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蒋介石电令加强临汾防务
★作战时间 1948年3月7日至5月17日
★作战地区 山西省南部临汾地区
★作战目的
解放军 晋冀鲁豫军区为全部解放晋南,策应中原、西北战场作战,并为夺取太原创造条件,奉命夺取临汾。
国民党军 1947年底山西省运城解放后,国民党军在晋南仅剩下临汾孤城。城内守军企图以城墙、环城外壕和城周31处碉堡群为主阵地,固守待援。
1946年7月,人民解放战争的炮声打响了,我军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向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翌年6月底,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统一指挥下,一举攻破了敌人所谓“可当40万大军”的黄河天险,挺进鲁西南,从而揭开了我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接着,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在陈赓、谢富治的率领下,由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作战。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则挺进豫皖苏。
三路大军,相互配合,密切协同,向国民党统治的中原地区,进行战略展开,在江、淮、河、汉之间,机动作战,寻机歼敌,先后拔城百余座,创建了中原解放区。我西北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也在内线向国民党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在我军的沉重打击下,国民党军队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占领区日渐缩小,不得不转入分区防御,主要兵力都麇集到战略要点和交通线上。
就在这一年的12月27日,我刚组建的第8纵队和西北野战军的第2纵队,晋绥军区独立第3旅及太岳军区的4个团,发起了运城战役,一举攻克了阎锡山、胡宗南在晋南的重要据点——运城。而运城一失守,阎锡山在晋南就只剩下临汾这座孤城了。
临汾——这座晋南最大的城市,相传是唐尧建都的地方,历来是军事重镇。自从纵贯山西全省、沟通华北与西北交通的同蒲路建成以后,这里是南段的枢纽,地位益加重要。临汾城筑在汾河东岸一片冲积而成的黄土高地上,城外地势比城内低,黄土垒砌的城墙,黏结得非常坚固,基部最厚处有30余米,墙面如牛背,倾斜向上,高达14米,顶上有10米宽,可并行3辆大车;城周长近10公里;城外的东南部又加修了一座护卫城,高厚度略次于主城,周长3公里多。整座城,西傍汾河,南、东、北三面均为开阔地。从远处看,宛似伏在汾河边上的一头黄牛。所以,临汾又称“卧牛城”。据当地人说,临汾城在历史上没有被攻破过,连闯王李自成被射瞎一只眼,也没有降伏得了这头“卧牛”,气得他把盔甲挂在城外一棵树上撤兵而去。于是后人把那挂盔甲的村庄,称为“挂甲屯”。
也许是历史记载的作用,自运城解放后,晋南的反动乡团、地痞恶霸都缩进临汾躲避,把临汾当做了一个避风港。
临汾,确实太重要了。它是晋中的桥头堡、太原的南大门。国民党军要想保住晋中和太原,并牵制我晋冀鲁豫部队对西北战场的支援,就不能没有临汾。蒋介石是看到了这一点,他不能再让临汾丢失了。于是急令胡宗南部的第30旅留守临汾,并电催阎锡山从晋中抽调1个师加强临汾防务。根据蒋介石的指示,阎锡山作出了加强临汾防卫力量的决定,命令驻介休的第66师徐其昌率部入晋中赶来增援。同时,为统一调动指挥临汾驻军,命令已任临汾守备军第6集团军总司令的梁培璜兼任晋南武装总司令。
“还得给临汾的梁将军发个电报!”阎锡山命令他的参谋长郭宗汾说:“要他根据运城失守的教训,加修、改造城防工事。日本军事顾问3人,将同第66师徐将军一同进入临汾。”
2、 徐向前立下攻克临汾的军令状
蒋介石想到加强临汾防务的同时,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也想到了把临汾作为夺取运城后的下一个战役目标。若能乘胜组织临汾战役,攻克该城,将会给我军在战略上造成许多有利形势:一可拔掉国民党残留在晋冀鲁豫地区内的最后一颗钉子,全部解放晋南,这样就能和晋绥、西北连成一片;二可为进军晋中、太原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将有力地配合西北战场和黄河以南我陈谢兵团的作战行动。
鉴于上述考虑,徐向前向中央军委建议攻打临汾。
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
1948年2月,晋冀鲁豫军区奉命组成了以徐向前为司令员的前方指挥所(简称“前指”),并拟定该年春季攻势的第一个战役,便是攻打临汾。
徐向前受命之后,虽然身体欠佳,但心里十分高兴。因为早在抗日战争后期,他在延安养病期间,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党中央写报告,要求出征,与鬼子作战。
1948年初春,大地还没有解冻,徐向前就向晋南前线出发了。他在临出发时对夫人黄杰说:“这次出去,打不下临汾不回来!”
途经阳城时,徐向前在这里召开了太岳区党政军联席会议,研究了攻打临汾的问题,并就这个战役的准备工作进行布置,成立了由徐向前任司令员的晋冀鲁豫军区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参战部队。
2月17日,徐向前致电中央军委,提出:“我们第一步作战计划,拟攻歼临汾之敌。”因未解冻,准备在作战开始前普遍进行以“土工作业,连续爆破,破坏外壕,坑道作业,攻击碉堡群、地堡,打开城墙突破口,竖梯登城,巩固突破口向两翼发展,纵深战斗及步、炮、工协同动作等项”为内容的攻坚训练。只有熟练掌握这一套攻坚战术,“才能代价小,收效大”。
18日,毛泽东给徐向前发来了回电,说:“第一、完全赞成先做攻坚战术训练。待解冻后再打临汾,只要攻克临汾就是对彭张的大帮助。第二、但临汾之敌有两种可能,一是固守不动,二是弃城北走。因此你所率准备攻城的各部队的整训位置,应放在便于打逃敌而又很隐蔽的地点,并要预先作出准备打逃敌的计划,以便不失时机地歼灭可能逃跑之敌。第三、李周应令吕梁部队确实受领向前所给协同作战的任务。”
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指示,为不失时机地歼灭可能逃跑的敌人,徐向前考虑了攻打临汾的作战部署,决定:以第8纵队第20旅位于浮山、大阳以西地区;太岳军区部队一个旅位于洪洞、赵城以东地区,控制同蒲路东侧;以吕梁军区指挥的西北野战军独立第3、第7两旅隐蔽在汾西地区,控制同蒲路西侧。主力集结翼城、曲沃地区,如敌逃窜,即以东侧两旅占领要点,阻击敌于赵城以南地区,西侧两旅截击从汾河西岸北逃的敌人,并迟滞南下接援的敌人。为不过早暴露行动企图,在战役发起时,主力部队即以一天半行军北上投入战斗。19日,他把这一考虑向中央军委作了报告,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同意。毛泽东在复电中说:“部署甚好。”
在报告中,徐向前还说:“临汾敌兵团虽多,但蒋阎军内矛盾甚深,派系复杂,指挥不统一,战斗力一般不强,我攻下运城后,官兵极恐慌,且城大不利防守,只要我们准备周密,攻克不成问题。”这是徐向前对中央军委立下的军令状。
徐向前分析敌我力量后,认为,“是有胜利把握的”。就敌人方面而言,一是,“已丧失了守城信心。敌人内部不团结不统一,临汾城的敌人,有胡宗南部队,有阎锡山部队,还有土顽部队,他们内部矛盾重重,互相摩擦、抵消”。二是,“敌人是孤立的,四周被我们解放区军民紧紧包围着。敌人要想来援,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北边是唯一可以来援的方向。如果敌人来援,正是我们欢迎的,我们就打援,在野外消灭他”。三是,“临汾城内的敌人,总计不过二万五千来人,而且也受过我们的打击。临汾的工事,同运城差不多,可是临汾城的四周,比运城大得多,这也是便于我们突破的”。就我方来说,“内部是统一的,士气是旺盛的,我们有全边区三千万人民的支援,我们的兵力比敌强”。徐向前强调指出,上述这些,“只是解决问题的根据,要经过战斗才能解决问题”。(《徐向前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145页)
3、 徐向前讲山西省历史典故
接到中央军委的同意电后,徐向前一面周密地进行作战部署,一面组织参战部队加紧战前训练。
为了不失时机地歼灭可能逃跑的敌人,徐向前部署:以8纵24旅位于浮山、大阳以西地区;太岳一部位于洪洞、赵城以东地区,控制同蒲路东侧;以吕梁军区指挥的西北野战军独立第3、7两旅隐蔽在汾西地区,控制同蒲路西侧。主力集结翼城、曲沃地区,如敌逃窜,即以东侧两旅占领要点,阻击敌于赵城以南地区,西侧两旅截击从汾河西岸北逃的敌人,并迟滞南下接援的敌人。为不过早地暴露行动企图,决定在战役发起时主力即以一天半急行军北上投入战斗。如敌固守不动,各部即隐蔽集训待机。
部队需要训练,干部需要培训,作为一个高级指挥机关,更需要精通业务的一批参谋人员。这时指挥所只有10几名干部,人手虽少,徐向前仍要求他们多多深入连队,收集基层的情况和各种思想反应,不要蹲机关。个别参谋干事暗暗叫苦,徐向前看透了他们的心思,严肃地说:“不掌握下情,发指示、下命令就是无源之水。”他教育指挥所机关干部:“你们要敢于承担事情。对一个干部,首先看他干不干,只要干,只要努力,哪怕有些事干不好,即使犯点错误,也不要紧。”
大家看到徐向前身体不好,担子那么重,总是殚精竭虑地工作,都从心里非常敬佩。叫苦的不叫了;畏难的,积极勤奋起来。部队的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勤保障工作,都不断加强。
在紧张而繁重的工作之暇,为了使干部增加对作战地域的历史、地理、文化、民情、风俗方面的知识的了解,徐向前常给大家讲一些山西的历史典故,讲尧舜禹汤、春秋战国、晋分三家等历史故事,讲韩侯岭地名的来历。他强调前方指挥所是前线的高级指挥机关,要特别注意政策问题。绝不能随心所欲,感情用事。既要听下边的意见,又要独断、善断。还说过去在红4方面军时,指挥作战最怕张国焘到前线来。他一来前线瞎指挥就出乱子。
有一次,他和任白戈谈起柳宗元的《晋问》,文中说到临汾人民具有一些好的传统:生活俭朴,反对铺张浪费;乐于礼让,反对争权夺利;温和而不暴躁,能和睦相处;居安思危,注意防止人为的灾祸;讲求实际,能安适愉快地生活。
任白戈说:“这些很值得我们政治部门注意研究,在处理军民关系和执行城市政策时要加以考虑。”
徐向前说:“柳宗元是山西国古代文化发源地带,由长期历史条件下陶冶的政治远见和道德修养,说成是唐尧那个‘圣贤’的个人模范作用和民主作风教化出来的,实际上,他是借题发挥,对自己那个时代的政治黑暗抒泄不满,表明自己的主张。他的政治思想,虽然不失为一种美好的愿望,但在封建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不过,有些合理的因素,人,他把临汾人民群众在这个中还是值得我们借鉴。”他要任白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和《城市工商业政策》等指示的精神,结合临汾和部队的实际,拟定一个《关于执行城市政策纪律的政治训令》,下发部队。
徐向前还说:“临汾城的文物、庙宇、古迹不少,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财富,要尽一切努力保护下来。要使部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乡村离开城市就不行,但中国革命的特点,是由乡村到城市。一开始,我们打开一个城市,站不住脚,要撤出来。现在形势不同了,我们凡打下一座城市,就是人民自己的!”
“我们部队从打游击战到打运动战,发展到现在打攻坚战,我们训练部队打攻坚战,研究攻坚的战术技术,为的是把城市打下来,而攻打城市,为的不是破坏城市,而是要保护城市。”
“临汾城一定要攻下来,还有学校、机关、工厂、企业、医院、仓库和一切公共建筑,都要多加保护。”
4、 敌军建成坚固的“马其诺”防线
防守临汾的是阎锡山的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晋南武装总指挥梁培璜。他是河南光山县人,保定军事学校第三期毕业,历任阎锡山部的旅长、军参谋长、军长等职,是阎锡山的“铁军组织”的28名骨干之一。驻守临汾的国民党军除胡宗南的第30旅和阎锡山的第66师两支正规军队外,还有先到临汾的4个伪军公署和14个流亡伪县政府所属的各种杂牌武装还乡团、保警队等,整编成的8个团,总兵团近3万人。
梁培璜深知用这3万人来固守临汾是难以和强大的人民解放军对抗的。况且在这3万人中有一半是地方团队,战斗力很差。因此,梁培璜的如意算盘就是凭借工事固守,进行顽抗。于是,他搜刮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临汾原有工事的基础上,构筑了四道防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第一道防线是外围警戒阵地,以城东、南、北各2.5公里,城西7.5公里内的较大村镇为据点构成。筑有高碉堡、明暗火力点和外壕、电网、地雷等障碍物,形成一个个独立支撑点,各点驻有一个连至一个营的兵力,配有重机枪、迫击炮、山炮,既可独立作战,又可相互支撑。
第二道防线是护城阵地,以环城周的31个碉堡构成,三碉一组作品字形布局,以水泥、片石构筑的主碉居中,距城50米至80米不等,周围并有地堡、暗火力点和外壕、铁丝网、地雷等防御物,有的还有暗道通往城内。
第三道防线是外壕和城墙阵地,外壕在旧护城壕基础上挖成,深20米,宽30米,紧靠城墙,在城墙顶部四角和四个城门楼上修有火炮、各种枪和喷火器使用的据点工事,将城墙腰部挖空,修筑轻机枪、步枪和喷火器的发射掩体。
第四道防线是城内纵深阵地和地道工事,城墙内有一条深、宽各3米至6米的内壕,壕内每隔15米修一伏堡,城内主要街道和高大建筑物上,共修了11个巷战据点,在城东偏南的东关,高度略低于主城,也构筑了完备的防御工事,与主城形成一个整体。
面对如此坚固的城防工事,梁培璜极为得意,说:“八路军作战,向来是以多胜少,我们把临汾城周工事筑成法国的‘马其诺’,来个以少胜多。”
梁培璜自认为他的“马其诺防线”万无一失了。几天以后,他给阎锡山发去一份电报,说:
第一、城防工事,在日本朋友帮助指导下,按计划全部加固改造。如果徐向前敢来进攻,他所指挥的土八路,定叫他死在我坚固阵地和各道防线之前沿。
第二、66师接防,30旅交防,交接将毕,将设宴迎送。
第三、坚守临城,唯粮荒在即,难以持久。
阎锡山看过电报,甩在一边,向参谋长郭宗汾大发雷霆:梁培璜真是个糊涂虫,守城没有粮食,还守个甚?傅作义当年守涿州教训还不够吗?快给梁培璜发急电,趁共军大练兵尚无攻城之意,还不出城把粮食抢到手?
5、 我军三次进攻才夺取东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