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被折腾的世界
1456300000009

第9章 伊拉克动了谁的奶酪? (1)

第七章 伊拉克动了谁的奶酪? (1)

其实,早在多年前,就有学者警告说,能源开采正向全世界更偏远和可能更不稳定的地区延伸。即使在主要能源生产地区,如中东和拉丁美洲,未来的政治动荡仍可能危及全球能源供应。

这使美国政府十分忧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动力”。

如美国的能源专家指出的那样,从过去20多年的数据看来,不管是谁当选美国总统,制定什么样的能源政策,不管非政府组织提出什么样的创新想法,都无法改变美国对中东和北非地区的石油依赖与日俱增的事实。

并且,未来20年,全球(尤其是美国)对中东和北非地区的石油依赖程度不仅会增加,而且增加幅度将会十分之大。

美国由此有了两大心事。

心事之一,是一些地区潜在的社会和政治危机。其实早在2011年之前,美国战略界就很担心地指出,一些产油国青年人口猛增是令人忧虑的事情,因为这样对就业机会的需求就会大幅增加,而问题是,很多国家却没有那么多就业机会。即便是保守的估计,一些国家的失业率也在15%~25%之间。

而事实证明,这些矛盾最终也确实成为了危机的诱因。

心事之二,是所谓“独裁者掌握全球石油命脉”的问题。这也是伊拉克战争爆发的不可言说但又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在2001年4月,即布什就职初期,白宫内阁会议就作出了这样的决议:“由于伊拉克对石油市场可能有不安定的影响,这是美国无法接受的风险,因而军事干预是必须的。”

布什同样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在他所钦定的“黑名单”中的国家,如伊拉克、伊朗、利比亚、苏丹等,都是重要的产油国;他曾经与俄罗斯拥抱、驻军阿富汗、进军中亚,很重要的出发点也是石油和天然气。

对此,在伊战之前,美国《民族》杂志便已直指布什命门:“对伊拉克战争是以士兵和国民的生命、鲜血为担保的石油战争。”

不过,最让布什政府难堪的,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其新书《动荡时代:新世界中的冒险》(2007年9月17日版)中的爆料: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动机是石油。

格林斯潘的话说得很有意思,“在政治上承认大家都知道的一点是很不方便的:伊拉克战争主要是为了石油。我对此感到难过”。

什么叫“在政治上承认大家都知道的一点”呢?

哈哈,这就叫说话的艺术。还得说人家格老是语言大师,不说“皇帝的新装”,而是说大家都知道的那事儿。

这话出自格林斯潘之口,确实让布什政府感到有些尴尬。虽然布什一再否认伊战有(石油)经济企图,但一些经济学家和战略家却坚信:布什倒萨,意在石油。只不过,此前还很少有像格老这样重量级的人物如此“开门见山”,而他本人也是一反昔日在美联储的含蓄风格。

对于格林斯潘的感慨,美国历史学家给予了令美国人有切身之痛的补充:当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一个动因,就是1941年7月26日,美国、英国与荷兰决定减少对日的90%的石油供应!

除去历史背景和现实要求,从个人政治的角度看,布什政府与能源业的密切联系也注定了这届政府对伊战充满热情。

布什总统从小就浸泡在得克萨斯州石油勘探文化的氛围中,其本人也曾开过石油公司;副总统切尼在进白宫前是哈利伯顿石油公司的CEO。其他一些实力派人物,如国务卿赖斯、来自安然公司的陆军部长托马斯?怀特、商务部长埃文斯等都具有深厚的能源背景,也代表着能源集团的利益,这使得布什政府在考虑国际问题时不可避免地带着较多能源色彩。

在美军占领巴格达之后,这种高层领导人与能源公司的藕断丝连的关系仍然发挥着作用。

与切尼关系密切的哈利伯顿石油公司在战后重建中不仅充满商机,且“新闻”不断;此后,与布什关系密切的亨特石油公司(老板是布什的密友)更是与库尔德地区政府签署了一项油气勘探的产量分成协议,并且对伊拉克局势的发展产生了微妙但却不可忽视的影响。

都是自己人,都是好做不好说的事儿,倒霉的是萨达姆,从布什上台,就注定了被干掉的命运。

一个人的糖块对另一个人可能就是毒药。

伊拉克战争“毒死”的不只是萨达姆,还有太多无辜的冤魂。而同样“中毒”的,还有患上了慢性“疯牛病”的油价。

2003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到布什任期末,国际石油价格暴涨了6倍。此间,伊拉克石油产量从战前每天约260万桶降到了110万桶。

高涨的油价给得州的能源巨头带来滚滚财源,埃克森美孚公司的营业利润6年间从300亿美元猛增到2000多亿美元。美国石油公司拿走了伊拉克大部分的油田开采权,直到布什第二任的后期,其他国家才被允许逐渐介入伊拉克油田业务。

注意这里的用词:伊拉克的油田开采,是美国人说了算的。这其实也正是美国注定在伊拉克灰头土脸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所有谎言破灭之后,伊拉克战争是一场能源战争已不再是一个“秘密”。

尽管布什时期拒绝承认伊战的能源意义,但这件“皇帝的新装”已经在事实上产生了负面影响,一方面激发了伊拉克反美势力的斗志,另一方面也提醒各国要更投入地进行能源外交和能源博弈,从而使得国际关系更趋微妙,也在客观上抬升了油价。

并非巧合的是,伊战之后,产油国伊朗和委内瑞拉执著地站在了美国的对立面。

最受伤的,还是油价。虽然伊拉克战争被美国宣传成“是为了该地区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但迄今为止,伊拉克战争使这个拥有世界第二大石油储藏量的国家陷入混乱状态,伊拉克的石油产量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一个重要的供给出现了大问题,油价不一路爬上来才怪呢。

伊拉克战争所动的奶酪,还不只是伊拉克的石油供应,“恐怖附加费”不能不提。

如地球人都知道的那样,伊拉克战争改变了全球反恐斗争的走向。由于布什政府贸然发动伊战,而不是乘胜追击基地组织,在客观上给了“基地”等国际恐怖组织以喘息的时机,而持续不断的恐怖威胁,则成为了油价不断上扬的助推器。

对此,经济学家很客气地估计,每桶石油都要多付10美元的“恐怖附加费”。注意,说这话的时候,油价还是70美元呢。

不过,在任何折腾的过程中,都会有人受益,那些像鳄鱼一般的国际炒家,其实是打心眼里欢迎地缘政治危机和那些突发事件的。

有句台词说得好玩,“冰也曾是很坚固的”。

什么意思呢?这说的是,虽然很多事物都长成了固体的样子,但抱回家之前,还是看清楚材质比较好。一不留神,回家没一刻钟,那曾经坚固的冰就化了。

这一道理,适用于许多领域。但遗憾的是,许多投资者都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点,被人卖了,还屁颠颠地感恩戴德。

经典的案例是在2008年夏天,当时的情况是,市场正处于金融危机前夜的疯狂中,而让中国人感到郁闷的是,当去接盘后,油价非常不“国际主义”地暴跌了下去。

对此,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前校长拉里?萨默斯有另类的解释。在他看来,哈佛学生根据成绩分A、B、C等级。A类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会成为优秀的科研人员。B类成绩一般,将来会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努力学习并进入一流大学。C类往往成为富翁并受邀进入学校资金筹委会。

为啥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C类普遍比较善于折腾。而在资本市场,能折腾的人,往往就是那些从学生时代起就很注意与人交流,具有更多社会阅历和观察力的人,与单纯学习好的人相比,他们更善于捕捉机会,或者说,有更多的野性。而野性,在残酷的资本市场中,是生存下来所必须的。

但野性,往往也是伤人的。尽管没有直面交锋,但事实上,许多投资者的财产,就是毁在了这些野性上。要么被野性的人叼走,要么与失控的野性一起消失在无尽的夜色中。

接下来,我们就会知道,经常套住我们中国人的,是哪些“野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