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澈悟的思与诗
1466500000019

第19章 “衔花佩实”的文艺审美(3)

第三节 新时代的第一声鸟鸣

以下几节,将结合歌曲作品文本,从语义、曲式等方面对李叔同作词、作曲的歌曲《春游》以及引用西洋曲调重新配词的《忆儿时》和《送别》进行细读分析,阐释作品蕴涵的清真、雅正之美学意蕴和这些作品所具有的经典价值意义。

《春游》作于1913年,发表在杂志《白阳》的创刊号。该杂志集师生诸作,由李叔同书写石印,浙江一师校友会出版。歌曲是三个声部的合唱曲,由李叔同作词、作曲,是我国最早的一支声乐多声部合唱曲。这首词、曲皆佳的歌曲,已被列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中。之所以列为汉语世界的音乐经典,自有其难能可贵之处:运用现代西方声乐艺术多声部合唱的形式,曲调的旋律也富于西洋抒情歌曲的调式特征,而歌词充分展现了民族诗歌既质朴而又典雅的格调。特别是,全曲饱含着独具个性的清真恬淡、简远空明的艺术意境,描绘出国民初年也曾展露的——新时代晨光之熹微。

1913年是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国后的第三年,对这一时期的生活,他有如下描述:

第二次到杭州是民国元年的七月。这回到杭州倒住得很久,一直住了近十年,可以说是很久的了。我的住处在钱塘门内,离西湖很近,只两里路光景。在钱塘门外,靠西湖边有一所小茶馆名景春园。我常常一个人出门,独自到景春园的楼上去吃茶。

当民国初年的时候,西湖那边的情形,完全与现在两样:那时候还有城墙及很多柳树,都是很好看的。除了春秋两季的香会之外,西湖边的人总是很少;而钱塘门外更是冷静了。

在景春园楼下,有许多茶客都是那些摇船抬轿的劳动者居多;而在楼上吃茶的就只有我一个人了。所以,我常常一个人在上面吃茶,同时还凭栏看着西湖的风景。

民国初年,不同于北方“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的动荡时局,江南地区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平和。从李叔同的自述可知,西湖边,有赏心悦目、怡人心境的旖旎景致:城墙耸立,岸柳依依,凭栏举目,景秀人稀……于西湖边独坐,那是怎样的一份恬淡平和之心绪及遐思!从歌曲《春游》的创作时间分析,这便是投射于作者心中之象的身处之景,也是此时作者的一种艺术创作的历史心境!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春”为歌曲之主旨。赞美春天,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再现、表现的永恒主题之一,它总蕴涵着人类与大自然的亲和,由此生发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西洋音乐而言,历来也有不少讴歌春天的小品,其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如赫斯(DrHayes)词曲的英文歌曲《春天》(The Spring—Round):

春天来了,我听见鸟儿在树丛里叫。

听!听!听它们叫,有画眉和小鹪鹩,有红雀和黑鸟。

歌曲以质朴的民歌曲调描绘对春天的感受。

比较著名的还有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作曲、奥弗贝克配词的儿童歌曲《渴望春天》。莫扎特也将该歌曲的主题用在同时期创作的最后一部钢琴协奏曲——第27钢琴协奏曲(作于1788年,K595号)第三乐章中。音乐批评家卡尔?巴特(K.Barth)认为该作品是莫扎特生命哲学的总结;现代天主教神学思想家汉斯?昆(Hans Küng)则认为该作品是真正站在“一个美好而又有序的世界的门槛之前了”,深为世人所喜爱。

来吧,亲爱的五月,给绿树穿上绿装,

让我们在小河旁,看紫罗兰开放;

我们是多么希望,重见那紫罗兰啊,

来吧,亲爱的五月,让我们去游玩。

再看拉赫玛尼诺夫(SVRachmaninoff, 1873-1943)的《春潮》:

大地还铺满白雪,那春潮已经在喧嚣,

潮水奔向沉睡的海岸,奔腾呼啸,闪烁银光。

它向宇宙大声呼叫: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是春天的信使,为春天的来临传捷报……

以上歌唱春天的西洋歌曲,其审美主体均敏锐体察、感悟大自然中春天来临的种种征兆,急切地呼唤春天,热情奔放地欢呼春天的到来。

李叔同于杭州浙江一师任教时创作的另一首讴歌春天的歌曲《莺》,同样寄情于春天大自然中的风物,同样欢欣地感悟体味春之声,但并无西洋诗歌充沛的奔放激情,只用非常简练的表意手法,表达了民族审美的普适心理——感悟春天来到时的恬淡、慰藉之心境。

喜春来日暖风和,园林花放新莺啼。

喜春来日暖风和,园林花放新莺啼。

听花间清音百啭,呖呖呖呖。

听花间清音百啭,呖呖呖呖。

呖,呖呖呖呖呖呖,呖呖呖。

歌曲质朴简练,隽含清真意趣,仅仅以上(出句)下(对句)两句歌词,再作一重叠,形成回复。后半部以“听花间清音百啭”,续上春莺鸣叫的象声词“呖呖呖……”亦作一重复回旋,给人留下想象的余意!

《春游》则从对春景中的“游春人”的具体刻画开始,用淡雅清丽的笔触,对“春人”游春时的状态、情态做静、动描摹,表现了对已经来临的新时代、新的初春的诗意观照,并对除旧布新、荡涤陈腐的第一个“民国的春之声”,赋予心领神会的感悟!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春游》歌词为七言诗,一共八句。根据词意,每两句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单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突出了“春”这一主题词,突出了两个主语,即“春风”、“春人”。用两个贴切可感的比喻——“薄于纱”、“淡于画”,对“春风吹面”、“春人妆束”加以描摹,轻柔的静中之动是形象所蕴涵的情态、形态:柔美的春风、素扮的春人跃然浮出,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范畴——“淡”在这里有充分体现。第二部分是对游春景象的直接描写,游春的人们在如诗如画的春景中畅游,“画中行”、“春人下”为动态描绘。人,乃始终处于春游画面的中心!第三部分紧接第二部分,游春之人来往于农家花卉及田园自然美景中观赏,淡白梨花、金黄菜花的选词配色,增强了歌曲的色彩意象感与音乐美,既含平实而又不失典雅的韵度,更有明丽清逸意境透露出的盎然春色之勃勃生机。一派暮春时节,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翻飞……“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点点游人穿行陌上的春日畅游景象。第四部分相对独立,全曲到此结束:人归之时,“花外疏钟”梵音袅袅,夕阳沉落之余辉淡淡,如此声、景互为映衬,构成了意境悠远而又蕴含些许惆怅意绪的音画……正所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歌曲的审美意境显露出“清真”之韵味。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亦有言,“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即铅粉和黛色是用来美饰容颜的,艺术创作中的技巧如语言的修辞等亦然,化妆者的顾盼倩美产生于她本真、美好的姿容,而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本质上也必须禀有充实、本真的审美特质,正如源于心灵深处的真性情、对人生真谛的所感所悟等。

我们换一视角,以符号学“语言双轴”,即语言的纵向聚合对应分类、横向组合对比切分的原理,对歌词进行分析阐释。整首歌词中,有三个词值得重视,即春、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