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共双方为争夺东北硝烟再起
★作战时间 1946年4月18日至5月18日
★作战地区 吉林省四平地区
★作战目的
解放军 东北民主联军为保卫四平,集中主力在昌图以北,四平以南地区实施运动防御,阻击国民党军北犯。
1945年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后,国内要求停止内战的游行示威等活动一浪高过一浪,美、苏等大国也极力反对中国再继续打下去,迫于国际和国内的压力,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再一次回到谈判桌上。
1946年1月10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同国民党政府代表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马歇尔代表美国政府、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张群代表国民党政府在有关文件上签字。在停战协定签订的当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停战令签署后,全国曾出现过一个相对平静的短时期,但国民党军的军事进犯并没有完全停止。在关外,他们借口东北“例外”,加紧运兵,蓄意挑起大规模内战;在关内,则以蚕食手段进攻解放区。这种局面愈演愈烈,形成“关外大打,关内小打”的严重局面。
1946年2月上旬,国民党军新1军和新6军相继进入东北,置停战令于不顾,沿北宁路对东北民主联军发动新的进攻,遭我顽强抗击,进攻受挫。为调整兵力部署,1946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东北国民党军暂时停止了军事进攻,其新6军、第52军、第13军在盘山、辽中、沈阳、黑山、叶柏寿(今凌源)地区整顿,准备新的进攻。3月,随着国民党军第71军(辖第87师、第88师、第91师),第60军(辖暂21师、第182师、第184师),第94军第5师相继进入东北,使东北国民党军正规军的兵力,已由1月份的14万余人增加到24万余人。这一态势表明,东北局势将进一步恶化,东北大打势所难免。
2月中旬,国民党政府委派的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在北平拒绝同中共代表叶剑英谈判东北问题。国民党确定了武装独霸东北,挑起全国内战,南北夹击人民解放军的方针。在东北,他们拒不承认中共已经取得的政治军事地位,企图利用“中苏条约”,凭借军事优势和美国援助,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东北挤走或消灭。
面对这种形势,刘少奇在2月15日指示东北局:“国民党仍坚持武力解决东北问题的方针已极为明显,你们的一切决定着能否打败蒋介石之进攻。”3月5日,中共中央在给东北局的指示中指出:“在东北外交问题尚未解决之前,蒋介石利用他已进入东北的军队向我进攻,企图击溃我在东北的军事力量,并想在外交上将东北更多城市移交给蒋接收,以便将来在国共谈判中有更多的法律依据来压迫我方让步,因此蒋与我方在东北的军事对抗冲突将继续一个时期,蒋军可能在最近进攻西满及南满通辽及辽阳、鞍山、营口、海城、本溪、抚顺等地,……你们必须迅速准备粉碎蒋军进攻的战斗,并须准备在上述地区被蒋军占领后,你们仍能继续斗争。”
3月12日,刘少奇指示东北局:“在苏军撤退后,东北的军事情况即将紧张起来。你们必须打几个胜仗,只有弄得蒋军在东北处于困难的情况之下,蒋军才会在我们所能接受的条件下和我们妥协。目前你们应即准备粉碎蒋军的进攻。”3月22日,苏联政府照会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决定在“四月底即自满洲撤退完毕”。
3月23日,为争夺北宁路及沈长路沿线战略地区,毛泽东致电东北局和林彪:你们应立即放手打破北宁路及沈阳附近之长春路,愈迅速愈广泛愈好,迟则无用。同时立即动员全军在运动中及其立足未稳时,坚持彻底歼灭国民党进攻部队。愈多愈好,不惜重大伤亡(例如一万至二万人),求得大胜,以利谈判与将来。
25日,中共中央在给林彪、彭真等发出的《关于停战前坚决保卫战略要地的指示》中再次强调:东北无条件停战的协定可能于日内签字,“在此时间内顽方会拼命进攻,企图控制更多的战略资源要地,而你们应尽一切可能,不惜重大牺牲,保卫战略要地,特别保卫北满。……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你们必须在苏军撤退后一二日内控制之。”
2、 苏联撤军时对国共两党的态度截然不同
1946年3月10日起,驻在沈阳城内的苏军开始陆续撤走。一辆辆重型坦克轰隆隆地从市中心大道上驶过,市民们好奇地往窗户外探头,看这些少见的大家伙。卡车上满载着行李、家具、办公桌柜,火车站发出一列列北上的火车,这些迹象都表明苏军真的要离开东北回国了。
大约是受到内地国统区反苏抗议浪潮的影响,苏军不再拖延时间,但对国民党当局的态度却表现出明显的冷淡与不合作。苏军撤离沈阳,没和国民党东北行营打个招呼,驻锦州的熊式辉在记者追问下,一再声明苏军没有向他通报撤离和让国民党政府接收的日期。在沈阳郊区北大营驻守的52军25师师长彭璧生,眼看苏军这些天向他们移交工厂和监狱,感觉到苏军要走。但苏方不通知他接收日期,他怕与苏方发生误会,又不能不接收。于是想了个办法,派出大批便衣人员四处侦察,看哪里的苏军走了便回来报告。3月12日下午,获悉苏军除少量看守司令部和仓库的人员外,已撤退完毕,彭璧生才指挥部队分乘24辆卡车进入市区接收。
但是苏军的突然撤军,给国民党东北行营一个措手不及。大量的机械化部队搁在锦州到沈阳的路上,只能排着长长的队,靠火车一列列地运,或是在公路上慢慢地行军。他们可不像共产党的部队,轻快的没有负担,扛起枪拔腿就走。再说,国民党军队走到哪里,都得接收,不能大踏步往前走。看着苏军沿着长春铁路一站站往北撤,国民党东北行营也是干着急,只能叫他们派的地方官领着“满洲国”伪军、警察组成的保安队,去接收长春、哈尔滨等铁路沿线的大、中城市。
苏军的撤退,给我军在东北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原来苏军受中苏条约的限制,不能公开承认和支持共产党部队。我们只能不声不响地干,不能名正言顺地建立政权和根据地。加上苏军对中共东北局的歧视和限制,犹如给我们套上一个圈圈,让人浑身不舒服。国民党当局掀起反苏浪潮后,苏军的态度有明显的变化,他们不再限制我党我军的行动,而且还与我方达成默契,事先通报他们的撤军日期,好让我军能及时赶到,夺取城市。
东北局抓住了这个机会,从西满地区调黄克诚3师主力迅速北上,由法库赶往四平。苏军在3月13日撤出四平,黄克诚就指挥他的两个旅加上邓华的辽西军区保1旅,在17日半夜突然攻进四平城里。国民党四平省长刘翰东带着4000人的保安队做梦也没想到“共军”来得这么快,还没拉开架式打就当了俘虏。
3、 蒋介石欲夺四平,我联军严阵以待
四平,位于东北平原腹地,地处沈阳、长春之间,是中长、平齐、四梅三条铁路的交会点,处于东、西、南、北满的十字路口,兼之又是著名的粮食集散地。
四平,兵家必争之地!
要控制东北,首先必须控制四平!
1946年1月8日。国民党“接收大员”刘翰东,带着100余名官员快速进入四平,成立了国民党辽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刘翰东任省政府主席。
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在苏军撤出后,解放四平。
3月17日,民主联军第7纵队的2个团同保安1旅等部队,经过周密部署,从西、东、北三个方向向四平发起攻击。
经过10余小时的激战,3000守敌中,逃跑了200多人,其余全部被歼。辽北省主席刘翰东,保安司令张凯,匪首王大化、王耀东等人被我军生擒活捉。
四平的解放,为正在参加国共两党谈判的中共代表团加重了砝码。
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随即迁入四平城内。而蒋介石则称要重新夺回四平。他认为:四平乃是“党国命运所系”,“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
3月22日,苏联政府照会国民党政府:苏军将于4月底以前从满洲撤退完毕。
蒋介石为了在苏军撤退前抵达长春、哈尔滨等城市,严令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驱师北进,迅速攻克四平。4月1日,南京。蒋介石在四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上发表演说:“东北九省,在主权的接收没有完成以前,没有什么内政可言。”接着,他用强硬的语气说:“军事冲突的调处,只有在不影响政府接收主权,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为了在苏军撤走后占领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城市,决定集中兵力,在四平地区阻击北进之敌。毛泽东电令林彪、彭真:
必须阻止蒋军于四平以南,并给予严重之打击,方有利于今后之谈判。
林彪也表示:“坚决与敌决一死战!”
国共两军逐渐在四平、本溪两地集结了数十万大军。
大战迫在眉睫!
4、 毛泽东的重要指示
3月18日解放四平,第2天敌美式装备的新1军和第71军就由沈阳气势汹汹地向四平扑来,情况对我十分不利。
根据这种形势,“东总”决定:以钟伟率领的华中3师10旅,在铁岭以北、四平以南地区,进行阻击,掩护我山东1、3师、7纵,华中3师7、8旅主力,独立旅共6个师(旅),迅速向四平地区集结,准备参加保卫四平的战斗。
钟伟根据“东总”的指示,率领10旅由铁岭南面的辽西屯开始选择有利地形,布下层层防线,节节抗击,运用灵活的战法,打得新1军晕头转向,寸步难行。
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梁华盛在蒋介石“4月2日前占领四平”的限令下,虽然命令新1军的2个主力师轮番开路,不间断进攻,企图用炮火杀开一条血路,但在我10旅将士的顽强抗击和对其侧后的不断袭扰下,他的幻想破灭了。
与此同时,敌第71军在向法库进攻中,也遭到了同样的下场。直到4月4日,梁华盛才小心翼翼地进入了距离四平尚有数10公里的昌图,第71军也才进入了法库,而蒋介石限令侵占四平的期限早过。我军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完成了在四平地区的部队集结,布下阵势,严阵以待。
部下不能如期完成任务,身为主帅的蒋介石便不断传电责问,使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和杜聿明日夜坐卧不安,一筹莫展。无奈,只有严令梁华盛督率新1军和第71军振作精神,加快向四平进攻的速度。
4月4日林彪带领他的指挥部到达四平。当晚他就给黄克诚、李富春发电报说:“我此刻已到四平,对情况尚不了解,明天南去侦察地形。此次集中近6个旅的兵力,拟坚决与敌决一死战。望以种种方法振奋军心,一定要争取胜利,以奠定东北局面。请将此报即转东北局与中央。”
黄克诚得知林彪到来的消息,非常高兴,立即电告中央、东北局和3师所属各部队:“林总已到四平街,决心在四平地区与顽军决一死战,打垮顽军进攻,以奠定东北局面。”“四平地区的战斗,是决定现在和将来局势变化的关键。必须动员全体军人在林总司令决一死战的决心下,以最高度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来进行作战。不惜任何牺牲和疲劳来达成争取决战胜利的光荣任务。”
4月5日,林彪绕着四平转了一圈,看完地形后,傍晚电告东北局和中央:“原预定于情况许可下,则利用双庙子以南山地歼敌。如果兵力来不及反击时,则决心死守四平,主力突击侧后。此间已在进行守城布置。”
毛泽东看到林彪的电报,非常高兴。立即指示林彪、彭真说:“集中6个旅在四平地区歼灭敌人,非常正确。党内如有动摇情绪,哪怕是微小的,均须坚决克服。希望你们能在四平方面以多日反复肉搏战斗,歼灭北进部队的全部或大部。我军即有数千万伤亡,亦在所不惜。”“如我能在三个月至半年内组织多次得力战斗,歼灭进攻之敌6个至9个师,即可锻炼自己,挫折敌人,开辟光明前途。为达此目的,必须准备数万人伤亡。要有决心付出此项代价,才能打得出新局面。而在当前数日内,争取四平、本溪两个胜仗,则是关键。”(《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
毛泽东的决心如此之大,对林彪和东北我军指战员也是很大的鼓舞。
5、 四平被国民党军弧形包围
4月7日,四平外围的战斗打响了。占领昌图的国民党新1军在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梁华盛指挥下,沿中长铁路向北进攻。
4月8日,新1军新38师进占了兴隆泉、柳条沟之后,被民主联军万毅纵队和第1师以及3师之8旅10旅已经集中的12个团兵力所包围,经过一夜激战,因包围不严,只歼灭了新38师4个整连,毙伤1200余人,俘虏官兵350余人。这是新1军到达东北之后所受到的首次重创。
左翼是陈明仁部71军之第87师、第91师2个师(陈明仁军长尚在沈阳),于4月4日侵占法库。
国民党军左、右两翼均受到阻击,进展迟缓。此时,已经超过蒋介石既定要占领四平的限期,但距离四平尚远。梁华盛焦躁至极,不断向熊式辉要求紧急派兵增援。熊式辉急得夜不成寐,只好于4月10日派郑洞国到开原指挥所,换下梁华盛。
新1军被打得有些垂头丧气,孙立人给郑洞国发急电称:愈前进愈感到兵力不足,限期之内攻克四平有困难。
正当国民党军一筹莫展之际,民主联军了解到北进的国民党第71军,企图绕到八面城,迂回四平街。敌军从法库出发到八面城,必须经过大洼。于是,民主联军集中了第1师、第3师8旅10旅、万毅纵队以及独立旅共约14个团的兵力,埋伏在大洼周围地区。另外派出一支部队换上便衣,深入到大洼附近一个集市上和当地群众共同做好准备,便衣武装布满了集市。
国民党第71军之第87师的1个先头团到达集市立即散开休息,集市上熙熙攘攘交易照常。正在国民党官兵大吃大喝的时候,突然远近枪声四起,里应外合,敌军猝不及防,1个先头团全部被歼灭。第87师被打得落花流水,师长黄炎仓皇南逃。民主联军部队当天打扫战场,夜间主动撤离。国民党第71军于第二天(4月16日)占领大洼,18日侵占老四平街。
至此,四平已被国民党军弧形包围,东满、西满之铁路交通被截断。
6、 浴血苦战32天
4月18日,一个阴雨蒙蒙的早晨,四平城被一阵猛烈的炮火轰鸣声唤醒,迎来了血雨腥风的第一天,杜聿明同时展开了他新1军的全部兵力,以50师向四平的东南,30师沿铁路由南向北,新38师由西向东,分三路穷凶极恶地向四平城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