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环境科学知识
14499700000027

第27章 人类居住环境(3)

清洁工艺

在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最大,工业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占环境污染物量的最大头。我国也做过调查统计,仅主要的16万多家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量,就已是全国总量的80%以上。所以,把生产排污变成清洁生产是近年人们研究和探索的目标。

生产过程排放出来的各种污染物,其实都是原材料转化来的。衡量生产技术是否先进很重要的指标是原材料利用率。同样生产1吨纸,甲厂用的木材比乙厂少一倍,用的水少几倍到几十倍,当然这不但是经济上甲厂成本低、效益好,而且必然排放的废物少、环境效益也好。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环境问题大量是由于原材料利用率低、废弃物多造成的。我国原材料利用率一般仅70%左右,少的30%,很多乡镇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它们的经济效益往往是用污染环境作为代价取得的。从长远看,有的是微小的经济效益绝对补偿不了对环境破坏的损失。

国外推行一种清洁工艺(无废工艺)的生产方式,就是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把用的能量、原材料等再重复利用,或把第一种产品废弃的材料作为第二种产品的原料,使各种原料真正合理的物尽其用,也很少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取得经济、环境效益都好的结果。也是生态系统平衡思想在工业中的应用。具体对不同的生产部门,实现它还须要结合实际生产过程,造纸业就是提高木材利用率,蒸煮黑液、纸机白水如何利用等;而炼钢又有如何提高水重复利用率等一系列过程。

清洁工艺生产是工业生产的目标,它从综合利用这一根本上,把污染消灭或控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了,把本来要抛弃的废物都变成了宝。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生产工艺、过程有较深了解,需要一定的知识、技术和时间。我国目前的生产中,原料浪费大、污染重,如果能首先把原材料消耗降下来、污染物量减下来,就是向无废工艺迈出的重要一步。

多年来,我国在回收废水、废气中的原材料,变废为宝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例如,把无毒的矿渣作矿渣混凝土原料,把电厂的废热水作民用供暖,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一些化工原料的再利用等,生活中常见到的再生纸、再生橡胶、再生塑料制品等。另外,我国在提高水的复用率方面也潜力很大,每年泻入江河的几百亿吨废水中,绝大部分都是一次使用排出的,如果能把其中20%水重复利用,不仅可以每年少用百亿吨水,缓解淡水缺乏的矛盾;还减少了排污水量,对治理和江河的水生生态都有好处。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在生产中发展资源化技术、资源化产品;改造落后工艺和流程,逐步生产过程物料封闭循环,实现原料的充分利用的清洁无废或少废生产是可能的。发达国家工业技术先进,经济较雄厚,在这方面多作研究、示范、支援,也是责无旁贷。只有当把大自然赐予的原料都充分、综合地利用起来,或把对自然界循环没有害处的工业废弃物返回大自然,而这些废弃物能够正常地加入自然界各种生态系统的循环中去(如沼气的废渣可作肥料、饲料等),对环境不产生破坏,或产生的污染影响自然界能正常净化掉。那时,人类与自然才能算是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和地球环境永存。

地下建筑

城市建筑,寸土如金。世界上不少建筑专家和科技工作者,越来越注意地下和半地下建筑的营造。美国著名的地下大楼建筑设计家戴维·贝内特设计建造的地下摩天大楼“土木与矿山工程大厦”,露出地面仅高7米,里面是光热设备,而大厦钻入地下深40米,是实验室和办公室。有3层楼是从冰成岩里凿出来的,坐落在一块75厘米厚的石灰石岩层上。

这种房屋的屋顶上安装的一套反射透镜装置,可以将阳光投射到18米以下的地方。

更令人感兴趣的是楼顶上的“眺望窗”犹如地面上高层建筑的观光镜,通过一系列的透镜和平面镜,将街上景色投影到最低的一层。新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有可能在地下建筑舒适的工厂、办公室、商店、医院、学校和宿舍。

在未来的若干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到地下工作和生活。

建筑师们开始向地下发展他们的设想,有以下几条重要原因:

一是可以节省宝贵的土地。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土地普遍紧张,每个人占有的有效陆地面积正在逐步减少,地面上建筑物越来越稠密,结果造成了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建设地下城市,既可节省日益昂贵的土地,又可减少地面建筑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二是节约能源。因为地面提供了极好的绝热条件,所以地下空间,冬天温暖舒适,夏天则凉爽宜人。

三是静谧安全。地下没有令人讨厌的噪声,还可避免风雪、雷电的侵扰。在地下城市开设工厂,由于没有多少振动,有利于制造精密仪器和声学设备,其战时有利于安全防护,更引起了军事领导人们的注意。

未来的地下城市,可以建筑在现在地面城市的下面,和地上城市融为一体。地上和地下之间用电梯、地下火车、移动人行道及其他运输系统联系起来。地下城市也可建筑在山脚或旷野下,地上仅建造一些太阳能收集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建设地下城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高功效的挖坑道机和凿岩机等设备,能够挖掘到很深的地层,开凿岩石,把大量的土方运走,开出地下空间。新型建筑材料和新技术,能在地下建造紧固耐久的房屋和城市设施。

地下城市的上面可装设大量的透镜和反射镜,阳光通过反射镜的反射和折射,能照亮地下城市的街道和建筑物,大部分利用自然光解决地下的采光问题。完善的通风设施,使人用不着担心地下的空气沉闷污浊。

电脑能自动控制地下城市的温度,以适合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总之,地下城市将会令人耳目一新,感到无比惬意。

人类到地下开创繁荣兴旺的未来已经为期不远了。不久的将来,一座座规模庞大的现代化的地下城市会在世界各地出现。

喷洒农药的危害

一位《朝日新闻》高级记者描述他在南美厄瓜多尔瓜亚基尔市郊农村访问时,曾遇到令人扫兴的事情,“一直围在我周围亲切交谈的农民们,突然脸色一变四处散去,各自盖好水井、关好禽畜,抱起孩子跑回家中,然后紧紧关闭门窗。不一会,便看到单引擎飞机低低飞来,原来是在洒农药”。

给当地的玉米、棉花、芝麻等农田撒药本是好事,怎么会令农民像躲洪水似的一下逃开呢?原来,飞机不分场地,所过之处撒下一片油乎乎的农药,这种人为天降之灾使人、畜中毒不少。农民说,每当飞机过后,鸡鸭便就地打滚然后死去。

农药本是为防治农业的病、虫、草害研究出来的,它正确的使用可以挽回15%左右的产量损失。可是随着农药使用及种类的增加,也给人类和环境带来了新的问题。农药一般都是有毒的,它在毒死病虫害的同时,也往往杀死益虫益鸟,破坏了生物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并且重复使用农药,使害虫逐渐有了抗药性,成了“超级害虫”。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只有7种害虫有抗药性,60年代增加到228种,1988年已到了447种。另外,1970年时没发现一种杂草能抵抗除草剂,而到了1987年已至少有48种了。害虫、杂草的抗药性迫使人类使用农药次数更多、剂量更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使用DDT后,由于杀死了害虫的天敌,反而使原来为害不太严重的虫害变得突出起来。后来停止使用这种农药,天敌得以恢复,又使害虫得到有力控制,害虫与天敌之间重新实现了自然平衡。

使用的农药无论是空洒,还是地喷,都只有一小部分作用在农作物上,大部分或逸散到大气,或沉溶于土壤、水体,造成上下四面八方的立体污染。

农药对农作物的污染也很严重,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就可以被胡萝卜、土豆的块根吸收。美国审计院的报告说,发展中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咖啡、西红柿、白糖等农产品中,59%使用了美国国内禁用的农药,这是发达国家把农药污染转嫁到国外,可由于又要依赖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大量使用农药,使中毒事件不断发生,英国推测,世界上每年至少有75万人农药中毒。而1985年国际消费者组织发表的《关于农药中毒的报告》中推测,仅发展中国家每年就有40万~200万人中毒。人们还从防疫学角度调查证实,农药的施用量与畸形儿的发生大体成正比。至于对人体的慢性中毒作用就更难用简明的结果表示了。短期内大量农药进入人体的急性中毒会使人神经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以至神智丧失;慢性中毒会使人头晕、乏力、肝脾肿大等;还有干扰内分泌功能、降低免疫力、影响生育力、致畸、致癌等等。农药的大量使用、或使用方法不当等;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环境生态,对虫鸟、水生生物,对人畜的危害,我国都无一例外的发生过。

只是,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待大力开展,还待大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