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环境科学知识
14499700000024

第24章 物种繁衍生息(5)

首先,应积极开展关于野生动物的宣传工作。保护野生动物不能仅靠政府主管部门,而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家都来关心这项事业才能做好。这需要我们广泛开展野生动物的宣传,普及野生动物的生物学知识,使大家了解野生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只有大家都认识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去保护野生动物。

另外,还要使全社会的公民了解保护野生动物的方针政策和一些法律法规。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方针是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鼓励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工作。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两级。Ⅰ级保护动物是指我国特产的、稀有的或者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天鹅、扬子鳄、白鳍豚、中华鲟等。Ⅱ级保护动物是指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如猕猴、麝等。

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禁猎区,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虽然,促使物种灭绝的原因尚未十分清楚,但这一点,我们已形成共识:人类毫无顾忌、无视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必将加速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消失。这样的教训,我们已经有太多了。由于我国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建造大坝,排放污染物,使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白鳍豚、中华鲟几乎到了灭绝的危险境地,所以《野生动物保护法》第8、11、12条对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作了明确规定。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破坏。各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监视、监测环境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严格控制建设单位在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进行工程建设。为了避免人类对野生动物干扰,保护野生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禁猎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基地;禁猎区严禁狩猎,是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繁衍地的重要措施。截止1991年底,我国又建立各类保护区638处,总面积550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5.73%。但这一指标与一些自然保护区建设比较好的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今后还应继续加强这方面工作,力争使保护区面积的比例达到10%左右。

以法保护野生动物,使野生动物保护事业逐步走上法制轨道。1988年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使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走上了法制轨道。《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并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禁猎期内禁止猎捕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但是相当一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认为野生动物谁猎归谁所有,再加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额经济利益诱惑,滥捕乱猎野生动物的案件时有发生。如,海南坡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尽管如此,偷猎案件仍时有发生,1985—1987年在保护区内共发现20只死鹿,其中6只死于枪弹,1只死于套子。1989年又有2只坡鹿被杀,至于那些偷猎后运走的坡鹿,根本无法查清。因此,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偷猎野生动物的行为,并毫不留情地将不法偷猎分子绳之以法。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调查野生动物资源,建立资源档案。积极探索野生动物的致危因素,并对种群结构、寄生虫及疾病防治、生理、生化、遗传、代谢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摸清野生动物的生物学规律,达到科学保护、管理野生动物的目的。同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对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建立野生动物资源档案。我们只有掌握了野生动物的资源状况,才能够确定哪些是急需保护的,哪些是可以猎取的。同时也为制定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规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林业部门应按照这一条规定,定期组织进行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档案。

保护地球物种

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生物群,构成了绮丽多彩的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不仅是人类维持生命的衣、食、住、行之源,也是进行生产活动、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获得美感的源泉,生物的多种多样性也极大丰富了人类的语言,像龙腾虎跃、莺歌燕舞、百花争艳、林木葱葱、鱼蚌相争、守株待兔、鸡犬相闻等等。由于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才构成了地球是“活的星球”。很难想象,没有动植物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生物多样性对生物界的进化发展至关重要,对保持生物圈内的生命系统至关重要。动植物和人类同是地球上的居民,本来都是朋友。可是,近一百多年来,人类数量猛增,科学技术的进步,又给人类插上了翅膀,上天、入地、遨游海洋,这种人类空前大范围、大规模的活动,给很多动植物带来了灾难,一些动植物种类严重减少,一些几乎临近或已经灭绝。

据统计,目前地球上灭绝的鸟、兽类,1/3是19世纪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消失的,1/3是19世纪内消失的,而1/3是在最近的半个世纪灭绝的,而且还有很多种鸟兽正面临绝境。在绿色世界大约2万~2.5万种高等植物已濒临灭绝,几乎占了高等植物种类总数的10%。在美国的旅游胜地夏威夷群岛的植物中,受威胁、濒危的和已经灭绝的种类,合计已占全岛植物种类的一半。在南美厄瓜多尔的海岸地带,过去曾有一万多种植物,森林中有20多万种动物。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城市扩大、大力垦殖香蕉园等,原有的热带雨林几乎全被砍光,致使约5万种以上生物灭绝了。

森林的破坏不仅使人类少了木材源地,更由于森林的消失,使自然界众多的生物食物链中断,失去了生存条件。如森林中树叶、野草是牲畜的天然饲料,牲畜不仅可为人役使当劳动工具,还给人类提供奶、肉、油、皮等生活、生产原料。森林消失使得其中丰富多样动、植物无法再为人类生活、生产、科研、旅游观光服务了。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又独具特色,其生物多样性在全球居第8位,北半球居第1位。我国的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兼有,陆地生态系统中有森林、草地、荒漠;湿地和淡水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每种生态系统中又有多种类型。我国不仅物种类型多样,而且特有种类、经济种类多。高等植物有近33万种,占世界高等植物的10%,尤其是裸子植物,全世界有800多种,我国就有236种,约占30%;世界有被子植物20万种,中国有25万种,占1/8,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保存有许多由地质年代残存下来,被誉为“活化石”的古老树种,如银杏、银杉、水杉、珙桐等。我国野生动物也很多,仅脊椎动物就有4000多种,占世界的10%,其中鸟类1186种,兽类450多种,爬行类320种,两栖类210种,鱼类2200多种。总动物种类约105万种。我国还是驯化物种和野生亲缘物种较多的国家。如,中国是世界八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世界上有237种栽培植物起源于我国,我国常见的栽培作物有600多种,果树万余种,家禽牲畜400多种。我国还拥有大量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是人类研究遗传基因,改良或驯育新品种的资源库。

由于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对于维持地球上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由于它蕴藏着巨大的经济、科学价值,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宣告“决心为今世后代的利益,保护和持久使用生物多样性。”我国也参加了这一公约。我国现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并先后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354种、动物257种,又建成了400多个迁地保存基地;颁布了一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法律;各地还开展“爱鸟周”“物种保护宣传月”等活动,广大的青少年是这些宣传活动中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可以预见,“保护物种”在我国、在世界将成为一种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