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澈悟的思与诗
1466500000039

第39章 文化转型与文化传承(2)

二、学校教育和语言改良

假诸人力,必自教育始矣。教育之道有二:(甲)设官话学堂;(乙)学堂设官话学科。准兹二者,则乙为优。设官话学科于中学、小学,不若设于蒙学。年愈稚,习语言愈易,其利一;教育普及,其利二;习此可以兼通文法大纲,官话教科书中,单字依文法大纲排列,其利三;蒙学毕业入小学,即一例用官话,凡寻常应对,课堂授受,无须再用土白,其利四;此其学制也。若夫教授之法,近人论者盖鲜。然以华人授外人土白之例行之,则未可也。今拟教授之法数端如左:

一、设官话师范讲习所。择通达国文而能操纯官音者,官音以北京官音为准,非指各地官音;言亦非指北京土音言。其间区别,通北京语言者,自能辨之。入堂讲习,授以教授之方法。盖精于语言者,未必长于教授。故师范讲习所必不可缺。

二、官话教科书当因地制宜。各省土音互异者无论矣。即一县之内,乡镇与城市,土音亦有微异者。宜专订教科书,无稍假借。盖教授官话,必用土音为之比较也。

三、教科书编辑法。大纲凡二:(甲)区别。区为三类:一曰异音,即字同而音异者。如“黄”字,沪音作wong,官音作whong之类是;二曰异字,分两种。意同而用字异者,如沪称“晓得”,官话作“知道”之类是;用字反背者,如有人持柬速驾,沪语则应之曰“就来”。官话则应之曰“就去”。“来”与“去”为反背词。此种异字虽少,然亦不可不知。三曰异文法,即句法微异者。如沪语“侬阿曾晓得”?官话作“你知道吗”?“阿曾”即“吗”字,皆有疑问口吻,唯一则列于中间,一则列于语尾之不同是。(乙)次序。每课次序,如英文法程式,最便初学。首列单字,括有异音、异字两类。其排列秩序,宜依通行文法为之分类。例如,第一课单字,皆列名词;第二课,皆列形容词。与英文法程单字排列法相同。唯排列既依文法例,则异音、异字两类,不妨掺杂,可以助学者强记之力。单字下列异文法。唯此种无多,不必每课皆列入。次列官话十数句,即用从前已读之字拼成者。教授时,教员口诵,由学者译成文理默出。如近日学堂课程中译俗之例。约翰书院中文课程有“译俗”一门,其法,由教员用土白诵文一首,学者译成文理默出。今则易土白为官话,是其稍异处。又次,列土白十数句,即用从前已读之字拼成者。教授时,教员口诵土白,由学者口译为官音。

四、练习法。习官话半年,寻常应对,即可通用官话。偶有讹误无须苛责。练习既久,自能纯一。期年小成,二年大成。苟教授得法,虽中材以下,亦能臻此程度。(按:蒙学堂学期泰半四年,官话学科宜编入第三年蒙学课程内,每星期占二时。)

(1)改良国语,消除语言歧异,应从学校的基础教育开始

依靠人们的努力,改变语言歧异普遍存在的现状,必须从学校教育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实施语言的统一,有种种具体措施:

①设置使用“官话”(官方规定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

②学校设置用官话(官方规定使用的语言)教学的学科。

这两个措施中,第二种方法更好。即在中学、小学设用官话教学的学科,将官话教学设于儿童学前启蒙教育更好。因为,年龄越小,学习语言越容易,这是优点之一;有利于教育普及,这是优点之二;在这种学习中还可弄懂文法大纲,官话教科书中,单字依照文法大纲排列,这是优点之三;学前启蒙教育毕业后进入小学,就一律使用官话,凡是平常的交流应对用语,课堂授课的讲授用语,不再用地域方言白话,这是优点之四;这正是一种学制。

至于说到上课的讲授方法,当今论及它的很少。如果华人为外国人上课,用地域方言白话授课的方式则不可取。

(2)讲授方法

①设立官话师范讲习所

选择精通中文而且能操纯正官话语音的人任讲师。官话语音以北京官方使用语言的语音为标准,而不是各地地方官方语音;这种语言也不是北京的地域方言语音,两者之间的区别,精通北京语言的人,自然能够辨别区分。用如此语音纯正的人,作为讲习所的授课人,主要讲授如何说好官话的教学方法。所以说,精通语言的人,未必是精通官话教学的专家。因此,师范讲习所必不可缺。

②官话教科书应当因地制宜

我国各个省的地域方言的语音相互不同,存在差异自不待说。而一个县之内,乡镇与城市间,地方方言的语音也有微小的差别存在。因此,最好是专门编写订制相关的教科书,而不借用任何其他的教材替代。因此,讲授官话,必须用当地的方言语音与官话语音作比较。

(3)教科书编辑法

教科书的大纲包括两个方面:

①区别

分为三类。一是异音,即字同音不同。比如“黄”字,上海话的发音是 wong,官话语音是whong,这类即是。二是异字,分两种。意同而字异的,如上海话称“晓得”,官话是“知道”,这类即是;用字反背的,比如有人持请柬迅速赴邀,上海话则回应说“就来”,官话则回应说“就去”,“来”与“去”为反背词。这种异字虽然少,然而也不可不知道。三是异文法,即句法有细微差异的。比如上海话“依阿曾晓得”,官话则是“你知道吗”。“阿曾”即“吗”字,都有疑问语气,其区别在于,一种表达方式的疑问词位于句子中,另一种表达方式的疑问词位于句尾。

②次序

每课的次序如同英语文法程式,这样最便于初学。

首先列出单字,并在后面括弧内列出其异音、异字两类。它的排列秩序,最好是依照通行的文法作分类。例如,第一课的单字,都列名词;第二课,都列形容词。与英语文法表现单字的排列法相同。只是排列既是依文法之例,则异音、异字两类,不妨掺杂在内,这样可以帮助学习者牢记。单字下列出异文法、异体字。只是这一种无须太多,不必每课都列入。

次列官方语言十多句,即用从前已经读过的字拼凑成。讲授时,教师口头朗诵读出,由学习者译成书面文字默写出来,就像最近学校开设的课程中译俗语的方式。约翰书院的中文课程中,有“译俗”这门课,方法是:由教员用地方方言白话朗读一篇文章,然后学习者将其译成书面文字并默写出来。借用此方法,可将方言土白话换为官话,由教师朗诵,这与约翰书院“译俗”课稍有不同。

又次,列出方言土白话十数句,即用从前已经读过的字拼凑成。讲授时,教师口头朗读方言土白话,由学习者口译为官话语言的标准发音。

(4)练习法

学习官话半年后,平时的日常生活用语,即可都使用官话。学习使用中,偶尔出现错误,没有必要苛求责备。练习久了,自然就能达到一定的水准,从而最终能够标准、纯正地使用官话。一年以后小有收获,两年以后大有成绩。如果教师施教得法,虽然是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也能达到较好的程度。(按:发蒙学堂的学期多半四年,“官话”这门课程,最好编入第三年的启蒙学堂课程内,每个星期占两个学时。)

三、语言统一与国家安危

乌乎,英墟印度,俄吞波兰,佥以灭绝国语为首务。然则国语顾不重哉!文明之进步系于是,国家之安危亦系于是。改良齐一,未可缓也。我国数稔以还,负床之孙,乳臭未脱,辄能牙牙学西语。趋承彼族,伺其颦笑,极奴颜婢膝之丑态。及闻本国语言,反多瞠目不解者。沈沈支那,哀哀同胞,其将蹈印度之覆辙邪,抑将步波兰之后尘耶?乌乎,吾国民其何择!

英国征服印度,将其沦为帝国的殖民地;俄国吞并波兰,将其纳入奴役的势力范围。两个列强都以灭绝所奴役国的国语为首要任务。这些例子都表明,一个民族国家的母语——国语,于这个民族国家而言,是何等的重要!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要寄望于国家的语言文化,一个国家的安危也维系于国家的语言文化。

汉语的改良统一,再也不能耽误了。我国近些年来,那些尚在床上玩耍的小孩子,乳臭未脱,动辄就能牙牙学说西洋话。如此趋奉西洋民族,仰人鼻息,极尽奴颜婢膝之丑态。而运用自己的母语交流时,许多人反倒瞠目结舌茫茫然,似乎不能很好地运用或理解。昏昏沉睡的中国,任人摆布的可悲同胞,难道将蹈印度的覆辙,或将步波兰的后尘?呜呼,我国国民又将怎样作出抉择?

李叔同在20世纪初,就已经注意到华夏古老国度的语言文化如何适应、跟上现代世界发展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他关注汉语言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中,其实际交流运用时存在的因语音庞杂不统一带来的交流障碍和困难。他在20世纪初始的年代,就已经感受到“文化断裂时期”汉语言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其改良、革新的必要。他特别提出在最初级的幼儿教育、初级基础教育中推广“官话”(今天称“普通话”),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具体的措施,尽管有的见解、建议不一定周全和科学,也实为难能可贵,足以见其拳拳爱国之心。实际上,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为了适应时代的迅猛发展,我们在汉语言文化的建设上,仍然在继续李叔同所提出的汉语言“齐一”(推广普通话)的工作。

在这篇文章最后的阐述中,李叔同将对汉语言的改良,对汉语的规范与统一的认识的重要性,提高到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的凝聚力的重要地位,甚至于关涉民族国家的安危存亡。其分析论述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忧虑,足以见其对民族语言文化的现状、传承,对民族语言文化与时俱进的高度关注,这样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忧患意识,也足以见其对汉语言文化如何立足于现代世界民族之林的期许。也正由于有李叔同这样的爱国有识之士,在文化断裂的时代,在西方文化大举进入古老国度的社会转型时期,华夏的优秀民族文化才得以传承,才得以光大。

新中国建立后,进行了文字改革,即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等。时至今日,在汉字的规范化使用、推行及普及汉语的标准发音方面,虽还未达到李叔同期望的“齐一”程度,但确实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汉语语言的生命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以其在人类文字发展史上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独树一帜的魅力,于当今世界呈现出勃勃生机。据介绍,在联合国现行的6种通用文字(即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和中文)的文本中,汉语总是其中最薄的那本。这表明汉语是最凝练的。目前,世界上已有2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约有5亿多外国人在学习使用汉语和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