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解放军横扫千军的40大战役
1463200000108

第108章 衡宝战役典型的速决运动战(1)

1、 白崇禧退守衡宝,日夜不得安宁

★作战时间 1949年9月13日至10月16日

★作战地区 湖南省衡阳、宝庆地区

★作战目的

解放军 为粉碎国民党军“湘粤联合防线”,歼灭白崇禧集团,解放军四野主力和二野第4兵团,遵照毛泽东关于对白崇禧集团采取大迂回动作,插到敌后,先完成包围,然后再回打的方针和部署,分三路进军华南,发起衡宝战役。

国民党军 1949年7月,人民解放军取得宜沙、湘赣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白崇禧集团的5个兵团11个军共20万人撤至湘南衡阳宝庆公路两侧和粤汉铁路衡山至郴州段一线,与余汉谋部组成“湘粤联合防线”,并与宋希濂部相呼应,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向华南进军。

长沙和平解放,白崇禧退守衡宝地区后,白崇禧集团的具体态势是: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及第3兵团(张淦兵团)、第10兵团(徐启明兵团)、第11兵团(鲁道源兵团)位于衡阳,第46军位于乐昌,第97军位于郴县、汝城,第48军位于耒阳及其东北地区,第7军位于衡阳、泉溪市地区,第58军位于衡山,第103军位于湘乡西南永丰、田心街地区,第71军位于宝庆东北宋家塘、界岭、青树坪一线,第1兵团(黄杰兵团)及第14军位于宝庆及其以北之新化地区,第17兵团(刘嘉树兵团)及第100军位于芷江、安江地区,形成“湘粤联合防线”的中枢。与此同时,余汉谋集团主力集结于粤北之韶关及其南北地区;宋希濂集团主力集结于鄂西之恩施、五峰、巴东地区。

此时的白崇禧捉襟见肘,日夜不得安宁。他知道,就目前形势来说,衡阳之地守也不行退也不是。守则必将有一场恶战,胜算不大,说不准还会耗光自己的老本——这绝对不是他“小诸葛”的作风。可是如若不守,他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衡阳乃两广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边有湘桂铁路线直连桂系老巢广西,另一边有粤汉铁路线直通国民党“新都”广州。因此,衡阳可否保住,无论是对风雨飘摇的国民党政权,还是对惶惶不可终日的桂系军队,都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而湘桂线对白崇禧来说更是生命线一般。它是整个湘南地区作战、交通、补给诸方面的命脉,直接关系着桂系的存亡。对于这条铁路干线,白崇禧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他大半辈子操枪弄炮,统兵御将,多少次从这条路杀将出去逐鹿中原,直指幽燕;又有多少次旗倒兵败,从这条路上寻得一条缝隙,逃回故里以苟延残喘,重整旗鼓再卷土重来。

白崇禧也清楚,今非昔比,现在的对手是一心要解放全中国的共产党而不是旧军阀。这次要是轻易让出衡阳和湘桂、粤汉两条铁路线,天知道还有没有再度出山的一天。

他也考虑过将桂军引退广州这个想法。

锚泊于香港的美国第7舰队正用一大批军火和物资保障诱惑桂军入粤,唯物质论的白崇禧视这批军火为救命的稻草。他知道桂系的力量是无法动摇蒋介石决心的,曾让粤籍将领出面向老蒋施压,但他的一切努力最终都劳而无功。

想到这里,白崇禧叹了口气,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2、 毛泽东提出歼灭白崇禧的作战构想

白崇禧集团是当时国民党军中最有战斗力的一个集团。消灭这个集团是解放军南下的当务之急。

毛泽东很早就注意到“小诸葛”白崇禧的动向,也很早就在考虑怎样打垮这位“小诸葛”。当肖劲光率领南下先遣部队逼近湖南时,毛泽东就给白崇禧安排好了“后事”,毛泽东对林彪说:“白崇禧本钱小,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不会同我们决战。和白崇禧作战,不要采取近距离包围的方法,而应该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的方法,占领他的后方,迫使他不得不和我们作战。”

毛泽东还点出了白崇禧欲同解放军交手的地方:

——湘南、广西、云南三地。以广西的可能性最大。

9月9日,中央军委致电林彪、邓子恢,就第四野战军等部三路进军中南,求歼白崇禧集团提出构想:“关于进攻部署:第一、陈赓、邓华两兵团第一步进占韶关、翁源地区,第二步直取广州,第三步邓兵团留粤,陈兵团入桂,包抄白崇禧后路。陈兵团不派任何部队入湖南境,即不派部去郴州、宜章等处。第二、程子华兵团除留一个军于常德地区,另一个军已到安化地区外,主力两个军取道沅陵、芷江直下柳州。第三、另以3个军经湘潭、湘乡攻歼宝庆之黄杰匪部,与程子华出芷江的两个军摆在相隔不远的一线上。对衡阳地区之白崇禧部,只派队监视,而不作任何攻歼他的部署和动作。第四、这样一来,白崇禧部非迅速向桂林撤退不可,而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判断白部在湖南境内绝不会和我们作战,而在广西境内则将被迫和我们作战。因此,陈赓兵团不要派部出郴、宜。现在茶陵、攸县之我军,亦不要作攻歼衡阳白匪之部署,而应两路齐出芷江、宝庆,位于白匪西侧。然后,以芷江之两个军,先期突然出柳州,在柳州地区建立根据地。估计白匪3个军(第7军、第46军、第48军)及鲁道源之58军在我主力威胁面前,不敢过早分散其主力。李品仙防御柳州一带之兵力必不其多。我军(两个军)可能在柳州以西以北区域即融县、罗城、天河、宜山、思恩、宜北区域建立根据地,并切断柳州通贵州的铁道线。陈赓兵团则于占领广州后,即经梧州向宾阳、南宁地区前进,位于广西南部。我在宝庆之3个军(主力)则于白匪向桂林撤退时,尾敌南进。第五、以上三路我军(共8个军),在进入广西后,第一步不是急于寻找白匪主力作战,而是立稳脚跟,查明情况,联系群众和结合我在广西境内的游击队(桂南、桂北均有)。第二步,再各个歼灭白匪主力。白崇禧是中国境内第一个狡猾阴险的军阀,我们认为非用上述方法,不能消灭他。第六、白崇禧的最后一条退路是云南。他以回云南的口号拉住了鲁道源,故在白、鲁退入广西后,可能即令鲁道源军或再配以一部桂军入云南。如果是这样,那时我们应考虑从陈赓兵团先抽一部(例如1个军)出云南,配合我在云南的游击队在云南先建立根据地。”(《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667~667页)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9月11日,四野领导人决定集中四野主力与二野第4兵团的8个军的兵力,组成3路大军,向敌“湘粤联合防线”展开突击。并对3路大军的前进部署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和规定。

最终形成的部署是:以第4兵团之第13、第14、第15军和第15兵团之第43、第44军共17个师及两广纵队组成东路军,由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指挥,进军广东;以第13兵团之第38、第39军8个师组成西路军,由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指挥,向芷江、黔阳前进,占领靖县、通道,截断白崇禧撤往贵州的道路,而后准备突然出柳州;以第12兵团之第40、第41、第45军和准备留置湖南的第46、第49军组成中路军,担任进占宝庆和截断湘桂路,歼灭白崇禧第71军等部的任务;二野第18军在白崇禧部撤退时进占衡阳,而后继续西进归还建制;第47军集结于湘西永顺、大庸以南地区,协同湖北地方部队监视宋希濂部,保证我军侧翼安全,并掩护第二野战军入川前的集结。

3路大军的出动时间:东路军9月30日起开始行动;西路军9月13日出动;中路军应于9月下旬出动。

3、 敌军寄予厚望的作战计划

就在中南解放军准备分3路南下时,白崇禧也于9月10日在衡阳以武定字第2862号令颁布作战计划,确定了在衡阳、郴州地区集结有力兵团,诱歼衡阳以东之解放军,以达成持久作战之目的。

根据这一作战目的,白崇禧准备以第17兵团防守湘黔边境地区,以第103、第100军西调安江、泸溪归建,确保左翼安全;以第1兵团之第14、第71、第97军及第11兵团之第125军担任邵阳、衡阳公路及其以北地区的防御,迟滞解放军南进;集中第3、第10、第11兵团的5个军于衡阳至郴州地区,即以第7军位于衡阳,第48军位于耒阳,第58军位于衡阳以东之洙水西岸,第46军位于永兴,第56军位于郴州,准备歼击由攸县、茶陵地区西进的解放军第46、第18军;以第126军位于东安地区,任战役预备队。

为实施上述作战计划,白崇禧要求:凡参加衡阳、郴州地区作战的部队应于9月中旬前集结完毕;在衡阳、郴州间铁路和公路上控制大量列车、汽车,以利南北灵活转运兵力,迅速造成局部优势;衡阳机场应集中大量飞机,配合地面作战,摧毁解放军之优势炮兵,以弥补炮兵力量之不足;在粤汉路两侧地区空室清野,断绝解放军之补给,以利作战;在决战期间,担任守势方面的部队,应坚守阵地,以求主力会战胜利;编组突击队和“游击队”,深入解放军后方山区袭击解放军,策应主力作战。

白崇禧对这个作战计划寄予厚望,认为只要在衡、郴以东反击成功,即可遏止解放军的进攻,达到“持久作战”的目的,并可“挽回颓势、振奋人心,转移国际视听”,进而得到美国的援助。(引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372~373页)

4、 白崇禧中了蒋介石的“魔法”

根据部署,我西路程子华兵团于9月13日从常德、桃源等地出发,直扑湘桂黔三省门户芷江。18日占领沅陵,19日占领溆浦,21日占领泸溪、辰溪。

白崇禧精心部署的“湘粤联合防线”的左翼受到严重威胁。为了确保芷江和保持湘西公路的畅通,他将第103军自永丰以西地区调到芷江北面的怀化一带。

此时,白崇禧的主力桂系3个军仍摆在粤汉铁路线上,其中第7军位于衡阳,第48军位于永兴至耒阳,第46军深入到了广东的乐昌。他仍没有放弃进入广东的企图。

恰在左翼战线出现危机之时,蒋介石突然飞抵广州,电邀白崇禧赴穗会商。

9月22日,白崇禧自衡阳飞抵广州,随即赴黄埔会见蒋介石。

蒋介石将白崇禧唤入密室,闭门长谈。这次长谈改变了白崇禧一生的命运。后来的事实证明“小诸葛”到底还是没能算过老蒋,他被老蒋的“鳄鱼眼泪”欺骗了。

二人首先交换了对时局的看法,蒋介石噙着泪水,苍老的声音一下子就搞得白崇禧心绪不宁。随后,老蒋用极为情绪化的语调“推心置腹”地说:

“回顾当年北伐出师,你当了我的参谋长,我们两人精诚团结,合作无间,所以能够取得全国统一。其后我们两人分道扬镳,以致同室操戈。及七七卢沟桥事变,我们两人又携手合作并肩作战,终于获致抗战的胜利。有了这些历史教训,使我个人深信,今后局势无论如何困难,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彻底合作,则事尚有可为。”

蒋介石的“肺腑之言”使白崇禧深受感动,“小诸葛”决心捐弃前嫌,与蒋介石第三次携手合作,以挽狂澜于既倒。

随后,蒋介石提出了防守西南的战略:以陕西胡宗南部保卫川北;鄂西宋希濂部屏障川东;华中白崇禧节制的黄杰兵团(重新组建的第1兵团)增援贵州,使川黔能与两广联为一体,张淦兵团、徐启明兵团和鲁道源兵团则兼顾湘南粤北;海南岛的刘安祺兵团调两个军到广州驻防。

蒋介石的上述方案,使白崇禧的华中部队同时要兼顾湘南、贵州和广西、广东四个省。白崇禧已经被老蒋的“魔法”搞得神志不清,居然满口答应了蒋介石的计划。在他看来,老蒋防守整个大西南的雄心比他防守两广的魄力大得多。但他却没有认识到防御面太广兵力分散的致命弱点。

白崇禧走出黄埔密室后,与进去时简直判若两人,他不再站在桂系的立场(或老蒋的反对派的立场)看问题。他认为只有支持老蒋,才能整合国民党各派系的力量,一致对外。

他返回衡阳之后,发现四野中路大军亦分头南下,于是令分布在广东边境的桂系两个军沿粤汉路北上,集结于衡阳到宝庆(邵阳)一线。

5、 林彪突然叫停

衡宝公路,全长不过200里,白崇禧却一下子集中了他的大批主力部队!

“小诸葛”白崇禧作战历来机智,不与对手硬拼,以灵巧取胜。这时候突然要与四野主力决战,究竟是何用心?

这一情况的出现引起了林彪的警惕,他果断地命令各部队暂缓前进。

在四野指挥部里,林彪面对着军用地图久久思索,他心想,白崇禧一向与人斗智不斗力,这一回却一反常态,集中了所有的兵力,摆出了一副要与解放军决一死战的架势,这里面肯定有鬼!

军用地图上标明衡宝地区是水网地带,沟渠纵横,河流遍布。这样的地形极不利于机械化和重炮部队的运动。

莫非白崇禧设下了一个口袋阵,明为正面决战,实则诱我进入伏击圈,张开利口将我吃掉?

林彪端起蜡烛,仔细察看地图上敌军的进驻位置。

果然,白崇禧的几个主力军已占领了一些重要的制高点和交通要道。我军如果贸然进攻,虽能突破敌人前沿防线,但向纵深发展必然陷入白崇禧事先设好的口袋阵内;加之水网密布,我军必然行动迟缓,难以应变。即使不会陷入泥潭,也会招致重大损失。

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林彪放下了烛台,长长地嘘了口气,对身边的参谋道:

“命令所有部队暂停进攻,原地集结待命!”

接到林彪的命令后,肖劲光在10月5日又两次电令各军原地待命,严密监视敌人。

然而,却有一支部队继续在猛打猛冲,一直打进白崇禧集团的窝里!

这支部队就是45军的135师。

并不是135师不执行命令,而是他们在永丰一战中打得顺手,推进速度极快,与军部一时失去了联系。当四野部队全线攻击停止时,他们竟毫无觉察,继续朝前猛冲,一昼夜竟前进了160里,跨过了衡宝公路,这一来,他们成了“孤军”了。

一条小鱼,钻进了白崇禧大军的汪洋大海里,而这条小鱼并没有觉察到四周布满杀机。

然而正是这条小鱼,却把大海搅了个底朝天,引出一场解放战争史上令人称道的衡宝大战。

6、 我1个普通师对敌4个精锐师

135师“孤军冒进”纯属偶然,它不是肖劲光和林彪的决断,却突然打乱了白崇禧的精心部署。135师挺进的位置,犹如一把锋利的尖刀,一下子插在了白崇禧集团的要害处,威胁着他的整个部署。

白崇禧无奈之下,只得赶忙调整部署,抽调1个师在后面阻截,动用他手中的王牌部队第7军的两个师和48军的两个师正面包抄。

白崇禧用5个师对付1个师,意图很明显,就是快刀斩乱麻,想尽快地一口吞掉135师这条钻进伏击圈内的小鱼,再重新恢复决战态势。

6日拂晓,桂系第176师在孙家湾一带发现了四野第135师第405团,当即发起猛烈的进攻。

135师师长丁盛正准备率主力向洪桥、大营市挺进,去执行野司下达的破坏湘桂铁路的任务,却见孙家湾吃紧,于是他预感到南下以来最残酷的战斗就要打响了。他立即将此情况上报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