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环境科学知识
14499700000025

第25章 人类居住环境(1)

1980年,世界银行发表的《贫困与饥饿》报告中推算,危害人身健康和妨碍儿童正常发育的营养不良人口为3.4亿人,从事体力劳动却得不到足够营养的人为7.3亿人,两者共11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4。

爆炸的人口是人类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人类为了多一块土地,就更多地砍森林、垦草原、填湖海,甚至掠夺式地开采地上、地下各种资源,这种为生存进行的搏斗,能给予人类的只是暂缓的贫困和饥饿,带来的是环境的破坏,生态系统失衡,人类生存环境和物质条件更为恶劣。目前在人口密集的亚洲、经济较发达的欧洲,没有被开发但有开发价值的可耕种土地已经不多了。因为地球1/4是陆地,但其中的高山峡谷、沙漠、沼泽等地是没办法种粮食的。为了生存,人类不顾一切地向自然界索取,掠夺式“开发”比比皆是。

有位记者根据实际所见,讲述了这样的事实,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海在海地登陆时,曾在他的航海日记中这样描述它:“在这个岛上,险峻的山峰连成一片,每一座山看上去都很美,数千种树木覆盖着群山,葱茏挺拔,就像5月的西班牙,有的树上开着花,有的树上结满了果实……”完全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海地的国名就是以当地的民族语言“绿色群山”的意思命名的。而今,昔日哥伦布所称颂的情景已荡然无存,映入眼界的是人口拥挤的城镇,看不到树木的光秃秃荒野。1923年调查时,森林面积还占国土的60%,1980年的调查显示,森林面积只剩下了1.7%。由于森林丧失,土水无法保持,土壤贫瘠化,扩大的土地面积反而65%减产。而且雨季山洪直下,道路农田被淹;旱季则全岛一片干旱。

人类不适当的开发生产,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森林减少等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洪水与干旱等灾害增多,根据美国海外救灾局统计,全世界20世纪70年代比60年代的各种灾害发生次数就增加了1/3,受灾人数和死亡人数更是成倍增长,尤其干旱的死亡人数,70年代比60年代增长了20多倍,受洪水之灾的人数也增长了3倍,达到近2千万人。而1982—1985年非洲大干旱,一次受灾人数就达3500万,1987年印度干旱、孟加拉洪水之灾受害人数又都远超过70年代的灾害。从受灾人数和死亡人数看,欧美如果是1,则人口众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亚洲则是15。如从受灾死亡人数排,几乎全是发展中国家在前面。

沉重的人口,降低了人类的抗灾力,过度垦殖,使土地退化,一些国家粮食产量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平均亩产也在增加,但是它还是落后于人口的增长。我国国土面积、粮食总产量都与美国相近,但美国是2亿人,我国12亿是它的6倍,人均粮食仅是美国的1/6。人均耕地也从1950年的018公顷到今天的不足0.1公顷。

人口的过度拥挤使城市绿地减少,生活垃圾堆成小山,空气污浊,流行病肆虐,城市缺少基础建设设施、交通阻塞、噪声扰人,人类健康受到威胁。

人们为了在城市争得一席住地,不惜把自己装进层层叠起的钢筋混凝土的笼子里,城市中越来越拥挤的建筑把土地变成了水泥,城市成了“混凝土的森林”,城里人由于生活条件太“文明”,除癌症等发病率远高于农村外,还有“空调病”“微波辐射病”等怪疾病。

地球人口的迅猛增长,加之经济发展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使得每人稍增加一点点消耗,数十亿人就是可观数字。近年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对能源、燃料消耗速度更快了,使矿产面临着枯竭的危险。据统计,按美国目前消耗的速度计算,世界上很多矿产将要耗尽。如锌只能用半年、铅用4年、石油7年。为了寻找新能源、新技术,又使得原有燃烧产生的废气还没控制,新的电磁辐射、放射污染等又相继出现。过多的人口、迅速扩展的人类活动范围,使得不仅地上地下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水体也难逃大劫,世界上1/3的淡水被污染。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品种也在惊人的灭绝着,20世纪70年代动物消亡的速度是每天1种,而今已是每小时1种,一天24种了。

“民以食为天”,僧多粥少迫使人们加快向自然界掠夺,甚至“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其结果事与愿违,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恶性循环。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告诫过,“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统治者征服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噪声对于人体的危害

二次大战后,当人们饱受战争创伤、百废待兴的时候,工厂中隆隆的机器声、公路上汽车的鸣叫声、火车汽笛声、人群的喧嚣声……都曾是人们赞颂生产复苏、大地恢复生机的代名词;是人类春天来临的脚步声。

曾几何时,人们的颂扬调子减弱,渐渐被怨气所代替,继而成了人们对环境状况不好,反应最普遍、最激烈的内容之一。这是因为,人类劳动或兴奋之后需要休息,睡眠是消除疲劳、休息大脑的重要因素,而各种过大的声音都使人难以入睡,体弱多病者及老人对噪声更为敏感。当人睡眠不好时,精神难以恢复、工作效率低,长时间这样会出现多梦、失眠、头晕,以致神经衰弱。在高噪声环境工作和生活的人,有一半以上会不同程度地得这种病。诚然,人类离不开声音,但是过大的声音会使人厌烦,妨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产的声音、各种突然的令人不愉快的声音,都是有害的,我们把这类声音统称为噪声。

噪声虽然没有污染物质,它的传播对环境来说也不积累,声停即止,但它对生物的感觉器官有害。当噪声超过85分贝时,人们长期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人产生噪声性耳聋,在超过90分贝的环境中长期工作有20%以上会耳聋,95分贝以上近30%得噪声性耳聋。但如果噪声只是瞬间的,危害作用常可恢复。很多实验还表明,现今人类心脏病增多、高血压常见与噪声导致人们精神紧张、心率改变、血压升高有直接关系。噪声还使人的唾液、胃液减少,胃酸降低,一些研究说,吵嚷的工作环境里肠胃溃疡病患者比安静环境工作的人多5倍。喧闹环境会使女性性机能紊乱、内分泌失调、使胎儿致畸、流产率增加。肿瘤专家认为噪声也是使人类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元凶之一。

噪声对动植物也有明显的影响。有人用小白鼠做试验,当噪声达到110分贝时,小白鼠像疯了似的乱撞,噪声再升高小白鼠即死亡。20世纪60年代时,美国F104喷气机作超音速飞行试验,每天飞8次,高度为一万米,6个月后当地农场的1万只鸡被轰轰隆隆声“杀”死了六千只。我国也发生过飞机场相邻农村鸡不下蛋或蛋产很少的情况。高噪声也使牛羊烦躁不安、奶产量减少。

有人还观察植物在高噪声环境下生长缓慢或枯黄。

一般噪声对建筑物没有明显影响,但随着火箭、飞船、超音速飞机发展,噪声对建筑物的影响日渐被人们注意。研究表明强噪声在低频范围内对建筑物有严重影响。超音速飞机在飞行时由于后时刻发出的声音叠加到前时间的声音上,发出的轰轰声就破坏力强。比如1970年德国韦斯特城堡及其附近曾因轰轰声发生过387起建筑物受损事件。美国也对噪声损害建筑物作过统计:在3000起事件中,抹灰开裂占43%,窗损坏占32%,墙开裂占15%。英、法合制的协和号超音速运输机试飞时,航线下的古建筑物发现有震裂受损的情况。噪声还依据其声级大小、频率不同,对仪器设备产生干扰、失效乃至破坏作用。

当今,噪声控制已是世界上各国都很重视的问题了。由于噪声在不同地点、时间里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不同。比如,同一噪声在无人的沙漠就无关系,而在人群则不行;在白天闹市大声说话不突出,而夜间就要受到谴责。所以,人类研究控制噪声以及制定相应的法律,都是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控制标准不同。目前,控制噪声标准一般分为听力保护标准、机动车辆噪声标准、环境噪声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又因各国的发展水平、科技支持状况、时间地点的不同而不同。因为标准定得太高,没有相应的物质条件支持等于虚设。一般说,发达国家噪声控制标准更为严格。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及科技的发展,噪声终会得到有效控制,使之对人及环境少造成或不构成危害。

废气污染

20世纪以来,各种机动车的品种、数量急剧增加,尤其20年代出现汽车以后,它们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夹带了忧患。

机动车的动力来自各种固体或液体燃料,这些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废气,不断随着“车”洒向大气,这种污染已成为一大公害。1970年美国对空气污染物的排出量作了一个估算,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吨数几乎占了一半。

我国也曾对汽车尾气作过测定分析,表明其中CO超标明显,铅和飘尘和致癌物苯并芘类都十分值得注意。据对1978—1980年我国大气污染构成研究,可以看出,在氮氧化物中机动车辆污染占了15%~20%;而美国1970年仅汽车排出的氮氧化物就占总排放量的40%。这种氮氧化物正是导致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气体。

机动车对大气的污染与人的关系最为紧密,因为它们排出的废气最接近地面,很容易直接被人吸入体内,这种污染游击队最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交通警察,汽车在交通路口受红绿灯的指挥停车怠速时,此时排出的尾气污染最厉害,因此在交通要口污染物浓度高,对交通警察的健康危害最明显。

其次,儿童更易受伤害。机动车废气中的污染物很多,如飘尘、碳氢化物、氮氧化物、铅化物、硫化物等,它们或引起呼吸系统病变、或是致癌病因,特别是铅进入血液导致人机体代谢障碍,损害细胞组织、器官与神经系统。

婴幼儿吸收铅的速度比成年人快10倍,儿童消化道对铅吸收量比成年人高5倍;我国一项调查也表明,同样环境下12岁女学生的血铅水平比女教师高40%~50%。据美国调查,全美目前约有三四百万儿童受到铅污染影响;国外还报道,80%的城市儿童眼病与汽车铅毒废气有关;儿童血铅水平高的智力比血铅水平低的孩子低得多。有的学者发现,当儿童血铅浓度超过36微克时,近一半孩子智力发育迟缓;大气中的铅还直接影响树、草生长,这也会通过食物链等间接危害人类。

机动车行驶的噪声是当代又一大公害。城市中70%的环境噪声来自交通噪声,它作为随时随地变换大小、种类的游击污染,日益使居住、工作在城乡交通干线邻近的人和牲畜日夜不宁。20世纪70年代北京当时的机动车噪声为全国最高,虽然机动车总数只有日本东京的1/33,可平均噪声级却比东京高10分贝,被称为“噪声城”。近年汽车及各种机动车数倍、数十倍增长,虽然对控制噪声采取了很多措施,交通噪声仍是困扰城市的环境问题之一。

城市热岛现象

地球气候变暖使得夏季更为酷热,而城市最为突出。美国洛杉矶市区年平均温度比周围农村高0.5~1.5℃、纽约市比郊区高1.1℃,德国柏林高1℃,我国济南市夏季气温平均比郊区高3℃,这就使得本来就建筑林立、声音嘈杂、人口拥挤的城市像一个个大蒸笼,让人倍感难受。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的温度由高逐渐降低,以城中人口聚集、工商业的交织地区温度最高的现象,叫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现象的原因最直观的是城市工业、人口集中,生产和生活的热源多;由于建筑物稠密,不利热气流动,会较长时间滞留在一个地区;城市里大量的建筑、道路把大自然的土地、绿草都盖住了,甚至一些小溪、湖池也被挤掉了不少,而土地、绿林及水体都远比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更能吸收、储放热量,这样一方面城市中放热多,而人工造成的环境条件又吸热少、还不易流动出去,当然城市的温度就像火上浇油更热火了。

城市热岛现象可以造成局部地区气候异常。过高的气温会使城市上空多云,使人闷热难耐,我国南京、南昌等城市都发生过几十人或几百人死于高温天气的情况,高温还使得一些高温作业工人更为艰苦,甚至难于上岗,不得不停产或减少工时。城市高温多云使雨量较郊区多,而雨水落到水泥建筑或道路上,并起不到滋润大地的作用,而急需降雨的农村却相对减少了水量,对农作物不利。

要解决城市热岛问题,必须从城市的合理规划和合理建设做起。城市不宜过大;人口不宜过于集中;建筑物之间应留有足够多的空地,植树绿化,也便于空气流动;适当增加一些娱乐、观赏和给人以宁静的水面积,以调节地区小气候。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城市绿地建设,城市中人均绿地面积超过30平方米的已不少见,美国华盛顿市人均绿地为45.7平方米,瑞典首都为80.3平方米。北京虽然近些年大力抓了城市绿化,但还只能是良好的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新的城市、乡镇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城市建设也得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城市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眼前和未来都要利于人民的生活、健康,以及生产能持续发展。如果过去由于我们对环境问题缺少认识,在城市建设上已做了些傻事,留给了当代和后代很多遗憾;那么,21世纪的主人们,可绝不能把城市建成“水泥森林”了。

放射性污染

自从1945年两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以后,当地居民中肿瘤、血癌发病率明显增多,世人也知道了放射性物质这个新名词,开始重视放射性的危害。放射性污染,通常指人类活动排放到环境的放射性污染物,使环境的放射性水平高于了天然本底或超过国家标准,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态环境产生污染和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