第一个重大举措仍是战争——远征亚速。

17世纪的俄罗斯已经有着辽阔的疆土和漫长的海岸线,但实际上它却更像一个内陆国家。因为北部和东部的绵长的海岸线当时还不具有经济价值,唯一与欧洲相连并可以利用的港口只有白海岸边的阿尔汉格尔斯克。但这个俄罗斯的海上门户一年之中竟有9个月的封冻期,而且离俄罗斯的经济中心区域较远。西部的波罗的海和南部的黑海应该是俄罗斯对外贸易的最佳通道的出口。然而,当时这里分别为瑞典和土耳其占领,俄罗斯对外贸易的通道在门口被堵住了。尤其是黑海北岸为土耳其的藩属克里米亚鞑靼人占领,他们年复一年地对俄罗斯南部各县进行毁灭性的侵袭劫掠,顿河河口耸立着土耳其人筑起的城堡——亚速(距河口7公里,即现在的罗斯托夫)。

彼得的目光首先盯住了黑海沿岸并很快下定了决心。1695年1月彼得下令准备远征亚速城,夺取黑海的出海口。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彼得和他的亲信们详细地讨论了未来的行动,制定了远征计划。

1695年3月,远征亚速的俄罗斯大军分两路同时踏上征途。在远征军中,彼得和以前玩战争游戏一样,不担任任何指挥职务,仍是普通炮手——彼得·米哈伊洛维奇。他在这时写给别人的信中署名是“炮手PITER”。但实际上,彼得是全军的最高统帅、总指挥。只不过后来的事实表明,他是个经验不足的统帅、沉不住气的总指挥。5月末,俄罗斯远征军进抵亚速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