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被折腾的世界
1456300000047

第47章 有人选择退出,但没有人选择倒退 (2)

第二十六章 有人选择退出,但没有人选择倒退 (2)

另一方面,亚太的经济发展潜力,也使得奥巴马政府不甘心被边缘化。鉴于美国疲软的经济状况,奥巴马政府十分希望能沾上亚太经济发展的光。

为此,它需要强化与亚太各国的关系,同时也冲淡一下中国在亚太经济中的话语权。

说到底,中美在亚太的摩擦,还是经济和政治话语权的竞争。

虽然这一切说起来,都好像理由充足,但奥巴马政府此举也有心虚的成分。

就中美军事关系而言,与中国的对抗显然是不明智的,军事冲突更是不可想象的,而反恐和防扩散方面的合作,也需要中美保持良好的军事关系。

就经贸关系来说,中国庞大的市场及发展潜力,是美国人不能无视的,如果双边关系搞坏,则美国必然要付出巨大的发展代价,奥巴马的出口倍增计划更将受挫。而事实上,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也使得中国并不过分依赖美国的市场和资金。

多一种选择,行动起来,总是会自在许多。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成为了2011年的一件大事。奥巴马也并不希望自己成为破坏中美关系的“罪人”。

华盛顿需要意识到的是,许多时候,不是你看到的景色失真,而是你的眼里挂满了尘埃。更重要的是,尽量少在中美关系上节外生枝,对美国的经济复苏及诸多全球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

从全球经济复苏的角度看,中美两国能否“风雨同舟”,也可谓关系重大。

难以想象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关系不睦,世界GDP排名前两位的国家发生汇率战乃至贸易战,世界经济还能强有力地复苏。

在这方面,布什政府的做法很值得奥巴马政府借鉴,也即在处理中美之间的分歧时,能够抓大放小,在多数时候,都能将来自国会山和院外集团的敌意与指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这其实便是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创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如同人际关系一样,在充满指责、误解和敌意的氛围下,是很难保持良好的有建设性的关系的。

奖赏会激发更多的人采取行动。

作为白宫主人,需要意识到对华表态和策略选择,都会成为国会山、利益集团和媒体的“榜样”,这时候,需要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需要的不是善变,而是坚定不移;需要的不是固守成见,而是一切着眼于未来。

许多时候,无须亲自受伤,也能学得聪明。

《江湖》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

说了你又不听,听了你又不懂,懂了你又不做,做了你又做错,错了你又不认,认了你又不改,改了你又不服,不服你又不说!

这多么像共和党想对奥巴马说的话呀。

在执政的最初两年,奥巴马与共和党人就像是一对磨牙的夫妇,男的做生意很不争气,但又觉得自己没错,女的则是不断提醒和唠叨着,注意风险,不要乱花钱,好好维护关系。

被“唐僧”唠叨烦了,男方做重大决策时索性绕过女方,自作主张,结果呢,生意赔了,话语权也就丢掉了。最后,女方开始掌控预算权,男的也就老实了。

当然了,这种权力斗争的代价往往是比较大的,过程也多半比较惨烈些,但夺回话语权,还是颇有成就感和快感的。于是,在2010年11月中期选举结束后,人们可以在美国到处听到共和党人的欢笑声。

这场针对民主党执政力的“民意投票”让奥巴马汗颜。

由于选民对民主党政府的不满,共和党轻而易举地从民主党手中夺回了众议院的控制权,距离重新控制参议院也只有一线之遥。这也使得总统与国会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历史急不可耐地重复起自己来了。

果然,新一届国会履新后不久,就出现了当年克林顿与国会大战的情形,民主党控制的众议院开始在预算问题上对奥巴马政府兴师问罪,白宫则又有了克林顿时代的关门之虞。

奥巴马越发明了当初得罪共和党人的后果。就像家庭生活中“能请神不能送神”的男人一样,意气用事的结果,往往是赔着笑脸又赔钱。

曾几何时,奥巴马大谈两党同舟共济、共赴时艰,说得共和党人热血沸腾。

可没过多久,共和党人就发现被忽悠了,不仅他们关于经济刺激计划的建议没有得到重视,而且他们的全部反对也为奥巴马熟视无睹。

让共和党人忍无可忍的是,此后的医改,奥巴马和民主党人更是延续了这种霸王硬上弓的做法,从而彻底得罪了共和党,也促使共和党人空前团结,同仇敌忾地加入到中期选举之战中来。

大胜,往往都是有备而来的。

国会变天,让奥巴马感到郁闷,这意味着此后的两年将会十分艰难,因为众院最重要、也是最独特的职能就是发起税收与开支议案,并且是诸多议案的提起地,有了共和党人掌控,奥巴马很难再像以往那样天马行空了。

奥巴马的窘境,也折射出白宫与国会的微妙关系,也即如果不能保持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关系,就会有折腾复折腾的事情发生。

虽然从个体的角度看,总统远比单个议员能力和权力要大,但数百议员聚集在一起的国会却代表着美国方方面面的利益和诉求,可以暂时地因为国家安全等缘由而被忽视,但却不可以长期被无视。

长期的历史积淀也使得国会更情愿接受与总统平等竞争的关系模式,而不是一味地卑躬屈膝或无所作为。即便是“人气王”里根也未曾摆脱这样一个政治宿命,那就是“个人声望达到最高点也会遇到重大的反抗”。事实上,里根的第二个任期的“蜜月”就大多耗费在了与共和党议员的抗争之上,而议员们当时最想看到的便是里根笑嘻嘻甚至是卑躬屈膝地前来请求他们支持。

应该说,在美国政治制度的“三脚架”中,总统(行政)与国会是重要的两极,也是频繁发生关系的两极。在开国者的设计下,总统与国会很自然地对美国内政外交进行了分工,在外交事务方面,总统的权力比国会大,但在一些国内政策上,总统的权力就小了许多。

在大多数时间里,双方都保持着心照不宣的默契和权力平衡,任何打破平衡的一方都将受到另一方的坚决抵抗。

从历史上看,总统与国会就是“欢喜冤家”,矛盾与斗争是无时不在的。

一般来说,国会通常是地方主义的典型堡垒,自美国建国以来,地方压力与国家政策之间的紧张与矛盾关系就一直都是国会的重要“表情”。在许多时候,更多地代表地方和利益集团利益的国会,与统管全局的总统会在国内问题上纠缠不休,而在外交事务上,国会介入得相对要少一些。

由于总统与国会在很多问题上都相互依赖,只有结盟才是真正的双赢选择。但事实上,在美国历史上,能够与国会关系融洽的总统并不多见,比较典型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富兰克林?罗斯福、60年代中期的林登?约翰逊和80年代的里根。更多的时候,总统与国会的关系充满着矛盾和变数,这也使得很多总统都难以充分地贯彻自己的主张,并因此而损伤权威。

小罗斯福的与国会成功结盟在很大程度上与时势有关。罗斯福上任伊始,美国就面临着经济近乎崩溃的危机,而他的后两个任期又面临着世界大战的挑战,美国需要有一个人能凝聚全民力量,以期通过举国一致的努力战胜危机。

加之罗斯福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政治远见,更使得国会自觉不自觉地团结在了他的周围。

约翰逊的成功源自他在国会的长期经营。约翰逊从1931年起就在国会当工作人员,1937年补选为国会众议员,1948年进入参议院,1955年便当起了多数党领袖。在成为多数党领袖后,约翰逊便充分发挥了他的个人能量,精心地编织起“约翰逊权力体系”来,从此便开始了长达6年的参议院的“约翰逊时代”。

为了建立自己的权力网,约翰逊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多数党领袖”这个看起来贫乏的权力资源,并为日后入主白宫打下了雄厚基础。

让许多政客想起来就感到忐忑的是,约翰逊充分抓住了大多数政客的弱点,在搂搂抱抱中传递友好和威严。事实上,约翰逊也是美国历史最少使用否决权的总统之一,1963~1968年3届国会期间,他仅动用了30次否决权,而他之前的肯尼迪仅1届国会就动用了20次,艾森豪威尔更是4届国会动用了181次。

要不是越战的拖累,约翰逊真的有可能借助“伟大社会”计划的成功实现而成为伟大总统。

里根与罗斯福和约翰逊都有所不同。他既没有罗斯福的危机背景,又没有约翰逊的国会关系网,他有的只是个人魅力和高超的政治手腕。这也是奥巴马最可以学习的榜样。

里根是“卡耐基模式”(如何赢得友谊和影响群众)的最佳“模特”,他充分利用了两个“资源”:一是卡特的失败。在第一年的结盟运作上,里根因打出与卡特完全不同的主张而受益匪浅,无论是政策取向,还是人际关系模式,里根都与卡特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是远来的和尚好念经。与华盛顿政治旋涡没有太多关联的里根,很聪明地扮演起了为国会所接受的“局外人”的角色,他不仅充分考虑国会各派势力的感受,还毫无成见地与各界名流(尤其是国会中的显贵)打成一片。

里根确实很会做人。在当选后第一天,里根便盛宴邀请50位地方父老,许多被卡特冷落的名流惊讶而欣然地接受了里根的邀请,其中不乏曾经攻击过里根的人。而最令人感叹的是,一向对里根不感冒且有着白宫野心的H.贝克(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竟然很快便成为了里根的坚定支持者,他的转向对国会影响巨大。

相比之下,克林顿和小布什时期的“结盟游戏”玩得就不很顺溜。尤其是布什,一直都想摆脱或者驾驭国会,而不是考虑与国会结盟。为了得到“行政特权”,布什在许多问题上都试图使国会边缘化,他最为热衷的便是那些不受国会“束缚”的权力,比如“贸易促进权”就是十分令他心仪的法案。

在外交事务上,布什似乎也不喜欢须经国会批准的国际条约,有代表性的便是他否决了《生物武器公约》修正案,转而支持采取无须国会批准的措施。

由于布什破坏了府院之间心理和权力两方面的平衡,为后来在国会山的失意埋下了伏笔。

奥巴马上台后,在许多方面都与布什划清界限,唯独在与国会关系上,保持了生硬和我行我素的风格,最终惹恼了共和党人,也造成了他执政后期的诸多不便。当然了,让奥巴马有如此底气的,还是民众、媒体对他创造历史的兴奋和热捧。

只不过,奥巴马很快就意识到了,“神马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