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被折腾的世界
1456300000011

第11章 谁在“二”的路上狂奔不止? (1)

第八章 谁在“二”的路上狂奔不止? (1)

聪明的人,却可能生活得很二,为什么?

原因很多,但有一条最不应该忽视,就是聪明的人往往并不专注,或者说不能执著地去做正确的事情,而是将才智和热情挥霍在并不紧要的地方了。

跑得再快的人,方向跑错了,最终也是费力不讨好。

奥巴马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应该说,奥巴马是一位非常聪明的领导人,也很有魅力与活力。在绝大多数事情的处理上,奥巴马都能做得很精致,有时还很完美,但他的支持率却很低。

为什么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奥巴马在美国人最关心的问题上,做得既不执著也不精彩。日子久了,他甚至给人留下了太在乎嘴上功夫的印象。

就业和经济复苏乏力,使人们立马能想到对奥巴马的不满。其实,还有一件事情也和他有关,那就是高昂的油价。

在谈到2008年油价的那次调头向下时,美国政府的干预是公认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有了上次的“治疗”,2009年开始的油价及其他大宗商品的爆炒,其实早就有了靠谱的药方,就是规制炒作。但遗憾的是,奥巴马好像没看到一样。

不仅如此,奥巴马对新能源的太多的空头支票,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油价的“脱缰”。换句话说,除去地缘政治危机和投机的因素,替代能源的迟缓发展也是油价居高不下这一问题的关键。

有意思的是,在油价过百后,奥巴马的支持率再次降至50%以下。而面对低支持率,奥巴马应该毫无怨言,因为过去两年,他错过了太多机会,这其中,大力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并与中国搞好关系,是他本该用心去做的事情。

事实上,早在油价成为“失控的胖子”之前,从美国到欧洲各国,人们就在普遍谈论着减少石油依赖的问题,尽管当时更多的是从地缘政治及反恐斗争的角度出发,但其最终的落脚点,都不约而同地踏在了能源替代上。

于是乎,从太阳能到风能,从地热能到核能,都成为了抵御能源供应“风险”及油价高企所带来的冲击的有效手段,为了顺利当选,奥巴马也没少在电动汽车等话题上口吐莲花。

这也曾给中国人带来很多期待。奥巴马当选后,很多中国学者和业界人士都曾勾勒过中美新能源合作的蓝图。而奥巴马的不断表态,也确实给人们带来很大信心和很高期望。

遗憾的是,奥巴马的表态,还就真的是表态。表态完了,他就忙活别的事情去了。感觉就像办公室文员型的领导,出出进进,忙忙碌碌的,一天下来,说了好多话,做了好多事,但就是没做什么决定性的事情。

投机客乐了,但用油的人却汗了。由于奥巴马的许多设想,都只停留在嘴上,落实下去的很少,直接导致新能源发展远远不及预期,这也使得全球面临油价飙升困局时,没有更多替代品可用。

不仅如此,奥巴马还莫名其妙地将枪口对准中国,在十分重要的2009年,和中国吵吵闹闹了一年!就业率也没怎么上去,新能源,这一中美关系最具亮点的合作领域,也冷落在了一旁。

一句话,奥巴马最不明智的地方,就是折腾错了方向,折腾错了对象。

但油价却不理会奥巴马的漂亮言辞,耸耸肩,自顾自地爬山去了。而能源产业,也无可奈何地经历着一场“地震式”变革。

不是穿越,也不是未来世界,真真切切地,我们已从能源丰富而廉价的世界来到了能源稀缺而昂贵的世界,并且,没有回程票可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美国为首的大国,还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把新能源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油价的牛市,也许真的只是刚刚开始。

那么,油价到底吃了什么药?

是恐惧(地缘政治危机)、贪婪(投机)和不务正业(新能源发展不给力)。

自觉不自觉地,布什和奥巴马,都没少给油价吃药。

方向真的比努力重要。

油价涨了,有车的烦恼,没车的也担心。

这个世界对石油是如此依赖,以至于没有谁能够置身事外。

随着油价步步高,越来越多的人在悄悄地改变着出行习惯。油价的飙升使很多人都感叹道,“车越来越难养了”。比摇号更能抑制人们买车和用车热情的,也许是翻着跟头上冲的油价。这一点,在美国表现得更加多面。

对爱车的美国人来说,放弃用车的习惯,是很难做到的。比较可行的做法,是“腾挪”。

作为保持习惯的一种“代价”,为灌满油箱多花钱就意味着花在其他事情上的钱少了。一位音乐教授曾经很感慨地说:“我们在汽油上多花的钱,都是我们以前花在娱乐上的钱。”换句话说,美国消费者不会直接降低他们的能源消费,而是会相应减少在其他货物和服务部门的消费,这被称之为“星巴克效应”(StarbucksEffect)。

什么叫“星巴克效应”呢?

形象地说,就是迫于油价节节攀升带来的压力,消费者不得不更少选取每杯4美元的星巴克咖啡,而选择口味相同、但仅需1至2美元的其他咖啡。

那么,出了星巴克呢?连锁反应就会产生:如果人们无法在与能源有关的项目上削减掉足够的开支,他们就必须减少其他东西的购买。

假如天上掉下来5000美元,你会怎么花?

这是2010年圣诞节时的一项民意测验。结果,47%的受访者表示要用来还债,这一比率达到十年来的最高值。

你改,还是世界改?

面临着失业率高企、经济复苏乏力以及油价暴涨的压力,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选择了改变自己。

“家庭去库存化”现象就很能说明问题。

在人们的印象中,一般都是厂商在努力“去库存化”,而今,这种“经营方式”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在过去20年里,很多美国人都习惯了购物时大手大脚地买东西,现在,很多美国人则宁可麻烦自己多跑几趟超市,也不愿意再抱一大堆购物袋回家了。

时势造“英物”。为了帮助美国人控制自己的消费热情,有商家发明了几款新钱包,很是热销。其中的一种新钱包,如果里面空空如也了,就会自动报警;而另一种新钱包,只要你每花一笔钱,它都会自动发出警报声,提醒你不要寅吃卯粮。

信用卡也开始受到冷落。“2010年假日消费行动意向调查”报告称,为了让自己更好地量入为出,在2010年感恩节和圣诞节消费旺季,打算使用信用卡进行支付的美国消费者意愿降到了2002年以来的新低,更多的美国消费者倾向于使用借记卡和现金进行支付。

想想我们自己也是,除去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人,正经过日子的,如果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高,又面临物价和油价飞涨的压力,尽可能多地用现金和借记卡消费就是比较理性的选择了。与此同时,一些人的用车习惯也在进行着微变。

为了减少高油价时期的汽油消费,也为了减少美国的石油依赖程度,无论是布什政府,还是奥巴马政府,都在减少能耗的问题上出台了相应政策,希望能引导人们改变用车习惯。

有一部分是因为政府引导,更多的是因为油价压力,美国人正在减少开车出行。2007~2009年经济衰退期间,美国人大大减少了驾车出行的次数,开车出行的总里程数史无前例地降低了2.5%。即便到了2010年,美国人开车出行的总里程数仍不及2007年的峰值。

改变有太多的无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高失业率。因为没事可做,同时也为了控制家庭开支,很多人开始尽可能少用车,经济活动也相应减少,一些家庭还削减了私家车数量。

需要用车的人,也学得经济了,很多人都开始尝试拼车出行,以减少个人开车出行的次数。与此同时,公共交通工具也重新获得了一些人的青睐。

作为油价罕有的几个积极意义之一,大城市堵车较以前少了,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的用车习惯改变有关。

环保人士也笑了。2008年油价上涨前,美国人耗能可以说耗得很张扬。

由于油价相对便宜,驾车人的节油意识不强,大型轿车和越野车备受青睐。

并非玩笑的是:在美国的一些办公室里,夏天穿的衣服比冬天要多,因为夏天的空调太凉而冬天的暖气太足。

油价的上涨,加上金融危机的阴影不散,使得美国人开始趋于务实。截至2010年年底,美国大中型汽车的销量占比已由65%降至61%,而小型车销量比例则由35%升至39%。乍看起来并不明显,但事实上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购车习惯发生的重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