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解放军横扫千军的40大战役
1463200000097

第97章 渡江战役宣告蒋家王朝的灭亡(1)

1、 1947年提出渡江作战的构想

★作战时间 1949年4月20日至6月2日

★作战地区 长江九江至江阴段,宁、沪、杭三角地带,皖南、赣东北、闽北及浙江地区,武汉及其以东、以南地区。

★作战目的

解放军 中共中央军委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人民解放军第2、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之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省广大地区。

国民党军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防御。为赢得时间,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等待时机卷土重来,蒋介石一面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任“代总统”,出面提出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一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组织长江防御,企图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凭借长江天险,依托既设工事,在海空军支援下,大量杀伤其于半渡之时或滩头阵地。

渡江南进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长期以来周密筹划的战略决策。最早在1947年7月,毛泽东就提出来了渡江战役的战略构想。1947年下半年,当他在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就考虑到部署已经进入鲁南作战的华东野战军第1、第4两个纵队(纵队司令员分别为叶飞、陶勇,因此也叫叶纵、陶纵)渡过长江,直出闽浙赣地区建立根据地,以便把战线进一步推向国民党军的战略后方。

这年的7月23日,军委在《对确保与扩大战略主动权的军事部署》的电文中提出,在刘邓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谢(指陈赓、谢富治)南渡黄河挺进豫陕边的同时,由陈毅、粟裕、谭震林率华东野战军主力留置山东(包括鲁西南)“担负整个内线作战任务”,另以叶纵陶纵出闽浙赣,创立闽浙赣根据地。其步骤:第一步,进行整补和政治动员;第二步,出至皖西,建立临时根据地;第三步相机渡江至皖南,建立第二临时根据地;第四步,至闽浙赣目的地。为了加强这支部队出击后的领导,毛泽东还提出以邓子恢、张鼎丞、曾山组成东南分局的设想,要华东局考虑。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创新的中原解放区,是毛泽东独具匠心布下的棋局,它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使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为进攻。但是,全局中最关键的一着棋——向大别山地区挺进的刘邓大军,虽有陈谢集团进入豫西从右侧辅弼,力量仍显不足,在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下,还有被迫撤回的可能。

毛泽东经过再三考虑,在8月6日致电陈毅、粟裕、谭震林和8月7日致刘邓并告陈粟的电报中,决定由陈毅、粟裕立即赴鲁西南,统一指挥包括第1、第4纵队在内的华野6个纵队,组成华野西线兵团,进行直接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作战任务。毛泽东估计,在刘邓大军向南跃进时,国民党军必然会以重兵追堵。在这种情况下,陈粟西线兵团立即尾随敌军南下,就可以从“反对方向钳制敌人”,有效地掩护刘邓大军的挺进并在大别山地区立足生根。此电实际上暂时改变了7月23日要叶飞、陶勇率第1、第4纵队分兵渡江南下的计划。随后,中央军委正式决定:停止执行第1、第4纵队渡江南下闽浙赣之计划。

1948年1月上旬,从中原前线赶赴陕北中央的陈毅,同毛泽东在杨家沟见面了。这是他们随着抗战胜利而在延安分手后的第一次见面。毛泽东在同陈毅谈到1947年7月以来的全军作战行动时强调:我军作战的性质已不再属于“自卫防御”,而是一种“革命的进攻”,是把战争的主要战场推向蒋管区、以求解放全中国的作战行动,所以叫“战略进攻”。毛泽东指出:蒋介石已处于防御地位。黄鹤一去不复返,他要回到战争初期那种形势是不可能的了,今后是我们如何转入江南、四川、两广的问题。

毛泽东在与陈毅的交谈中,又一次说到南渡长江的问题。

1月27日,依据当时的战争形式,中央军委电示粟裕:“关于由你统率叶、王、陶3纵队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问题……有3个方案……渡江以后势将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敌20个至30个旅回防江南。你们以七八万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1年之久,沿途兜圈子,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使敌人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防不胜防。”电报上还说,渡江时间,可在2月,或5月或秋季。

此次提出的渡江计划,最终也因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施。

2、 汤恩伯的江防部署

鉴于国民党军主力损失殆尽,大半江山丢失,眼看南京风雨飘摇,蒋介石焦头烂额,心灰意懒,国民党内各派及数个省份要求蒋介石下野。

蒋介石终于认识到,一方面,他如不下野,国民党内许多人不答应;另一方面,共产党又要大军压境。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与其在台上度日如年,倒不如退居幕后,以党领政。

1月21日上午,蒋介石正式宣布下野,下午乘飞机离开南京城,从此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南京了。

1949年1月24日,李宗仁在纪念孙中山会上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仪式,就任代总统,面临着一个收拾不了的烂摊子。

蒋介石“下野”回到溪口的第4天,1949年的1月25日,将何应钦、顾祝同、汤恩伯等人召集到溪口,开了一次小规模的军事会议,部署长江防务。这是背着李宗仁、白崇禧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

蒋介石说:“我决定把长江防线划分为两大战区。湖口以西归白崇禧他们去管,其兵力大约有40个师,湖口以东归汤恩伯,大概有75个师,45万人。”

蒋介石面对汤恩伯说:“你在南京孝陵卫总部指挥所,要经常控制一二百辆卡车,以便随时使用。你要把主力放在镇江以东,确保沪杭。”

蒋还对汤恩伯说:“江宁要塞的大炮,你要秘密拆运去上海。”

汤恩伯根据蒋介石的作战方针,策定长江防御要领。他就具体作战方案向蒋介石汇报说:根据总裁批准的作战方针,我们决定长江防线指导要领如下:

一、共军如由镇江,南京段正面渡江时,应以机动部队阙汉骞的54军、胡长青的99军突击歼灭之;如不奏效,第一绥靖区顾锡九的123军、王克俊的第21军、王秉钺的第51军,由镇江沿公路和铁路逐次抵抗,直到退至上海。海空军全力协助地面部队,以确保淞沪地带。

二、共军如由皖南渡江时,张世希的第七绥靖区的第66军、20军和刘汝明的第8兵团各部队应独立作战。曹福林的第55军、于兆龙的第96军、刘汝珍的第68军应伺机反扑。如不奏效,应适时退出皖南,以确保浙赣线的安全。南京以东部队,确保长江、钱塘江三角地带,不得已时再退守淞沪。

三、共军如只从正面渡江时,各部队应根据上述两项布置指导作战。

汤恩伯向蒋介石誓言:“总裁放心,长江防线固若金汤。我们还在长江方向部署了机动部队,如共军由镇江、南京段渡江,我军可以突击歼灭之;如不奏效,第一绥靖区各部队当由镇江沿公路和铁路逐节抵抗,退至上海,然后以海军全力协助地面部队,确保淞沪。”

蒋介石在地图上比画了一阵,表示很满意。他笑着说:“这才是我们治国的根本大计。至于和谈,只不过是争取一点时间而已。”

根据上述作战指导要领,汤恩伯把京沪杭警备司令部所辖的兵力作了如下的部署:

第一、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官陈大庆,下辖罗泽第37军、刘玉章第52军、吴仲直第75军、朱致一第95师和马志超交警总队4个团。防区为白茆口、昆山、青浦、嘉兴、嘉善、浦东之线,任务是以有力一部守备金山卫、奉贤、南汇,特别警戒上海市区。

第二、第一绥靖区,司令长官丁治磐,下辖顾锡九第123军、王克俊第21军、王秉钺第51军、王作华第4军、董继陶暂编第1军。其主要任务是以有力部队确保八圩港至仪征各桥头堡阵地,以一部守备白茆口至沙头峰之江防,并确保浒浦、福山、鹿苑镇、杨舍、江阴,孟河、大港、镇江、高资、桥头各据点。对鹿苑镇北之夹江洲岛、扬中、新码头、瓜洲、礼州、义渡局特别警戒。该绥靖区另以一部迅速肃清茅山、苏浙边区及太湖区之游击队。防区东至白茆口、昆山,西至镇江与南京间之桥头镇。

第三、首都卫戍司令部,司令官张耀明,下辖陈沛第45军、刘秉哲第28军,其防守任务是以一部巩固大海、乌江镇各桥头阵地。江南地段,迅速加强工事,以一部守备桥头镇至铜井镇间的江防,并确保龙潭、栖霞及大胜关。对新州车站附近江岸应特别警戒。

第四、第七绥靖区,司令长官张世希,下辖罗贤达第66军、杨干才第20军、杨宝毂第88军。以一部守备铜井镇至钢陵镇间之江防,确保采石、当涂、芜湖。对荻港附近之江面特别警戒。控制有力部队于芜湖繁昌机动。对各桥头堡阵地、江心洲,须派必要部队占领。防区东至钢井,西至钢陵。

第五、第8兵团,司令官刘汝明,下辖曹福林第55军、于兆龙第96军和刘汝珍第68军,担任铜陵至湖口之江防,各桥头堡阵地派有力部队确保之。

第六、机动兵团由汤恩伯直接指挥,包括驻守在丹阳的阙汉骞第54军和驻守龙潭的胡长青第99军。在做完兵力部署之后,汤恩伯严令各部队立即在各自的防区修筑江防工事。汤恩伯还不断到各部队视察,督促沿江部队加紧备战。他在常州召集京沪线守备部队团长以上军官开会,为他们打气说:“我们一定要守住长江,才能扭转局势。……我们天上有飞机,江上有兵舰,岸上有要塞,炮火优于共军,对民船偷渡不足为虑,所以守住长江,阻止共军渡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3、 渡江时间的确定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

在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专门找邓小平、陈毅、谭震林等人研究了渡江作战问题,初步定下了4月10日为发起渡江的时间。

3月下旬的渡江会议初步确定的基本内容是:

第2、第三野战军全部于4月15日开始渡江。二野的第3、第4、第5兵团共9个军35万人为西突击集团,由刘伯承、张际春、李达指挥,在湖口至枞阳之间渡江;

三野之7、9兵团为中突击集团,由谭震林指挥,在枞阳以东至金河口之间渡江;

三野之8、10兵团为东突击集团,由粟裕、张震指挥,在金河口至江阴之间渡江。

三野4个兵团共15个军65万人(加上四野的第12兵团部队,我投入渡江战役的兵力达120余万大军)。

渡江成功后,中、东两路统归粟裕指挥。

这样部署,其关键在于中、东两路渡江后迅速东西对进,对南京、镇江、芜湖地区的大量守敌进行钳形合围。会议还强调,也要考虑到敌人固守江防,或在我渡江收缩集结兵力时以攻击我一路的可能,所以必须作好发生严重战斗的准备。

4月1日,邓小平、陈毅率新组成的精干指挥部去合肥东南瑶岗村。各突击集团指挥部也分赴桐城、无为、泰州。但是,渡江的日期,以及对南京政府的态度却颇费斟酌,这些问题,在指挥中枢的陈毅是有责任多作考虑的。

不久之后,由于在北平举行的和平谈判有进展,国民党有签字的可能,如能签字,则战斗渡江可成为和平渡江,意义很大。但毛泽东估计渡江时间必将因此而推迟半个月至一个月,拟将邓小平、陈毅等人组成的总前委拟定的4月15日推迟到4月底至5月初。为此,毛泽东电询总前委:这样推迟,有何不利?

渡江时机,这正是邓小平、陈毅着重要掌握好的主要环节之一。他们立即搜集各方意见,并亲自做调查。意见都相当严峻:

二野:长江水势4月末5月初将加速上涨,南风大起,雨多流急浪大。且目前粮食已成困难。

三野:4月下旬起开始雨季,江水日涨,现有船只三分之二为内河船,江中行驶困难,雨季稻田放水,部队展开不易。粮草也已困难。

总前委本身调查的结果是:5月的水比7、8月还大,两岸湖区均被淹,长江水面极宽,渡江将发生极大困难。现百万大军拥挤江边,过久推迟,将不得不后撤以就粮草。至于签字之事,亦应设想敌人翻脸。

于是,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向毛泽东建议,先打过江,然后争取和平接收。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坚持政治斗争必需,又充分考虑渡江客观情况之下,于4月15日电示总前委:

“依谈判情况,我军须决定推迟一星期渡江,即由15日渡江推迟22日渡江。”假定政治上有必要,还须准备再推迟7天时间。

毛泽东在电文中还特别指示邓小平、陈毅:

“你们下达推迟渡江的命令时,不要说是为了谈判,而要说是为了友军尚未完成渡江准备工作,以免松懈士气。”

邓小平和陈毅却有不同看法。他们以总前委名义给两个野战军和各兵团党委作了指示。完全不回避“为了谈判”,而是正面说清楚渡江与谈判的关系。这是一篇充分相信干部并致力提高觉悟的好文章。确是邓小平、陈毅的风格。

邓小平、陈毅的电文于4月12日下达并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

毛泽东充分尊重邓小平、陈毅的意见,于4月14日复示说:

“总前委4月12日指示电甚好。请二野、三野照此指示向师以上干部着重说明推迟渡江时间的理由,加强战斗准备工作,并多筹粮草油盐。”

此后,关于渡江时间,又经过多次反复商量,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终于在4月18日9时作出了决定:

“完全同意总前委的整个部署,即二野、三野各兵团于4月20日开始攻击,22日实行总攻,一气打到底。”

4、 渡江作战任务的具体部署

党中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赋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总的任务是,如果南京政府不愿意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就应打过长江去,捣毁国民党的老巢——解放南京,解放上海、杭州、武汉等大城市和苏南、皖南、浙江广大地区,然后乘胜向东南各省进军,进而解放全中国。

为保证这一任务的完成,毛泽东命令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继续具体组织指挥二野和三野主力以及四野的先遣兵团即第12兵团、江汉军区,桐柏军区,鄂豫军区等3个军区作战。要求以上部队按照总前委的统一部署,协同作战。

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坐镇合肥司令部,根据党中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结合敌人的江防特点和兵力部署,拟定了《京沪抗战役实施纲要》。《纲要》对我军参战部队的具体作战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了保证战役计划的实现,总前委决定将两大野战军划分为3个作战集团,即西集团、中集团和东集团。

西集团由二野3个兵团和四野第12兵团组成,共35万余人;中集团由三野第7、第9两个兵团和榴弹炮兵第2、第4团及第1团1个营,还有骑兵团组成,共30余万人;东集团由三野第8、第10两个兵团和榴弹炮兵第5、第6团以及苏北军区3个警卫旅、海防纵队、坦克团、炮兵预备队等组成,共35万人(这3个作战集团又称西路大军、中路大军、东路大军。)

3路大军的具体部署大致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