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被折腾的世界
1456300000010

第10章 伊拉克动了谁的奶酪? (2)

第七章 伊拉克动了谁的奶酪? (2)

威廉?恩道尔,来自德国,是《石油战争》一书的作者,因为大胆剖析了战争、石油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种种关系,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对于2008年的油价癫狂,恩道尔直言不讳地指出,原油期货市场的种种金融炒作是油价疯涨的最大推手。

致命的,不是期货市场中四处可见的狼性,而是打狼的人睡着了。在油价潜伏和金融危机酝酿的日子里,美国曾充满信任和天真地通过了一项“东郭”规定:允许原油期货交易市场不受政府的监管。

结果呢,油价开始与狼共舞了,没过多久,就从60美元直线上涨到了147美元。这其中,70%的上涨因素被恩道尔等学者视为金融炒作。

狼是嗜血的。哪里有机会,钱就会流向哪里。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纽约、芝加哥、伦敦的商品交易市场就迎来了大牛市,短短一年时间,就有约2600亿美元的基金涌入了商品交易市场,较2003年牛市初期增长了近20倍。英国《经济学家》估计,这其中至少有一半资金,也就是1300亿美元转战原油期货品种。

1300亿美元的狼在蹓跶,你还不加点儿小心,被咬伤或吓着,就真的不能怪社会了。

就像被爆炒的股票一定是要有资金支持一样,那么大量的资金进来,不达到一定高度,是不甘心走人的。

都有哪些狼在撬动着油价呢?

快进快出的基金是很大一群。保守估计,高潮的时候,有多达800只基金集结在原油期货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大得惊人。这些基金,最大的爱好,就是买进卖出,频繁操作,从中渔利。这也是油价在短期内经常上蹿下跳进行“义演”的主要原因。

更可怕的,是机构,是有组织的狼群。

再低调的炒作,也是有迹可循的。翻看2008金融危机之前的炒作路线,就是从楼市到金融衍生品再到油价。其背后,就是华尔街的贪婪和放肆。

如经济学家所总结的那样,2008年出现油价飙升的一大背景,是次贷危机后美联储放出了大量的“货币老虎”,石油市场恰好成了国际炒家的极好投资品种。除去索罗斯们,最凶悍的,还要数美国的金融机构。

就像恩道尔所揭示的那样,美国那些著名的投资银行在这轮“疯油”行情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堪称石油期货交易的四大玩家,正是它们在原油期货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油价上涨潮。

高盛做得最无耻。就像其在希腊和中国经常设的局一样,高盛既被视为“预言大师”,又无愧于“行动大师”的称号。

2007年中期,当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涨到每桶60美元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达到了顶峰,一致看跌。但是高盛却大胆放言,年底油价将达到95美元。结果,油价在2008年年初便涨到了105美元。在这一过程中,高盛就像美国的资深分析师所说的那样——既是预测家,也是实际参与者,“自导自演”了一出高油价的行情。

耐人寻味的是,当油价已达到高点时,高盛分析师阿尔琼?穆尔蒂却于2008年5月初放言,“未来两年中,原油价格可能飙升至每桶200美元”。结果呢,最后一拨按捺不住的人冲进去了,而高盛则很快就从油价最后的疯涨中脱身了。

谎话总是惊人地相似。

中国的股民应该很熟悉一些镜头了。2008年股市雪崩之前,就有很多人放言,股市要上8000点甚至1万点。结果呢,从6124点下来腰斩了两回。

还有中石油上市前,也是一堆股评家热议其灿烂前景,有的说80元,有的说100元,即便是跌到了35元时,仍有一帮人在说,这是千载难逢的买入点,这样的价位真的不会再有了。

是的,这样的价位真的没有再出现过。因为,中石油的股价此后一直都在35元以下很远的地方爬行着。

忽悠人不上税,但听忽悠却可能吐血。

这以后,越来越多的股民开始学乖了。每当听到有人像穆尔蒂(高盛)般描绘大盘很快就会冲向4000点、5000点乃至6000点时,许多聪明的、长记性的、不太贪婪的投资者,就悄悄地撤退了。

而中石油,更是成了反向指标。在难得的几次逆市涨停或接近涨停时,敏感的人们都会立马走人,而此后,大盘也往往走向了调整之路。

谎言说多了,就没人信了,除了那些已经麻木的和刚刚“进屋”的人。

那么,对付这些狼,是否就没有办法了呢?

还真不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次调整发生在2006年8月,美国中期选举之前。当时,共和党的高油价政策使得选民一边倒地反对,在紧要关头,布什政府突然宣布严查石油交易市场的黑幕交易。于是英国的BP公司成了替罪羊。

调查显示,BP公司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多次停工检修位于得州的炼油厂,导致油价波动,而该公司却通过期货市场暗中谋利,美国政府最终对BP公司处以巨额罚款。这之后,油价应声回落。

当然了,在允许的范围内,美国政府一般是喜欢拿BP这样的公司开刀的,但如果自己家的狼玩得太过火了,也还是会惊动朝野的。油价在147美元之后突然滑落,与美国的自查有很大关系。

从2007年12月开始,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就国际油价疯涨问题便展开了调查。通过仔细筛查所有大投机商的交易信息,委员会发现,自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有大批投机资金流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以规避风险。

作为前述投机的证据,美国众议院能源商务委员会2008年6月23日发表的报告显示,2000年1月,纽约商交所原油期货交易合约中的37%为“投机交易者”所持有,但到2008年4月这一比例已大幅攀升至71%,而“商业交易者”所持合约的比例则大幅下降。

一时间,投机炒作石油期货成为众矢之的。6月26日,就在国际油价首度突破每桶140美元大关后,美国众议院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一项法案,要求美国商品期货贸易委员会动用包括紧急权力在内的各种手段,来遏制过度投机对原油期货市场产生的影响。

作为呼应,美国《商业周刊》等媒体也相继发表文章指出,当下原油供应并不短缺,高油价完全是投机炒作一手造成的。

一场炒作的闹剧很快就收场了。可怜的是那些过于相信高盛预言,忽视美国国内政治动向的投资者尤其是海外机构,依然兴致勃勃地按照油价过200美元的预期豪迈并近乎悲壮地进场接货。

殷鉴不远。冷静观察一番,我们会发现,2011年达到高潮的这轮投机,与2008年那次有很多相似之处。说油价与金融政策有关,并不为过。

一般情况下,如果发行的货币超过了实际经济状况所需,就会产生一种氛围:人们会想着花钱,以摆脱过多的流动资本。

正如经济学家所忧虑的那样,2011年的人们正处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并非来自外国民间储蓄,而是来自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的货币发行——这些货币是在缺乏经济基础支撑的状况下制造出来的。

事实上,金融危机后,无论是美联储的二次量化宽松(俗称大印钞票),还是许多国家的巨量信贷出笼,都使得流动性出现泛滥趋势。遗憾的是,人们对美国等国的经济复苏又不十分看好,大量的钱不愿进入实体经济,而更倾向于短线炒作,从而助长了2010年刮起的全球性炒作之风。表现在大宗商品方面,不仅油价,铜价和金价等也屡创新高。

油价暴涨,美国是震源。

比较一下,人们会发现,两次油价飙升都有相似的美国经济背景。由于美国国内经济前景不明,其金融资产回报率不再能够吸引大量美元重回美国市场,而美联储还热情洋溢地推行着量化宽松政策,使得海量资金不是流向发展中国家,就是流向石油等资源性产品,导致其价格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收购外国资产,就必须多加小心了。一不留神,就会重蹈2008年的覆辙。

在一个地方跌倒,有时是运气问题。但在一个地方反复跌倒,就真的是智力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