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朝野一片慌乱
★作战时间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
★作战地区“三八线”以南到三七线区域
★作战目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突破“三八线”,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军进行打击,务求歼灭敌有生力量。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第二次战役的沉重打击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发动的“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彻底破产,变成了圣诞节向三八线以南的总崩溃、总退却。这种情况的发生,立刻使美国朝野陷于一片混乱。美国舆论界惊呼这次失败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简直是一场噩梦,是继“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最惨的军事败绩”。
美国统治集团内部也认为美军“已经丧失了对朝鲜军事局势的控制,并且无法再希望横越朝鲜半岛守住任何一道防线”;朝鲜局势的发展已“使世界面临一次严重的危机”。因而,就其失败的责任问题互相进行攻击。有的指责麦克阿瑟判断错误,指挥笨拙,要撤麦克阿瑟的职;有的则把责任归咎于华盛顿当局的政策。美国参众两院的共和党议员专门通过建议,要求撤换国务卿艾奇逊,“彻底打扫国务院”;有的议员还建议国会弹劾总统杜鲁门。
美国的主要盟国英法等国则普遍对朝鲜战争局势表示忧虑,怕把力量陷在朝鲜泥潭里而削弱其在欧洲的力量,更害怕战争进一步扩大而妨害其自身利益。它们普遍希望美国政府保证“朝鲜事件不至于把全世界搅进一场大战”。
美国政府为了寻找摆脱危机、挽回败局的出路,连续召开了一系列紧急会议,并多次派遣要员同前线统帅磋商。他们认为,朝鲜战争现在已是“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对时局的全面估计必须从这一观点出发,依此“重新制订可行的、足以应付有关现实问题的政治决定和战略计划”。
当时,美国统治集团内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和主张。一种意见认为,欧洲至关重要,美国不应该陷在朝鲜而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主张“放弃朝鲜,把力量集中在欧洲”;另一种意见认为,现实的危险在亚洲,如果在亚洲失败,欧洲也就没有希望,主张必须在朝鲜取胜,甚至主张扩大战争范围,“袭击满洲机场、封锁中国海岸和利用福摩萨的中国人”对付中国;还有一种意见主张,美国应将地面部队从欧洲和亚洲大陆撤出,而用海、空军控制大西洋和太平洋,建立一个“美国堡垒”。英法等国则主张战争在“三八线”停下来,谋求通过政治谈判结束战争。
但是,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决意保持其在朝鲜和整个亚洲的地位。11月30日,杜鲁门发表声明,宣称“联合国部队不打算放弃它们在朝鲜的使命”,并说“将从3个方面来应付新的局势”,即坚持侵朝战争,加强欧洲防务,加强美国的军事力量。同时,他还在答记者问中公开表示打算在朝鲜使用原子弹,妄图恐吓中朝人民。但事与愿违,这一表示没有吓倒中朝人民,反倒引起了其伙伴们的普遍震惊。英国工党100名议员联名写信给英国首相艾德礼表示抗议。艾德礼不得不匆忙于12月4日飞往华盛顿同杜鲁门会谈,协调两国侵朝政策。在会谈中,他们承认失败,但表示决不主动撤出朝鲜。在会谈公报中,他们重申坚持侵朝战争,同时,又假意表示“准备遵循谈判途径,设法终止敌对行为”,“通过和平手段,来达到联合国在朝鲜的目的”,企图借以蒙蔽世界人民,取得世界舆论的支持。
美国政府根据它的上述基本政策,在第二次战役以后,立即在军事上、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2月14日,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成立所谓“朝鲜停战3人委员会”的决议,并鼓吹先停火后谈判,妄图引诱中国停战,争取喘息时间。
16日,杜鲁门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要求美国人民为其侵朝战争作出“任何必要的牺牲”。同时决定设立国防动员局,扩大征兵计划和军火生产,要求将美国军队从现有的250万人增加到350万人,在一年之内将飞机、坦克的生产能力分别提高5倍和4倍。为加强欧洲防务,又经与英法等国协商,决定加速筹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统一指挥的军队,并于18日任命艾森豪威尔为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官。
在朝鲜战场上,敌人退至“三八线”以南后,则积极构筑工事,建立纵深防线和整顿部队,准备抗击我军的进攻。12月26日,美陆军副参谋长马修·李奇微接替了已死的沃尔顿·沃克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官。他一上任就表示“一旦实力允许,便立即恢复攻势”。
29日,美参谋长联席会议给麦克阿瑟下达训令,要他“以保存联合国军力量为主,进行逐次防御作战”,“尽可能在韩半岛的某一线确保防线,从政治上、军事上打击中共的威望”。
31日,李奇微命令其部队“防卫一条从临津江到‘三八线’的总战线”,如一旦被迫放弃阵地时,则“有秩序地按照调整线实施后撤”,并采用“夜间收缩部队,让部队与部队之间紧紧衔接在一起,到昼间则以步坦协同的分队发起强有力的反冲击”的办法来对付我之进攻。
为此,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正面和60余公里的纵深组成了两道基本防线:第一道防线(A线)为西起临津江口,东经汶山沿“三八线”到东海岸的襄阳;第二道防线(B线)为西起高阳,东经议政府、加平、自隐里到东海岸的冬德里。此外,在第二道防线以南至北纬三十七度线,还准备了C、D、E三道机动防线。C线从永登浦沿汉江南岸,经杨平、横城至江陵;D线从水原经利川、原州、平昌至三陟;E线沿三十七度线,从平泽经忠州至三陟。
2、美国的停火骗局
针对美军在战场上的灾难性溃退,美国国家安全会议讨论了美国下一步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对策。他们一方面需要争取时间,使战场上的军队获得喘息,不致全军覆没。一方面又扩充军备,通过实力的较量,保住美国的面子和利益。
1950年12月14日,“联合国军”拒绝了中国政府关于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的建议。相反,通过了另一项决议,建议在朝鲜立即采取措施,终止战斗,通过和平手段解决朝鲜问题。决定成立朝鲜停战三人委员会。谁都知道,外国军队撤出以后,朝鲜问题可以自己解决。
“联合国军”在向鸭绿江边推进的时候,不可一世,要用武力统一朝鲜,要在联合国监督下选举。可是“联合国军”不争气,西方政治家们在面临一场灾难的时候,利用其合法的招牌,搞缓兵之计,以争取时间。只停火,不撤出外国军队,等到补充整顿完毕,又可以制造借口,发动新的进攻。这样的停火有什么实际意义?
这并非是估计。12月15日晚上10点钟,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广播讲话,可以看出“联合国军”所谓停火,只不过是一个骗局。
杜鲁门说:
第一,我们将继续维护,必要时以武装保卫联合国的原则。保卫自由和正义的原则。
第二,我们将继续与其他自由国家合作以加强我们的联合防务。
第三,我们将加强我们自己的陆军、海军和空军,并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盟国制造更多的武器。
第四,我们将增长我们的经济并使它保持平衡。
美国要扩军,要加强“联合防务”,钱从哪里来?当然得老百姓掏腰包。而普通美国人对于美国政府派军队到太平洋的那一边去打仗,花那么多钱,死那么多人,特别是经过原来许愿在圣诞节结束战争没有兑现,现在在朝鲜的美国军队又面临覆灭的命运,感到政府欺骗了他们,不愿意出那么多钱。为了挽回一点面子,杜鲁门在12月16日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为什么这样做呢?他说: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曾经有过比我们现在所负有的这样重大的责任。我们必须记住:我们是自由世界的领袖。我们必须了解,我们专靠自己是不能取得和平的,只有和其他自由国家和每一个地方爱好自由的男女合作,才能取得和平。他还说,这将要求每一个公民为了国家的利益,把他的私人利益摆在一边。我们必须拿出一切力量专心致志地执行我们面临的任务。
什么人选举美国国家领导人充当自由世界的领袖呢?杜鲁门当然说不清楚。朝鲜国内进行战争,美国人有什么资格去担负重大责任呢?当然就更说不清楚了。他们在世界各地到处伸手,充当宪兵,实际上等于自己给自己的脖子上套绞索。
不要光听他说的目标不是战争,而是和平。这明显的是要美国统治下的和平。
杜鲁门政府大量增加军事预算,短短几个月内,使军事预算达到这一年度的原来预算的两倍多。将现役部队扩大到350万人,增加了一倍半还多。一年内将飞机生产能力提高5倍,坦克生产能力提高4倍。
3、敌军兵力部署
在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前,“联合国军”在朝鲜的总兵力已达34万余人。一线兵力为5个军13个师另3个旅约20余万人。美第10军亦归美第8集团军统一指挥。其部署是:
美第1军指挥2个师又3个旅。第一梯队,土耳其旅防守盐河口至金浦地段,南第1师防守临津江口至舟月里地段;第二梯队,美第25师、英第29、第27旅分别位于汉城西北高阳及汉江南岸安养里和水原地域。
美第9军指挥3个师。第一梯队,南第6师防守舟月里至梁文里地段;第二梯队美第24师、美骑兵第1师分别位于议政府、抱川及汉城以东雌马场里、金谷里、道谷里地域。
南第3军团指挥3个师,呈一个梯队展开:南第2师防守梁文里至榻豆郁地段,南第5师防守榻豆郁至背后岭地段,南第8师防守庆云山至揪田里地段。
南第2军团指挥南第3师,防守揪田里、甲屯里地段。
南第1军团指挥2个师,呈一个梯队展开:南第9师防守甲屯里至道采洞地段,南首都师防守道采洞至东海岸地段。
南第7师位于春川、横城地区,为南陆军本部预备队。
美第2师主力位于堤川,一部位于洪川;美空降第187团位于军浦场,为美第8集团军预备队。美第10军(美陆战第1师、步兵第7、第3师)位于大邱、釜山地区整顿。
12月末,敌部署就绪,其特点是置南朝鲜军于第一线,美英军于第二线,并大部集结于汉城周围及汉江南北地区之交通要道上,在全线摆出了一个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随时准备按计划撤退的姿态。
4、战与不战,彭德怀颇费思量
第二次战役后,彭德怀总司令准备让志愿军休整两三个月再战。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后勤补给问题。
第二次战役后期,由于联合国军队的大规模撤退,中国军队的急速追击,使得中国军队本已薄弱的后勤补给线越来越长。当时美军的后勤补给已经达到13个后勤人员供应1个美军士兵的水平,而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却是1个后勤人员至少要供应几百名中国士兵的作战需要。中国军队还没有系统的后勤供应系统,没有专门的后勤部,各部队的后勤科都设在司令部里。而负责整个志愿军后勤的是远在国内的东北军区后勤部,这个后勤部派往战区的前方指挥所不过就是十几个人,他们仓促成立的几个后勤分部组织不健全,力量不充实,在美军轰炸机不分昼夜的封锁下几乎没有办法有效地开展工作。沿用国内解放战争时“就地筹粮”、“部队各自解决吃饭问题”的老办法根本行不通。向三八线追击的中国军队常常行进在上百里的“无人区”内,即使有异国的百姓,负责筹粮的军官跑断腿也无法满足部队的需要。
只要打起仗来,在饥饿中冲锋的现象在志愿军各部队中极为普遍。冬天来了,官兵们很多人还没有御寒的棉衣。第42军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在零下20℃的气温中,士兵们还穿着草鞋。上级给一个班的士兵发下一双棉鞋,全班的人都舍不得穿,于是规定谁站岗谁就来享受这份奢侈。结果,整整一个冬天,经过无数次在严寒中的残酷战斗,这双棉鞋居然没有丢失,也没有损坏,在这个班从前线撤下休整的时候,棉鞋被完整地移交给了接防的兄弟部队。
弹药和武器装备的补充不足更是一直令彭德怀头疼的事。中国士兵手中的武器大部分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缴获来的,枪支口径的不一,给弹药的供应带来极大的困难。由于没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前线士兵缺乏弹药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基层指挥官员焦灼万分。
另外,志愿军的指战员们已是极度疲惫。中国军队几乎全部的作战行动都是靠步行,残酷的战斗之后往往是长途的奔袭,很少有部队能够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而沿着平坦的公路前进。前进的路上山峦越险峻,中国士兵就越感到安全,可这样中国士兵付出的是极限状态的体力。
针对这些情况,彭德怀打电报给毛泽东,提出了部队休整的意见,并且明确提出了志愿军“不越过三八线”的考虑。
毛主席:
……两次大胜后,朝鲜党政军民情绪与中国志愿军的影响大为提高,速胜盲目乐观情绪也在各方面高涨。苏大使说:美军将速逃,要我军速进。这种意见,不仅是苏使意见而且是朝党中央多数同志的要求。据我看朝鲜战争仍是相当长期的艰苦的,敌人由进攻转入防御,战线缩短,兵力集中,正面缩小,自然加强了纵深,对联合兵种作战有利,美伪军士气虽然较前低落,现还有26万左右兵力。政治上敌人马上放弃朝鲜,对于帝国主义阵营说来是很不利的,英法也不要求美国这样做,如再吃一两个败仗,再被消灭两三师,可能退守几个桥头阵地(釜山、仁川、群山),也不会马上全部撤出朝鲜。我军目前仍应采取稳进,对现在13兵团使用上不要太伤害元气。目前虽未到顶点,但疲劳(两个月不能安全休息)、物资不能及时补给、气候寒冷,是值得严重注意的。现在开始战役接敌运动,此役除运输困难,气候寒冷,相当疲劳外,特别是由山地运动战转为对阵地攻坚战(三八线原有相当永久工事),没有进行很好的普遍的教育。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我8日给你的报告中提到暂不越三八线作战,充分准备来年开春再战;得13日复电后现已遵示越三八线作战。如无意外变故,打败仗是不会有的,攻击受阻或胜利不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为避免意外过失,拟集中4个军(50军、66军在两翼牵制敌人)首先歼灭伪1师后相机打伪6师,如果战役发展顺利时再打春川之伪3军团,如不顺畅即适时收兵。能否控制三八线亦须看当时具体情况再行决定……
彭德怀
12月19日
毛泽东很快给彭德怀回了电,通报了有关朝鲜战争的国际形势,并明确指示“要越过三八线”。
毛泽东的电文大意如下:
第一、目前英美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带来很大的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