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孔子学院
14891800000040

第40章 读书要掌握方法——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学习的法门(3)

大意: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么,天涯何处无老师?真正好学的人是不拘于专门固定的老师的,随处都可以不耻下问。

从另一方面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里仁》篇里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师的优点固然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的缺点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关键是不要盲目崇拜。

当然,说是这么说。事实上,老师在我们的眼中多少有些理想化的色彩,有的还环绕着神圣的光环,使我们恰恰难以分辨哪是他们的优点,哪是他们的缺点。

所以也就只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罢。

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老师,第一老师是养育我们的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对我们的影响最深。从幼儿园到大学这些老师都呈有形的,实际上生活中有很多对我们有影响与有帮助的人。有的人一面之缘,有的人相伴一程,有的人从未相识却受益良多。

不仅所有帮我们的人是我们的老师,那些伤害我们的人也是我们的老师。有一次听牧师讲道说:有一个人脾气暴躁,于是就求主说:“请把我变成一个温柔的人。”于是主就派了一个凶恶的人来,面对这个凶恶的人,脾气暴躁的人总是小心的说话,再也不敢发脾气了。因为那个人太凶了。但是他百思不得其解,就去问主说:“我求您把我变成一个温柔的人,你为什么派一个凶恶的人来。”主说:“只有凶恶的人才会教会你温柔,你身边的人对你太温柔了,你如何的暴躁她们都能原谅你。”脾气暴躁的人恍然大悟。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不仅仅是说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我们要有一颗谦虚的心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同时我们还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每一个用各种形式帮助我们的人,甚至给我们带来苦难的人,逆境使人沉沦亦使人奋进。

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感谢生活、感谢每一个爱你和不喜欢你的人,爱我们的人带给我们温情,不喜欢我们的人令我们不断完善自己。

有一段写在德兰修女孤儿院墙上的警句,每一次当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心都不由地抽紧。脑海里仿佛看见那个纤瘦、柔弱的老人,用自己的一生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通过下面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她经历的一切是怎样的坎坷,才能总结出这样的警句来告诫世人。把这段话抄下来与大家共勉——无论是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还是在生活,事业当中,让我们多一些付出,少想一些自己的益处,这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德兰修女孤儿院墙上的警句警示那些不讲道理、思想谬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管怎样,这个世界总是爱他们的。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如果你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

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踢掉牙齿,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7.学习宜早不宜迟

原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吾从先进。”

大意:孔子说:“先修养好礼乐后做官的,是一般的士人;先有了官位后修养礼乐的,是贵族士大夫的子弟。如果选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修养好礼乐的人。”

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这实际上就是“先进”与“后进”的区别。

孔子的主张是“学而优则仕”,先学习,提高修养然后再去做官。而不大赞成“仕而优则学”,先得了官位然后再去进修学习。

以我们今天的情形作不尽恰当的比拟,孔子的主张是先读书,从小学、中学、大学直做到研究生,拿了文凭后才参加工作,才分配到政府中去做公务员,然后慢慢升迁而坐上官位,担任领导人,而不大赞成先工作,提拔成干部然后才去夜大或干部培训班进修学习拿大专文凭。

当然,这里的比拟的确是不尽恰当的,因为孔子注重的是修养礼乐的实际内容,要求修身宜早不宜迟,倒不是文凭的问题。只不过,文凭是你拥有修身经历的证明,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实际也是有所挂钩的。所以,我们今天的干部制度把文凭作为提升的一道硬扛子,是不是也与圣人的思想渊源有关系呢?

“礼乐”是孔子时代一个人的“必修课”,也是一个人文化知识水平高低的象征。

先学习礼而后做官的人,犹如今天在某种专门学校学习结业以后,具有某一级学业学历的“文凭”,或“资格证书”,再担任某种领导职务;先做官而后学习礼乐的人,则如现代社会曾经有过的那样,让没有读书学习过的人,担负一定的领导工作。这两者的结局,显然是大相径庭的。

连000多年前的孔子都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来当官掌权,在从事经济建设的当今时代,尤其是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时下,我们很难设想一个没有学习过,不具备相当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人,可以领导好一支科学技术队伍,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正如有位伟人所言:“文盲是没法建设社会主义的。”即便是一个肯在担任领导工作之后再学习的人,也不如先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能做好工作,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今天选用领导干部,除了看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政治思想和品德作风外,还要有知识、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具有经济头脑。试问,不读书学习的人,能达到这样的标准、能做好领导工作吗?

时代在前进,科学技术在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要求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的二等兵可以当营长,今天未经军事学院培训的人,就连个排长也当不上。一个不具备现代军事科学知识的指挥官,能带领用先进军事武器武装起来的现代化部队,并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取得胜利吗?

不是有“军官训练团”之类的机构,来提高在职领导干部的思想业务水平吗?是的,任何人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但那是更新、补充知识,而不同于“后进于礼乐”。“后进于礼乐”是说成为某行业的内行以后,再去担任这一行业的领导职务。而不是纯粹的外行。在此基础上,才说得上进“在职培训”的这样“班”,那样“校”去提高理论水平、业务素质、领导艺术等等。

孔子“后进于礼乐”的主张,为我们所承袭;“先进于礼乐”也为我们所鼓励和提倡。人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奉献、不断进取的过程,是不容停滞和倒退的!

科学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向前发展,不允许我们停顿或迟疑。任何领域的知识和水平都在以几年一更新的规律发生着变化。所以,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为此,国家举办了“成人教育”,以方便在职职工和领导干部,在不脱离生产和工作的情况下,通过广播电视大学、职工技术学校、函授大学、夜大学和自学考试等途径,提高业务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

8.学以致用,将知识运用于实践

原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大意: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事,却不能处理得好;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虽然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春秋时代诗与政治、外交活动密切相关,无论是处理政事还是在外世活动中,往往都会引证“诗曰”,随口吟出,而能够切合适用。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时代风气,有点像解放后,在“**********”运动中随口引用毛主席语录一样。它并不是要求政治家都成为诗人,更不是要求诗人来做政治家,而是因为诗里面包含了许多丰富的知识,且有表达情感,打动人心和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确实可以在政治、外交等场合起到超乎寻常的作用。尤其是经孔子删订的《诗经》三百篇,更是如孔子所说:“可以激发感情,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乌兽树木的名称。”(《阳货》)所以,孔子号召“小子何莫夫学(诗)?”(《阳货》)要求学生都要学习《诗经》。

不过,孔子从来是要求学习为应用而反对读死书的,正如他在《学而》篇里强调的那样:“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的目的是为了“行”。如果不能“行”,你书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相反,只要你能够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得当,那就如他的学生子夏所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说到底,还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

孔子所说的“道”有两个方面含意:一是道德、道理,即一个人的行为规范;二是方面、方法,亦即事物的道理。

孔子把学习、掌握、实行“道”的程度区分为四种:一是共同学习的人群中,有的人并未懂得某些道理;二是部分人能够理解所学内容的道理,并掌握其方法;三是部分人能使用所学的方法,并坚持某种道义;四是部分人能随机应变,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正所谓同样受教,得“道”各异。

学而不懂,等于不学,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这种人或因智力低下,或不肯用功,或基础知识太差,或思想不专一。经过分析,找准存在问题,即阻碍学习的原因,而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或改变学习方法,或发扬“笨鸟先飞”的精神,或扫除学习的思想障碍,或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解决、克服影响学习的困难问题,终会学有所知,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能够学好理论并掌握其方法的人。关键在于应用。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也等于白学。此种人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向一切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虚心地拜他们为老师,尽快地把自己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运用中的能力,方能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家里手”。

能够使用学得的知识,又能够坚持既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行为的人,可以成为某项事业的核心力量。这种人具有娴熟的技能,又朝着自己认定的目标,执著于事业上的追求,其前途必然光明。

这一种人,如果在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便保守起来;在获得一官半职或某种荣誉之后,便躺在“功劳簿”上睡起大觉来;或者身居要位,改变初衷,干起违法乱纪的勾当,那就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反之,他们始终遵循选定的方向,既孜孜以求地在事业上做出成绩,又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观念,革新技术,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理论、管理方法、操作技能和经营手段等,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坚持的正确原则,与广大群众同甘苦,共担风险,就是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栋梁,事业的中流砥柱。

今天,我们在形势逼人、形势喜人的内外情势下,不仅需要熟读“圣贤书”、能吟诗作赋的文人墨客,更需要能经邦治国、救济万民的经济人才和政治人才。但愿能有更多这方面的人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