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伟大的军队,彭德怀是东方杰出的统帅。”斯大林看着战报说,然后,他也许想为自己在志愿军入朝之初的不光彩表现弥补一些什么,对身边的部下说:“必须迅速在1951年3月前完成中国同志36个步兵师的全部装备订货,还要立刻送过去3000辆汽车。”
实力是赢得尊重的捷径,整个苏联社会都对中国军队能用那么简陋原始的武器打败“联合国军”感到钦佩。志愿军威信也在朝鲜人民中空前高涨:“毛主席伟大,朱总司令伟大,朝鲜有救了!”当时,中国著名经济学者马寅初正在东欧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直到晚年马寅初还激动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志愿军收复平壤的消息传来,几千名世界各国与会代表边鼓掌边高呼“毛泽东万岁”“新中国万岁”,时间竟长达10余分钟,实为国际会议中极其罕见的景象。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震惊了。近代以来就看不起中国的日本人受到的震撼可能最大。一夜间,“支那”这个蔑称在日本大众的口语中消失了。对于欧美国家来说,难以接受的事实是,打败16国联军的国家竟是不久以前的“东亚病夫”!美国人则直截了当地承认:“美国传统的理想和正义观被中国的大军粉碎了,美国人大概从未受到过如此严重的创伤和挫折!”连狂妄的麦克阿瑟也沉痛地发现自己的中国知识旦夕间全部过时了:“必须从这样一个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
从此,新中国的巨人形象在世界上树立起来了……正如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的评价:“中国从它们的胜利中一跃而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16、盘点
此役,志愿军取得超出预定计划的胜利。志愿军歼灭南朝鲜军第7、第8师大部及土耳其旅一部,给美军第2、第7师和陆战第1师严重打击,重创美军第25师、骑兵第1师,共毙伤俘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也死于此役),缴获与击毁各种炮1000余门、汽车3000余辆、坦克与装甲车200余辆,缴获飞机6架。并将战线推至“三八线”南北地区,粉碎了“联合国军”迅速占领朝鲜北半部的企图,迫使其由进攻转入防御。作战中,志愿军伤亡3.07万余人。敌我伤亡对比为1:0.85。
第二次战役,是紧接第一次战役之后进行的,又值严寒季节,因此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军全体指战员不畏艰难困苦,以极大的勇敢和智慧,取得了大大超出预定计划的胜利。
这次战役,我正确地估量了敌我力量对比,适时地将第9兵团投入东线战场,增强了我军的优势;同时,在作战指导上,充分利用了敌人恃强骄傲的心理,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正确方针,有计划地将主力隐蔽后撤,故意示弱,扩大敌人错觉,引敌进至我熟悉的战场上,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因而取得了战役的圆满胜利。
第9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虽然由于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因冻伤而造成的减员较大,但正如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该兵团“在极困难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在战役中,我军巧妙地利用和扩大敌人的错误,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是非常成功的。其效果是:进一步骄纵了敌人,分散了敌人的兵力,造成了敌人的翼侧暴露;而我军则得以以逸待劳,在已熟悉的战场上实施出敌不意的攻击,同时,缩短了运输线,减少了粮弹补给的困难。这一切,都为我取得胜利造成了有利条件。
这次战役,我军充分运用了第一次战役的经验,把实施战役迂回、切断敌人退路作为战役部署的重点,并获得了成功。在这次战役中,西线我军大胆地从敌人的右翼侧实施了双层战役迂回,加大了侧后突击的力量。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我之战役迂回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当我第113师插至三所里、龙源里切断了美第9军退路后,再加上我正面部队的突击,敌人就发生动摇,不得不实施全线撤退,使我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敌人,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但在技术装备敌我优劣悬殊的条件下,我实施战役迂回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它要求执行该项任务的部队,必须具有战役的全局观念和坚强的战斗意志;必须实施坚定而灵活机动的指挥;必须行动迅速,坚决果敢,打破或避开途中的一切阻挠,准时到达指定位置,切实切断敌人的后路;必须准备在到达指定位置后进行最艰苦的战斗。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打乱敌之部署,调动敌人,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目的。因此,必须周密地组织与实施。
这次战役,我是采取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翼侧薄弱部分——德川、宁远(系南朝鲜军)首先打开战役缺口,而后再实施迂回的机动样式。在实施迂回中,第113师取捷径,忍受极度疲劳,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并坚决阻住了南逃北援之敌,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对取得战役胜利起了重大作用。如果担任外层迂回的部队不为敌阻,能按时到达肃川,则战役的胜利可能更大。东线如果在11月25日或26日,乘敌立足未稳,首先歼灭社仓里之敌,得手后向下通里、咸兴、永兴,威胁敌东线之陆路总供应线,可能调动和混乱敌人部署,取得战役的更大胜利。
战役迂回要同战术上的分割包围密切结合。战役迂回,只为我从运动中歼敌提供了有利条件,要歼灭敌人还必须进行战术上的分割包围,把敌人分割成若干部分,才能各个歼灭之。因为,具有现代化装备之敌,机动快速,在对其不利的情况下很容易组织撤退或重新调整部署,改变其不利态势,使我难以达成歼灭的目的。因此,在我实施战役迂回的同时,我之正面部队必须迅猛突击,迅速在战术上完成对敌人的分割包围,不使敌人脱逃;而要达成这样的目的,在战术部署上亦应以主力断敌退路,作为部署的重点,并力争当夜解决战斗。否则,敌在白天即可充分发挥其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效能,在坦克、飞机掩护下突围逃跑。东线,我军由于动作迅速,当夜即切断了敌人退路,在战术上也完成了对敌人的分割包围,特别是对新兴里之敌完成包围以后,还在敌可能逃跑的方向上预先作了布置,因而敌突围后即被聚歼。西线第38、第42军于德川、宁远地区歼灭南第7、第8师大部,也是适时断敌退路,对敌构成战术包围的结果。有的部队由于未能在战术上对敌构成分割包围,形成平推;或将敌分割包围后攻击点过多,兵力分散,火力弱,当夜不能歼灭敌人,而使敌逃脱,错过了歼敌机会。
后方供应保障的状况,不仅影响着战役规模及持续时间,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战役的决心和部队的机动。这次战役,我军供应体系尚未形成,运输工具少,又逢冬季严寒,山地路险,在敌机威胁下,只能夜间运输,给后勤供应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虽然,我军加强了后勤工作的力量,想尽一切办法前运了大批物资,但仍远远没有满足作战需要。部队主要是依靠本身携带粮弹作战,只能维持一个星期左右,战役持续的时间和部队的机动都受其制约,不能放手作战,因而影响了战役的胜利和规模。此役,我曾企图在西线以2个军另2个师担任战役迂回任务,唯因粮食困难,而改为2个军。东线第9兵团预备队第26军未能提早开赴长津湖前线,也主要是因为前线粮食困难,以致影响了东线的战果。尤其值得记取的教训是,第9兵团由于对东部战区山高路险、气候奇寒、人烟稀少等情况调查研究不够,部队又缺乏严寒地带的作战经验和准备,加上供应没有保障,以致在战斗中出现了大批冻饿减员,使作战受到了严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