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澈悟的思与诗
1466500000038

第38章 文化转型与文化传承(1)

第一节 倡导汉语言“齐一”

我们使用的“汉字”,起源于夏时期,成熟于殷商时期。一般所称的“雅言”的“雅”字通“夏”。汉字的形成、推广过程是民族语言文化形态的形成过程,也体现出汉民族的凝聚力。汉字是表意性文字,它超越于地域方言及其他文字之上,汉字突出的表意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域方言的发展。汉字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有一显著的特点,即往往将语言与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民族意识形态的凝聚力。黄河流域,是多源头华夏文明的滥觞之一,也是多源头文明中发展得最好的文明之发端,是最成熟发达的地区。中原地区的“雅言”是当时的官方语言文字,正如今天的“普通话”。中原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或“国家”对“雅言”的学习,即是实现民族统一的方式之一。

以今天的文化观念看,所谓“语言文化”,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它与民间音乐、戏剧(戏曲)、舞蹈及民族服装一样,能让我们从更深刻、更深层次的文化视角,了解它们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通过语言途径传播的口述历史、文学、文化传统、哲学、价值观、道德观及思维方式等等,构成了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生活的基础。

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时期,随着西学东渐和西方文化的迅速传入,李叔同看到,作为传承汉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字符号载体——汉语言,处于东西方文化、新旧文化的交汇、碰撞之中;而其时汉语言的“语言”或“言语”具体操作的社会现实语境、文化生态,在一定程度上,显得繁芜、杂陈和无序。“文化断裂”时期的中国语言也面临向现代转型的问题。站在强国富民的认识高度,李叔同指出了“国语”不统一的现实及严重后果,提出了积极的建设性意见、观点和改良措施。在《中国语言齐一说》这篇文章中,李叔同提出了如何推广“官话”(即相当于我们今天所称的“普通话”)的设想。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些极具建设性意义的设想中,他还提出了许多在今天看来也是具有先见之明的值得参考的具体推广措施。笔者将从“文明进化与语言发展”、“学校教育和语言改良”、“语言统一与国家安危”三个方面对李叔同的语言、文字统一观作诠释和分析。

一、文明进化与语言发展

我国各地交通不便,语言因以参差。令汽车、汽船既未遍通,有何良策能使语言齐一欤?

李叔同于文章的篇首,先指出中国各地语言存在地域性差异,再加之交通不便,许多地方不通汽车或轮船。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措施,使各地的语言统一规范呢?

语言之变迁,其与进化相关系欤!荒裔野人,匪谙言词。蟠屈其指,作式以代。蛮野之状,吾不论矣。独夫弱劣之族,啙窳寡识。国语歧异,每不相埒。又者其甚者,邻毗之间,家各异言。室人告语,他人闻之,辄为瞠目。既靡合群之力,无复爱国之想。澌灭之原,实基于是。黑奴红种,其彰彰者。惟我祖国,语言杂遝;外人著述,颇有以是相讥讪者。晚近以还,踸踔之士,佥稔语言歧异之为我国大谬也,于是有改良语言之议。虽然,谋之不臧,获效靡自,余心恫焉。不揣梼昧,为撰中国语言齐一说。

(1)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语言的变迁

文章又开门见山地指出,语言的变迁与人类的“进化”、发展相关。足见清末民初,西方的“进化论”思想在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人中,具有普遍的影响。接下来,文章以尚未进入文明开化阶段的族裔为例,进一步阐明文明进步与语言发展的关系。

李叔同认为,未开化的人不知“言词”。笔者认为,他所说的“不知‘言词’”,以现代语言符号学论,即指不知道“说话者赖以运用语言规则表达其个人思想的组合”的“言语”和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又是一种价值系统”的“语言”。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能用手指的伸张、蟠屈等各种手势作为相互沟通、交流,李叔同认为,这种极其落后的交流表达方式不值一提。

(2)民族语言落后,导致国家衰落或消亡

李叔同认为,唯独落后的民族缺开化,无开阔见识,国家所用的语言又存在歧异,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更有甚者,邻居之间的语言也有差别,即一个家庭的语言与另一家庭的语言也不同!家庭内所说的话,外人听到后,常常感到不可理喻。这样的语言,既没有民族凝聚力,也就不可能产生爱国之思想。其民族国家的衰落消亡,正是由于如此落后的语言造成的。如许多黑色人种民族、红色人种民族的衰落,是这方面的最好的例证。

(3)指出其时汉语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至于我国,语言非常复杂,方言种类繁多;在许多外国人的著述中,均对我国语言纷繁复杂的现象加以讥讽或嘲弄。近些年来,知识界之开明、活跃的人士,对我国语言繁芜杂存,使用歧异颇多,于民族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利的现实,均有共识。于是,有了改良语言的讨论。然而,经一番讨论,还是没有好的结果。对此,李叔同深感不安,因此不揣冒昧,撰写了这篇如何使中国语言统一的文章。

语言岂历久而不变者欤?究语言之学,考世界国语所肇祖,奚不出自一干。乃递嬗递变,迄于今兹,其种类盖三千有奇矣。虽然,古昔之时,交通隔绝,其日趋于异也固宜。今则舟车交驰,千里俄顷。交通之利,邃古所无。向之由同而异者,今且有由异而同之势焉。特由异而同,其为变盖渐,匪吾人所及穷诘。然吾敢言,京垓年岁后,世界言语必有大同之一日也。我国国语,凡涉及新学术、新制造、新动植物,多假他国字音以为名,此亦一证。以一国言之,其变迁之迹,尤为凿凿可据。日本九州大阪,语言向与东京不相符。乃自交通频繁,不十余稔,骎骎有划一之风。变迁之迅,盖有如此。若以我国言之,进步之迅,远不逮日本。然其迹亦有可按者。自遂古迄近世,黄河流域,若豫,若鲁,若燕,若晋,若秦,佥为帝都,举中原衣冠之士凑集焉。故其语言多相若。厥后,隋炀浚运河,南北统一,而南方之语言一变。金陵为帝都垂四百年,长江之交通日繁,而南方之语言又一变。迄今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语言,相似者多,职是故也。自兹而外,若滇,若黔,若粤西,其民族土著盖鲜,来自他乡者泰半,故语言变迁最著,无撑犁孤涂之病。若夫吴越南境,闽南粤东两省,晚近交通始盛,语言之变迁,犹未显著,故与他省较然不相似。以上所言,盖其大略。晰而言之,彼黄河、长江流域之语言,虽曰略同,岂无歧异者在?矧夫以全国计之,语言之歧异者,实居其多数也。语言歧异,为国之羞。齐一之法,夫何可缓!汽船、汽车,既未遍通,听诸天然,近效莫得。无已,其假诸人力乎!

在这一大段分析中,李叔同指出了各民族国家的语言是随社会历史的演进而演进,随社会技术进步而发展变化的。

他反诘道,人类的语言难道是历久而不演变的吗?又继而指出,探究语言这一门学科,考察世界各个民族、国家的语言,其初创开端,其产生、形成过程的规律都是一样的。

(4)预言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全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各种语言,最终会有统一的时候

各国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演进、嬗变。迄今为止,全世界各种语言已多达三千种!古代,因交通阻隔,不同地域的人们交往不便,随着时间推移,各种语言之间形成越来越大的差异,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当今之世界,车、船等交通工具往来频繁,千里之遥顷刻即到。交通带来的如此便利,是远古时代所无法想象的。在远古时,各民族状况相差不大,随着时间推移,各民族、国家的文化、各种制度等逐渐发展起来,越往后则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在当今时代,又反转过来:各国、各民族在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则逐渐地开始趋向于同一,这是其发展的趋势。如此由差异而又趋于同一,这是事物的演变所致,不是我们所能预料而又能完全弄明白的。但是,我们敢于这样预言: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以后,世界上的言语、语言必定有统一的那一天。

(5)现代社会交通迅速发展,对各个地域语言变迁产生影响,总趋势是语言逐渐趋于同一

就我国规定使用的国语来说,凡是涉及新学术、新制造、新动植物,多借用别国字音作为其名称,这也是不同语言趋于同一的例证。就一个国家来说,这样的语言变迁现象,尤其可以作为很好的实例。日本国九州、大阪的语言向来与东京存在差异而有所不同,然而自从现代交通带来了往来的便利后,不到十余年,光阴荏苒,两地语言之差异已经开始显出趋同划一的趋势,亦可见随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变化也是迅速的。就我国而言,语言进步的速度远不及日本。但是,类似日本语言的这种趋同变化也是有的。自远古至近代,黄河流域的豫(河南)、鲁(山东)、燕(河北)、晋(山西)、秦(陕西)都曾为帝都,汇聚了中原的杰出士人。所以,这些地区的语言大多相像。而后,隋炀帝令开浚运河,南北沟通统一,南方的语言为之一变。金陵(南京)作为帝都长达四百年,长江的交通日渐繁忙,而南方的语言又为之一变。时至今日,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语言,相似之处也多,交通便利,往来交流频繁,是促使语言趋同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再如滇(云南)、黔(贵州)、粤西(广东西部),这些地区的民族土著不多,而来自他乡的外来人口,则占这些地区人口总数的过半之数,所以语言变迁非常显著,没有“撑犁孤涂”之病(意思是:由于外来人口多于当地的少数民族人口,语言的融合变迁明显,民族土著语言不会阻碍或影响语言的趋同变迁)。至于说到吴越南部地区,闽南、粤东两省,最近这些年,交通发达起来,但语言的变化仍然不显著,所以与其他省份有明显的不同。

以上所述,只是概略情况。条分缕析黄河、长江流域地区的语言,虽说有大致相同之处,也不能认为就没有语言的繁芜和歧异存在了。况且,如纵观全国,语言存在歧异的地区确实占多数。李叔同认为,语言存在如此多的歧异,使国家蒙羞。实行语言统一的措施、办法,刻不容缓!轮船、汽车既然还没有通达至全国每一个地方,也就顺其自然,近期亦不必指望这方面有什么大的改变,但不应懈怠,毕竟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