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大传(全集)
14913500000156

第156章 白令(2)

发现北美大陆

圣彼得堡的春天依然透着寒冬的丝丝凉意。1730年3月,白令回到了阔别五年的圣彼得堡。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白令自己也有些遗憾,毕竟他没有亲自看到或踏上北美大陆来证明海峡确实存在。但他仍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胜利者。

回到圣彼得堡后不久,白令就去莫斯科向枢密院汇报探险经过,把他的航海日志交给了海军学院,并向新继位的安娜·伊万诺夫娃女皇和海军部呈递了他的考察报告。在报告中,他对这次北太平洋探险作了总结,他说:“8月15日,我们来到北纬67°18′的地方,我根据所有的迹象断定,光荣的不朽的皇帝敕令已经完成了。一条东北向的航线是的确存在的。倘若人们没有受到北冰洋的阻隔,那么可以从勒拿河驶向堪察加,再从那儿驶向日本、中国和东印度。”

但是,枢密院对白令的探险经过丝毫不感兴趣,那些彼得大帝从西欧招募来的老学究,关心的只是堪察加半岛外面那块臆想出来的“耶索之地”和“茹安·达·伽马之地”,因而只是一味地责问白令为什么没有找到。海军部对白令的报告也不满意:“为什么不从东南角继续向西北航行,去寻找那可能存在的陆桥?”白令只得一再解释道:“我是根据这一事实做出结论的,即北边再没有陆地了,也没有任何陆地同楚科奇或东北角连接在一起,所以我才回来了。假如我再朝前走而遇见逆风的话,那夏天恐怕就回不来了。要在那地方过冬简直不可思议,当地的土著人野蛮骠悍,又不属俄国管辖。”可那些官员仍喋喋不休地指责他的失误,1000卢布奖金两年后才发给他。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满腹郁闷的白令在圣彼得堡度日如年。他可以慨然面对自然的一切险风恶浪而无所畏惧,却无法忍受人间的世态炎凉,污浊不堪的官场更使他倍感窒息。何时能冲出这樊笼,奔向自由的海阔天空?白令期待着能再次扬帆出海,来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仅有丰富想象力的船长。

在一些朋友的劝说和帮助下,白令终于决定再度出山。他倾尽毕生学识,拟出一项庞大的探险考察计划。它包括从堪察加出发去探寻美洲的海岸;探索和寻找通往日本的航线;查明俄国北部的海岸线和海域情况以及探察西伯利亚的广阔腹地。这项计划不仅反映了白令个人的壮志雄才,更与安娜女皇的殖民扩张野心不谋而合。因为当时俄国势力已向东扩张到了太平洋沿岸,但中间这片绵延数千英里的疆土并未得到认真的考察和开发,甚至在当时的地图上,西伯利亚北部的海岸线还是一条直线。所以,当计划送到上级部门审批时便被层层加码,进一步扩充,包括在沿途建立炼铁厂、造船厂,创办海洋学校,推广畜牧业等等,从而使白令的计划带上了地理发现、殖民扩张、科学考察等多重意义。

1722年12月,枢密院正式批准了这个“为了女皇陛下的利益和俄罗斯帝国的荣誉”所进行的规模空前的探险计划。白令被授予海军中校衔,统领这次探险,并给他派了两名助手斯潘贝格和契里科夫,组成了一支有800余人,5支小分队的庞大探险队,称为“白令-契里科夫堪察加第二探险队”。他们吸取了第一次远征的教训,除一些重要仪器由圣彼得堡运出,其余一般性物资和辎重均由沿途当地政府供给。

西伯利亚仍如上次一样冷酷地迎接了白令一行。斯潘贝格运气总是那么坏,他又损失了大量的物资和一些队员。当契里科夫遵照白令的指令运送大批粮食物资到达鄂霍茨克时,这位军官不由为眼前狼藉的景象怒火万丈。在去年夏天就已到达霍茨克的斯潘贝格把整个准备工作搞得一团糟,甚至连探险队居住的营房都未建好,到处是低矮破旧的帐篷。而用来储放物资的仓库更是建造得粗糙无比,许多房子连房顶都没盖上。太阳下,探险队员三三两两地躺着晒太阳,他们见到契里科夫,竞相围上诉苦。契里科夫以他带来的充足物资安抚了愤愤不平的队员们,并着手建造船只。1735年秋,当白令带领更庞大的探险队到达时,对眼前的景象十分满意。而斯潘贝格对白令却日渐不满,甚至还给圣彼得堡写了控告信。

在鄂霍茨克紧张忙碌的白令意料不到有一种危险正悄然向他们袭来,并差点断送了这次伟大的探险活动。事情是这样的,1738年9月,女皇秘书厅对探险队事务进行了审查,他们对探险队缓慢的行动大为不满,认为5年多的准备工作几无进展,而国库亏空,加上一些人的诽谤,他们感到白令不适合领导探险队,改由斯潘贝格来担任会更为合适。幸亏契里科夫及海军大臣等人顶住了女皇秘书厅的压力,成功地捍卫了这次探险活动。

1740年,探险队建成两艘探险船“圣彼得”号和“圣保罗”号。白令率领船队来到阿瓦恰湾过冬,在那儿修建了营房和教堂,并把它命名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1741年6月4日,当海面上刮起西风,堪察加半岛外的海面解冻时,白令的船队出发了。

“圣彼得”号和“圣保罗”号穿越堪察加与千岛群岛之间的海峡,绕过洛帕特卡角,驶入太平洋。太平洋上的天气坏透了,阴雨绵绵,而且风向也不稳定,狂风卷起巨浪毫不留情地向两艘船撞击。情况危急!白令下令收拢风帆,以保持船身稳定,他坐镇驾驶室,亲自掌舵。镇定的脸上每条皱纹都紧紧地拧着,冷峻的目光紧盯着翻滚的大海,双手有力地掌着舵,不失时机地控制着船向左向右航行,并不时发出急促、坚定的命令。60岁的白令,此时俨然一名骁勇的战将。

几个星期过去了,他们一无所获,白令隐隐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仿佛又体会到上次探险时那种无功而返的焦虑和沮丧。“这才刚刚开始,千万不能丧失信心!”白令心里暗暗告诫自己。他决定不再浪费时间。航线折向东北,去寻找美洲大陆,这才是这次探险的主要目的,也是白令一直梦寐以求的理想。想到这儿,他的情绪又逐渐高涨起来。

同白令的心情正好相反,天气却越来越糟。起先是南风肆虐,接着东风更加嚣张,变幻的飓风挟着巨浪,城墙般向两艘船涌来,一浪更比一浪高。船就像木片一样在浪峰翻滚,在浪谷盘旋。白令顽强而熟练地指挥他的船员投入了战斗。狂风恶浪,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正如将军不能没有战场一样,40多年的航海生涯,他已习惯了这种场面,并且把这桀骜不驯的大海当作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此时此刻的白令,已不再是一个白发依稀、已近暮年的老人,而俨然一位横刀跃马、驰骋疆场的骁将。

几天后,风暴终于过去了。可风平浪静的海面上,白令怎么也找不到圣保罗号的影子,两艘船走散了(后来圣保罗号成功地到达美洲,并顺利返回)。

圣彼得号继续他孤独的旅程。7月,一些陆地的迹象开始出现:波涛的微妙变化,海水中不同寻常的海草和海藻,飘浮的木头以及陆岸才有的野鸭。白令据此判断,北美大陆已近在眼前。他设置了望哨,不断用铅锤探测水深。船在夜间也只张小帆,随风飘流,缓速前行。

7月18日,对望员切特列夫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清晨,他第一个发现了美洲大陆——锯齿状的海岸伸入海面,突兀的崖壁陡然耸立,远处迤逦的群山上覆盖着皑皑白雪,一座山峰(圣伊莱亚斯山)巍巍直冲天际,片片针叶林从山腰一直延伸到海边。

白令对这胜利的到来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他不敢相信眼前这块土地就是他魂萦梦牵的美洲大陆。几年前,当他因拿不出证据证明美洲大陆的确切方位而备受指责时,他就开始期盼这一天的到来。如今成功了,白令反而有种茫然若失之感。也许对他来说,真正的喜悦不在胜利本身,而在于取得胜利的过程之中。喜悦只是瞬间的事,紧接而来要面对的则是更加残酷无情的现实——淡水!蔬菜!仓库里这些东西正一天天少下去。当初在阿瓦恰湾所埋下的隐患——运输船沉没,劳工逃跑,因时间紧迫而没有带上足够的新鲜蔬菜和淡水,与贮藏有大量蔬菜和肉类的圣保罗号失去了联系,现在终于爆发了出来。

回到大海的怀抱

“圣彼得”号沿着北美海岸缓缓行驶,为的是寻找一个停泊的海湾。近在咫尺的北美大陆是这么的壮美,夕阳中归巢的海鸟“呱呱”地叫着,整群整群地飞向绿树覆盖的小岛或海边峭壁。探险队员们在甲板上举行庆祝会,他们拿出一瓶瓶珍藏的烈性酒互相招呼喝上一口,倚在船舷上对北美大陆指指点点,时而爆发出一阵阵快乐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