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许多人对话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常常觉得只有那些幽默风趣、惊险刺激或怪诞恐怖的事件才值得谈起。事实上,人们除了爱听一些奇闻趣事,更多的则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普通话题。所以,我们对话题的选择,大可不必画地为牢,只要不触犯别人的禁忌,遵循“哪壶不开不提哪壶”的社交原则,掌握一定的选话题技巧,就可以让彼此间的谈话轻松愉快。
巧妙转换话题,化解尴尬场面
在人际交往中,转换话题的关键点在于抓住对方的好奇心心理,让他对话题产生兴趣,这样,我们就能避开一些不必要的啰嗦。
在交际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如下情况:话题内容枯竭;产生了不同意见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不必要的争论:谈及了别人的隐私;话题没有积极意义。这时候我们就要立即转换话题。比如,几个朋友在谈话时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意见,如果一直争执不休肯定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感情。这时,我们不要一再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应适当地转换一下话题,重新开始另一个问题的讨论,然后再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和朋友交换想法。
要想成为交际能手,不仅要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听对方的谈话,同时还要有驾驭话题的能力。不要滔滔不绝地讲别人不爱听或者不感兴趣的话题,我们需要观察对方想听什么,他的关注点在什么地方。当然转换话题也是有一定技巧的,比如说你不能太突然地转换话题,这样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或者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三国早期的时候,刘备的势力还没有成长壮大起来,还需要曹操的帮助。有一次,曹操与刘备饮酒,曹操想试探一下刘备的野心。于是在喝酒的时候,曹操先用手指刘备,然后指着自己说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听后,大吃一惊,手中所拿的筷子落到了地上。当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从容地弯下腰把筷子捡起来说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刘备在惊慌中掉了筷子之后,机敏地利用天气变化,把谁是英雄的话题岔开,转移了曹操的注意力,才化险为夷。
在人际交往中,转换话题的关键点在于抓住对方的好奇心心理,让他对话题产生兴趣,这样,我们就能避开一些不必要的啰嗦。
有一个孩子看到了火车,觉得很好奇,不知其为何物,便问妈妈:“这是什么啊?”妈妈说:“这是火车。”“它为什么跑这么快呢?”其实这是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这位聪明的妈妈便说:“是呀,火车跑的很快,过几天咱们去你舅舅家,就坐火车好不好?”孩子只想着去舅舅家的事,就把先前的问题忘了。
其实,转换话题是有一定方法可循的。《公关词典》中对其方法的定义是:用暗示或提问的方式将对方的谈话引向主题或者脱离自己不想谈的主题。具体方法如下:
1.暗示
如果对方的谈话离题太远,你可以用暗示的方法启发他回到正题。例如通过一些简短的插话或展示一下与谈话正题有关的物品等。
2.提问
提问是引导话题和转换话题的好方法。提问可以把对方的思路引导到某个话题上来。
3.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就是说别人问你话,而你不愿意对这件事发表评论,你可以试着回答另外一个和这个话题不相关的事。比如说在吃饭时,你可以把话题转到吃饭上,一句“菜都快凉了,快吃吧!”就可以转移很多话题。
4.见风使舵
见风使舵就是顺着说话人的想法走到另外一个话题上,而这办法往往是要以贬低自己为代价的。到企事业单位面试时,可以多运用此方法。
刘洋去一家公司应聘,人事经理想把他给打发走,就直接跟他说不缺人。刘洋没有说话,他从包中拿出一个早已制作好的牌子——“人已招满”,递给人事经理,然后就走。人事经理被他这种有创意,又不失礼貌的举动给“惊”了一下,就让他到广告部上班了。
转换话题还有很多方法,我们在社交中要把握时机,灵活运用,这样,谈话就能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
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良药适口更利于病,忠言顺耳更利于行。无论你面对的是朋友、同事还是亲人,你都要多开动脑筋,解放一下僵化的思想。这样,你才能让自己的语言起到“良药爽口,忠言顺耳”的作用。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告,对于帮助他人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反过来讲,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因此,我们应该欢迎忠告,同时也应该为别人提供咨询意见。然而,大多数人都讨厌忠告,忠告听起来似乎总是不顺耳。原因是大多数人容易受到情绪的支配,即内心有理性的认识,但仍然容易受反感情绪的影响。比如,刚刚在学校下决心回家努力学习的男孩,一走进家门,他母亲就喊道:“你又到哪里去玩了?还不快去复习数学,要是考不上大学,你以后怎么办?”母亲本想用这样的话来激起男孩的上进心,但男孩在反向心理的驱使下,会想:“我就不信不上大学就没有出息!”一气之下,男孩跨出了家门,母亲的一番苦心白费了。
忠言不能和药类比。药是治疗身体病症的,苦药可以药到病除;而忠言主治的是人的心理病症,正常人的心理不喜欢接受逆耳的忠言。人心总是因为多听逆耳之言而更加脆弱,而顺耳之言更易激发人们发奋的斗志。
指出别人过错的话往往刺耳难听,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不说忠言,只是有必要考虑把“逆耳之言”说的好听,如果用药来比喻,就是在苦药外面做上一种包装,比如各种糖衣片,胶囊等,苦药可以变的不苦甚至甜,但仍然具有苦药的疗效。也就是说,在给别人提意见、纠正错误的时候,要尽量避免用直言,而应该让舌头拐个弯,采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直言不讳带有刺激性,容易伤害对方的感情,造成抵触情绪;而婉言比较温和,既表明自己的观点,又显得有礼貌,对方也乐意接受。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孝成王继承王位。当时的孝成王还小,所以由赵太后执政。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秦国趁此机会,派遣兵将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赵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条件: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赵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当人质,我一定往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求见赵太后,赵太后猜测他是来劝自己答应让儿子当人质的,于是气冲冲地等着他。但是触龙面见赵太后时,只是拉家常,说些衣食住行的事,然后提出一个要求:他想给自己15岁的小儿子走个后门,让他到皇宫里当差。
赵太后笑他过于溺爱小儿子,触龙点头称是,而且认为自己比赵太后还要疼爱自己的孩子,并说赵太后最疼爱的是女儿燕后,而不是长安君。赵太后辩解说最疼爱的是长安君,触龙举例说燕后出嫁的时候,虽然赵太后依依不舍,但是女儿出嫁后,却一直担心女儿被赶回来,这是为女儿的将来做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够世代做国君。
赵太后觉得触龙说得很对,触龙又对赵太后说:“当父母的疼爱子女,就一定要为自己做长远打算,现在长安君于国家社稷没有功劳,将来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一句话惊醒了梦中人,赵太后爽快地答应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去了,赵国成功化解了危机。
让忠言不逆耳除了讲究说话技巧外,还要注意提出忠言的场合。一般而言,有意献言者最好事先安排“一对一”的形式,以避开他人耳目,引发不必要的传言,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良药适口更利于病,忠言顺耳更利于行。无论你面对的是朋友、同事还是亲人,你都要多开动脑筋,解放一下僵化的思想。这样,你才能让自己的语言起到“良药爽口,忠言顺耳”的作用。
“检点”言行,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
在社交中,说话的时候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一想,不要伤及别人的自尊心。只有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里,别人才会采纳你的建议,而你也会顺理成章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在人际交往中,“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一些话语比打人更伤人心。虽然人们不用匕首,但“语言像匕首”,就如一句法国谚语所说:“语言的伤害比刺刀的伤害更可怕。”那些溜到嘴边的刺人的反驳,如果说出来,可能会使对方太难堪。布雷姆夫人在其《家》一书中写道:“老天爷禁止我们说那些使人伤心痛苦的话,有些话语甚至比锋利的刀剑更伤人心;有些话语则使人一辈子都感到伤心痛苦。”
在社交中,说话的时候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一想,不要伤及别人的自尊心。只有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里,别人才会采纳你的建议,而你也会顺理成章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方志新是个工程师,他嫌自己的房租太高了,想要降低一点。想来想去,他便给房东打了个电话,告诉房东他要搬出公寓。其实他并不打算搬走,只是想让房东为他减免一些房租。其实他也知道这是不容易的,因为其他房客都曾经尝试过多次,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那些房客也曾经多次劝他,房东是一个很顽固的人,可是他还是对房东抱有一丝希望。房东接到他的电话后,没多久便找他谈话。
刚开始时,方志新并没有直接谈到房租问题,只是说他特别喜欢这所公寓。他一面赞扬房东对房子的管理方式,一面表示他因经济紧张,自己无法在这所房子里继续住下去。听到这里,房东就将自己所遇到的许多困扰告诉了方志新:有的房客写信侮辱和恐吓自己,还有房客以言语威胁自己。房东对方志新说:“像你这样不挑剔的房客,对我而言,真是太好了。”于是,房东主动地降低了一些租金。而方志新则希望再多减些租金,所以就提出自己的想法,房东一句话也没多说就痛快地接受了。如果方志新也同其他房客一样,用同样的方法侮辱、威胁房东的话,他的房东肯定是不会同意降价的。他以友善、赞扬及同情打动房东,便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避免不了会与他人产生摩擦,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的想法,然后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在顾及对方颜面的前提下陈述自己的观点。给对方留有余地,这样的谈话才会顺利。
处世就是赶路,总会遇到狭窄的难以前行的地方。如果事事较真,只逞一时的口舌之快,不肯让步,那么别人就会嫉恨你,设法阻挡你,这样,即使一条坦途也会变成狭窄泥泞的险滩。这个时候人们最好停一下,让别人先过去。如果经常抱着这样的心态,那么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了。即使多让几步,也不过几百步,而被让路的人会对你心存感激,也会在以后的路上让你一步,这样,就算是一条狭窄的小路对你来说都是坦途了。
巧妙地说服他人
我们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要多点耐心,因势利导,从而让对方无法说“不”,以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就某一事情在说服别人的时候语无伦次、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而他要说服的对象却一头雾水,不明其所以然。词不达意和过多的言辞,不但不能说服对方,反而会令对方更加厌烦。而另一些人围绕一个主题,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事例,以小见大,以浅喻深,言辞中既照顾到说服对象的特殊地位和心理,顾全他的面子,又能让对方快速理解自己的意图,有效地打消其逆反心理,通过自己有条理、层次分明的语言,令倾听者心服口服。
说服是一门让他人认同你的观点、展示个人魅力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能够让他人听信于你的个人能力。具有说服能力的人大多是善于运用自己独特个人魅力的人。他们总是表现出信心十足、精力充沛的风貌。他们不但能把握自己的情绪,也能把握他人的情绪,从而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有许多口才很好的人,往往用自己的唇枪舌剑把对方口头上所说的意见驳倒后,就以为自己说服了别人,但却不知道别人心里还藏着什么疑难未解之处。这样的“说服”,只是口头上的说服,心里并没有服,别人并不会按照你的话去做。
我们要说服别人,必须首先透彻地了解别人的意见,看他们是怎样想的,有了怎样的感觉,了解他们怎样看事情。对别人的思想、感觉、看法了解得越清楚,说服力就越强,越能够替人指点迷津。所谓“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摸熟了通向各种人物内心的道路后,我们才能逐渐清除对方内心的忧虑,解答他们内心的怀疑,并且把那些和你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见推倒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