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环境科学知识
14499700000028

第28章 人类居住环境(4)

健康发展农业

农药及杀虫剂的发明曾是人类的骄傲,短时间里它们有效地杀灭了农田、果树中的害虫,使粮食、菜蔬增产不少。但好景不长,像生态学的普遍规律一样,它的利与弊也是结伴而来的。20世纪50年代前后,美国加州在为杀灭湖中蠓蚊,曾先后两次喷洒DDT,都使99%蟓蚊死亡了,但第二次不久也发现了水鸟死亡,第三次再用,蠓蚊死的不多,而水鸟死的不少,解剖水鸟脂肪组织却惊人地发现,其DDT的浓度竟是水中农药浓度的8万倍,足以致鸟于死地,这显然是生物富集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农药使用不仅杀死其他不该杀死的生物,还使害虫产生抗药性,这也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验证,因为农药作用于害虫使其大部分死亡后,能幸存下来的遗传因子中就有抗药性,这种变异代代加强,实际上是选择培育了害虫的优良品种。而且农药施洒又迫使没抗药性的生物物种不能进入这一生态系统中,反而使用害虫的优种肆虐起来,这也是自然规律对人类的报复。

在辽阔的绿色海洋中,可以画出个最简单的食物链,如:庄稼(果、菜、树木等)←害虫←天敌。即害虫吃庄稼,天敌吃害虫。使用农药的综合效果是破坏了害虫与天敌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这种不平衡有时会因天敌的大量死亡,使害虫比用农药以前更厉害。人类在总结教训的同时,也逐步学会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现象和一些生物的特性,用生物来防治危害农、林业害虫等的综合措施。

我国用生物防治害虫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晋、唐时期,那时已有用一种蚊防治柑橘害虫的记载。到了20世纪,世界各国都广泛采用合乎自然规律的用生物防治害虫的办法,有的根据食物链原理,针对某种害虫引进专吃它们的天敌。如用七星瓢虫吃蚜虫,一只成虫一天可吃掉100多只,用大草蛉虫每只每天可吃800只棉蚜虫。一只青蛙每天能吃掉近百只害虫。

我国捕食性生物很多,利用它们去吃掉农作物害虫很有效,螳螂很能吃棉田害虫,黄鼠狼、猫头鹰虽然形象与声音令人讨厌,可它们都是捕鼠能手,每一只每年都可以吃掉一千多只老鼠,为人类保下1吨多粮食呢,而滑稽可爱的小刺猬不仅能吃鼠,还是吃甲壳、软体害虫的快嘴,所以人们说,“一窝刺猬保七亩半田”。人类还巧妙地利用一些寄生性生物或病原虫微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像我国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和玉米螟,利用赤小峰防治蔗螟等;在前苏联也曾用核形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防治美国白蛾等。

人们为了减少农药施洒造成的各种后遗症(二次污染等),还研究了利用农林作物本身对病虫害的抵抗性防治病虫害。如培养植物虫害的忍耐性,即使受害也不减产;对病虫害的抗生性,就是农林作物本身能对有害生物的发育生长产生影响,使它们发育、生殖力受损;还有使农林作物让害虫避之,等等。人类还用改变农业环境和作物品种的方法实行耕作防治病虫害,使原来专门危害某种作物的害虫由于环境改变而丧生。近年也有用射线方法对害虫照射,使它们失去繁殖力,美国就用这种方法在佛罗里达州消灭了羊旋皮蝇。

生物防治病虫害自古就有,近年随着化学农药大量使用的副作用日益明显,人们又转而重视自然界中生物防治作用,它依据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依存、制约、竞争等规律,以虫治虫,既没有对空气、水、土壤的污染,也不会因害虫抗药越治越多。当然,如何有效、恰当地利用自然界的生物资源,使防治病虫害与大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发展,是一门需要人类永远研究的课题。人类应该有能力让农业在自然规律的协调下健康发展,永为人类的衣食之源。

建立生态农业

圣经中把人类祖先居住的地方叫伊甸园,那里有树悦人眼目,有果供人吃,有河滋润田园,有走兽飞禽与人为伴,就像一首安居乐业的诗篇。

而今,污染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不仅城市、发达的国家深受其害,就连人口相对分散、工业不大集中的乡村也难于幸免。这除了人类排放到大自然的污染物会随着自然界的水、气循环迁移到各地之外,也还因为化学农药、杀虫剂的使用,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灌入农田,使得较为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也失去了平衡,或土壤中毒板结、或农业害虫的天敌被杀死、或农作物减产或粮食含有有害的成分失去食用价值、或白色污染成了喜之不久的大忧……惨痛的教训使人们重新思考,单纯用某种办法来获取农业的丰收,常不能持久,因为农业本身看起来仅是种植农作物,而实际上它是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忽略系统只抓一环,必然会出现抓一牵万,整体失去平衡,最后事与愿违。

多年来人们经过探索,认为需要从宏观上考虑,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才是根本出路。于是营造防护林,调节区域小气候;用综合的方法,包括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改变施肥方法,防止化肥污染土地和化肥流失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力求科学种田,合理地套种间作或轮流耕作不同品种农作物,使农田得以养息和土肥充分发挥效益等。与此同时,也开始从局部着手,按照实现良性循环的思想从小到大,试验着搞生态农业。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创办的生态农场也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生态农业简单地理解,就是设法充分地利用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转换和控制物质循环过程,来保持生态环境良好。在农村就是设法把人、家畜的粪便,以及动物、植物的废料充分利用,取之于田、还之于田、造福于人。

留民营村就是很有机的组织了农、林、牧、副、渔业,取得了废物就地消化变宝,不污染环境还少投资多获益。

他们把农作物的稻秆、秸秆用做饲料养牛,出奶、卖牛肉,把牛粪发酵制沼气解决农村能源不足,沼气渣又作为鱼的饲料,鱼池的塘泥又返回大田做肥料,整个过程是废物不废、互相利用,相当协调,一切都顺乎自然,没有污染。而且很多废物他们还派多种用途,比如秸秆、稻麦壳还可以用作蘑菇养殖的培养料,用完后仍可做沼气原料或饲料。他们用沼气做加工豆制品的燃料,豆渣又是各种家畜的饲料,畜粪又制沼气、沼气渣再做肥料或鱼饲料。

他们还用杨、槐树叶做牧畜业饲料,畜肥再做沼气原料或肥田。各个环节有机协调又顺其自然,使物质回归本性——天生我材必有用。颇似传说中人类祖先居住的伊甸园,各种物质是因“上帝”叫它完成一定的功能,才把它降临人间的。

我国在试验生态农业方面受到世界的关注,广东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就曾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肯定和推广的样板。还有天津蓟县也搞了用养猪的猪粪养蛆(高蛋白生物),用蛆喂鸡营养价值高、长得快,再用鸡粪作猪的部分饲料的较简单的农业生态系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郊区,还根据水生植物水葫芦能分解水中一些有害污染物质的特性,在污水中养殖水葫芦来净化污水,水葫芦又可作蚯蚓的食料,繁殖的蚯蚓又是貂的好饵料。

用“污水—水葫芦—蚯蚓—貂”生态系统,既简便地处理了污水,又实现了生物间的互相利用,整体良性循环。随着农村科学技术的普及,人们自觉地按照生态学原理指导工农业生产的事例将会更多。人类的生产、生活在高水平、科学意义上的重返“伊甸园”将不会是“永恒的神话”。

保护农业生态平衡

生物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农田防护林:这是目前农田保护中最普遍应用的措施。农田防护林在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农田小气候方面的作用已经是公认的,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生物病虫害防治: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体现。生物防治技术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保护害虫的天敌、开发生物农药等。

利用害虫的天敌防治害虫,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实行起来却仍然有问题。最为严重的是在使用剧毒农药时,把害虫的一些天敌也杀死了。

其二是有少数人,公然为了私利捕杀天敌,最典型的是捕杀青蛙。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近年,生物农药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国际上愈来愈受到重视。目前世界上已商品化的生物农药约有30种,年销售额达7亿多美元。2000年生物农药占农药市场的20%。我国已将细菌杀虫剂、病毒杀虫剂、真菌杀虫剂列为中近期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并已先后建立了一些试验性生产工厂。

由于病虫害和草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可达总产量的50%(尽管这种估计可能过高),通过施用农药可挽回损失占总产量的15%。长期以来,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使用的是有机磷为主的化学农药,造成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使生态环境恶化。同时,长期使用化学农药,虫子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治虫效果愈来愈差。而生物农药恰恰可以克服化学农药的这种弊端。因此,大力发展生物农药,逐渐取代化学农药,是发展无公害农业、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不受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生物农药也有生物农药的短处。这就是大多数生物农药具有缓效性特点,必须作好虫情预报,抓准施药时间,方能起到良好效果。

开发生物肥料:生物肥料并不是什么新名词。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就可归纳为生物肥料的范畴。然而,它又是个新领域,扩大了新的肥源。

我国研究成功用固氮蓝藻作为晚稻的肥料,就是很好的例子。固氮蓝藻能够把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变成农作物可吸收的氮肥。据测定,1000千克的固氮蓝藻固定的氮相当于10~15千克硫酸铵的含氮量和2.6千克过磷酸钙所含的磷,以及18.9千克的活性物质。所以在稻田放养固氮菌以后,可以少施或不施化肥,不仅节省了开支,也可防止大量施用化肥带来的土壤、水体的污染。据科学测算,地球上的固氮菌每年可以从空气中固定纯氮1000万吨左右,相当于5000万吨硫酸铵所含的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