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环境科学知识
14499700000015

第15章 水资源的介绍(1)

地球上如此多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人看到天上下雨下雪,就认为地球上的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其实,雨雪都是地面上的水汽蒸发到空中形成的。如果地球上没有水,也就不可能下雨下雪了。

地球上的水是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出来的。

起初由于宇宙尘组成的星云收缩形成太阳系,地球作为太阳系的成员而产生。星云由土物质、冰物质和气物质组成。土物质主要是铁、硅、镁和它们的氧化物;冰物质由碳、氮、氧和它们的氢化物组成;气物质主要是氢、氦和氨等。土物质和一部分冰物质处于凝聚状态或固态,是形成地球的主要原料。

具有46亿年历史的地球在它的起始阶段,作为宇宙物质之一的水,同时被封存在地球的原始物质——球粒陨石中。

由于当时雏形地球温度很高,原始物质皆处于熔融状态,而且地球自转速度很快(35亿年以前,地球自转的速度为现在速度的6倍,即每天只有4小时),因此,便产生重力离心分异;较重的物质逐渐向地球核部集中;较轻的物质则逐渐向外迁移。这样,就慢慢形成了地球的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构造。在地球圈层分异过程中,水是最轻的物质之一,并且活动性也最强,自然首先移向地球外层。

后来,当外层富含水的熔融岩浆凝固成坚硬地壳时,含在岩浆中的水,大部分就被挤压出来,并向地球表面逸出,从而形成今天的江河湖海。

不过,由于30亿年前地球表面的温度极高,因而被挤压出来的水几乎都呈水汽状态存在,又因地心引力的作用,使它不能逸散,只有升腾为云雾漂浮在地球上空。

随着水汽的增加,云层愈积愈厚,阻碍了太阳对地表的直接照射,使地表温度逐渐降低,于是岩浆冷却,固化为地壳。直到地表温度下降到100℃以下时,浓厚的水汽才逐渐冷凝成水滴并开始大量地向地面降落。

大约到6亿年前,地表温度降到30℃左右(与现在地表温度相当)时,岩浆中挤出来的水大约有99%都呈水滴落到地表,这就是造成如今地球上部存在这么多水的原因所在。

循环的水资源

对于自然界的水,人们往往提出这样的疑问:

天上的雨,为什么下不尽?

河里的水,为什么流不完?

井和泉,为什么不会干涸?

河水不断地流入海洋,海洋的水为什么不会溢出来?

自然界的水,是个高明的“魔术师”,又是个勤快的“旅行家”。对于不作深入细致观察的人,就不可避免地要在这些问题面前发懵,搞不清是怎么一回事。

为什么我们说自然界的水是个高明的“魔术师”呢?

取一杯液态水,放在阳光下,杯里的水本来是满满的,一两天后,它就浅下去一点儿;十天半月以后,就浅下去一大截;若干天后,杯子里空空的,滴水不见了。水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它耍了一套“隐身术”,变成了水蒸气,不知不觉地腾云驾雾跑掉了。

在地面挖个坑,在坑底铺一层沙子,沙子上面注进一些水。过一会儿,水少了;又过一会儿,水更少了;最后只剩下一些浸湿的沙子,看不到沙面上的水了。水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它耍了一套“钻地术”,通过沙子颗粒间的空隙,钻到地底下去了。

水,能耍“隐身术”,又能耍“钻地术”,这个“魔术师”难道还不够高明吗?

为什么我们说自然界的水是个勤快的“旅行家”呢?

河里的水在流动,这是我们大家都看得到的。陆地上的水,海洋中的水,受太阳照射以后变成水汽跑到天空中去,这就不容易看清楚了。天空中的水汽集结成云,云变成雨点降落到地面,这些水一部分顺着地面流走,汇入江河;一部分渗透到地底下去,成为地下水;一部分重新蒸发回到空中去,成为水汽。这样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很可能,它昨天还在海洋里,今天就上了天,明天又回到地上,后天便钻入地下……天上人间,到处游呀逛呀,从来也不知疲倦,从来也想不到休息,这个“旅行家”,难道还不够勤快吗?

自然界的水,它旅行的路线不一,有时长,有时短:

天上—地面—地下—河流—海洋—天上……

天上—地面—河流—海洋—天上……

这种从海洋到大陆的长距离旅行,叫做水的“大循环”。

天上—海洋—天上……

天上—地面—天上……

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不发生关系的短距离旅行,叫做水的“小循环”。

水的旅程虽然如此复杂,但脉络还是清楚的;不管它怎样变化,水的总量却始终保持不变。

在海洋上,海洋表面每年平均蒸发掉厚度为1160~1220毫米的水,约合4.48×1014立方米。海洋上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070~1140毫米,约合4.12×1014立方米。两相比较,降水量比蒸发量少了3.6×1013立方米。

在大陆上,蒸发量随纬度增高而降低,这是由于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辐射总量减少,气温下降所致。在赤道地区,年平均蒸发量可达2400毫米;35°N的北卡罗来纳州,年平均蒸发量是800~1200毫米;50°N的英国,年平均蒸发量约500毫米;65°N的芬兰,年平均蒸发量则为200毫米。还有约占陆地一半面积的地方,被冰盖、沙漠、秃山和苔原所占,这些地区几乎没有什么蒸发,所以陆地上年平均蒸发量不过470毫米左右,约合6.3×1013立方米。而陆地上年平均降水量却接近710毫米,约合9.9×1013立方米。年降水量比年蒸发量又多了3.6×1013立方米。

海洋上不知去向的水量,恰恰是等于陆地上来路不明的水量。究其原因,乃是由于通过水的大循环。海洋每年通过空中向陆地赠送了3.6×1013立方米的水;而陆地又通过江河等渠道,如数地回赠给了海洋。

明白了这些关系以后,再回头看一看前面提出的一些疑问,就不难作出回答了。

天上的雨为什么下不尽?因为海洋、地面上的水分不断地蒸发,变成水汽,跑到天上去。

河里的水为什么流不完?因为从河道里流入海洋的水,一部分又变成了水汽,经过高空回到陆地上空,在河流上源地区以降水的形式回到地面,汇入河流。

井和泉为什么不会干涸?井水和泉水都是地下水,我们抽取井水,汲取泉水,与从水缸里舀水,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地球上的水是一个整体,地下水和地下水、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都存在补给关系。我们抽汲井水、泉水的时候,井和泉四面的地下水将源源流入井眼和泉眼,地表水也将通过地层空隙,不断地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

河水不断地流入海洋,海洋的水为什么不会溢出来?因为海洋接纳河水的同时,有一部分水变成水汽,跑到天空中去了,所以它才不会溢出来。河流入海,这是眼睛看得见的,而海水蒸发,则是眼睛看不见的。人们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就毫不足怪了。

位于大气层中的大气水,位于地面上的地表水和位于地面下的地下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变幻万千。水的世界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学者和青年孜孜不倦地探求它的奥秘,这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潮汐

潮汐,是海边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到过海边的人,都可以看到海水时涨时落:几小时之前,还是一片辽阔的海滩,或是起伏不平的岩礁;几小时之后,海滩和岩礁都被海水淹没,成为一片汪洋。再过几小时,海水又退下去,海滩、岩礁依然裸露出来。这样,退了又涨,涨了又退,反复无穷。在一般情况下,海水每天是涨退两次,而且涨和退的时间,都有一定的规律。

人们把早潮称为“潮”,把晚潮称为“汐”。海水的这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总起来就称为“潮汐”。

关于潮汐形成的原因,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时候,有许多神奇古怪的说法。如在《山海经》中,认为潮汐的发生是由于“海鳅出入”造成的,认为海鳅是海底的一种身长几千千米的大鱼,当海鳅进入海底大洞里的时候,海水就从洞里溢出来,造成涨潮;当海鳅从大洞里出来的时候,海水就进入洞里,造成退潮。由于海鳅的出入有一定的时间,所以潮水的涨落也就有一定的规律。在《浮屠书》一书中,又有“神龙之变化”的记述。另外,在中国杭州一带,则流传着钱塘江涌潮是由于战国时代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并且将他的尸体投入钱塘江,伍子胥驱水为涛所致。

直到1800多年前,我国东汉的王充,在用了毕生精力完成的《论衡》一书中,明确提出“涛之所起,随月盛衰”的科学论断,肯定了潮汐产生与月亮的关系。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对潮汐来说,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是主要的。

地球和月球共同组成地月天体系统。地球质量比月球大,月球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81。这两个天体有一个共同的质量中心,称地月质心,大致位于离地心约0.73个地球半径处。地球和月球都是围绕这个共同的地月质心而不停地运动。

月球绕地月质心运转,对地球各点形成了一定的引力。由于地球与月球相对位置的变化,造成地球各点与月球中心距离不同,从而使地球与各点指向月球中心的引力发生大小的变化。

当地球和月球相互围绕地月系公共质量中心运动时,也就产生了惯性离心力。为了保持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平衡,地心的离心力恰好同月球对地心的引力方向相反,且大小相等。由于地心围绕地月系公共质量中心的运动是一种平动,所以地球上各处的离心力都与地心处的离心力方向平行,大小相等。因此,除地心处月球的引力与离心力处于平衡状态外,其他各点引力与离心力的合力都不一样,即地球向着月球的一面;引力大于离心力,二者合力向上(背离地心),海水发生涨潮;在地球背着月球的一面,离心力大于引力,二者合力也向上(背离地心),海水再次发生了涨潮。但在其他地点,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的方向发生变化,特别是距离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连线最远处的地表的两端,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向下(指向地心),海水下降形成落潮。地球上单位质量的物体,所受到的月球引力与因地月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之间的合力,就是引起潮汐现象的原动力,即引潮力。

宇宙间的天体很多,有的天体虽然体积很大,但由于距离远,万有引力不大(如太阳);有的天体虽然体积(质量)不算大,但由于距离近,对地球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如月球)。

月球和地球相互吸引,地球表面的水最容易被月球吸引。因此,向着月球一面的海水,就经常被吸引得高涨起来,形成高潮;背着月亮一面的海水,受到的吸引力比较小,但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作用,海水也要往上涨(即涨潮)。而地球上的水量是一常数,于是在两个高潮区中间的两个区域,海水就要低落,产生低潮现象。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地球上的任何点每天有一次向月,一次背月,形成两次涨潮。在两次涨潮之间,各有一次落潮,这就是海水每天有两次涨落的原因。

太阳距地球较远,它对地球的吸引力虽然没有月球那样显著,但也不小。

每逢农历初一(朔)、十五(望)的时候,太阳、月亮、地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对海水的引力合二为一,引力较大,从而出现了高潮时特别高,低潮时特别低的现象,这叫“大潮”,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初一、十五涨大潮”的道理所在。而当农历初八(上弦)、廿二(下弦),也就是只能看见半个月亮的时候,月亮、太阳和地球互相垂直成直角,引力被抵消了一部分,因而形成“小潮”。

地球除自转外,还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就在椭圆形的一个焦点上。每到春分、秋分的时候,地球正处在椭圆的短轴上,离太阳特别近,引力最大,从而形成一年中的两次大潮。

以上描述的是潮汐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及其形成的原因。除此之外,潮汐还有多年的长周期变化,其时间大约9年。这是由于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迹也是椭圆,地球也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月球绕地球运行距地球最近的点叫近地点,最远的点叫远地点,近、远地点的连线叫拱线。

由于近地点不停地自西向东移动,拱线方向也在变化,其周期为3232天,约9年,所以潮汐也有约9年的长周期变化。

世界海洋潮汐的地理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海区潮汐现象明显,有的海区潮汐现象比较微弱,这主要是受水深和地形的影响。如各大洋比较开阔的水域,多数潮差约1米左右。但呈喇叭形海岸或河口地区,潮差就比较大,如加拿大的芬地湾、巴西的亚马孙河口、南美南端的麦哲伦海峡、不列颠群岛沿岸、印度和孟加拉的恒河口、法国的诺曼底半岛沿岸及我国的钱塘江口等地,是世界上潮差较大的地区。

我国的钱塘江潮,自古称为“天下奇观”。其汹涌澎湃,排山倒海,雄伟壮观的场面,一直为世人所叹服。其形成的原因除了有喇叭口的地形以外,还在于在海盐县盐官镇东25千米的尖山,斜出海口,与对岸上虞市的夏盖山海底相连,以致这里的河床特别高,水深只有2米左右,而澉浦以东,水深则达5~9米。由于河床高低相差悬殊,从西向东流的江水,在这里受到了东来的海水的冲击,于是江水就腾空而起,最大潮差达8~9米,形成了世界罕见的特大涌潮。所以自宋朝至今,每年中秋前后,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赶到钱塘江口的杭州、海盐、萧山一带观潮。

水是生命之源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和地球上一切生物得以生存和延续的重要物质基础。

千百年来,在人们的认识中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传统观念笼统地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从宇宙的浩瀚空间看,地球是个水的行星,它的表面70%被水体覆盖着,水是地球上的大户当之无愧;如果具体分析一下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最直接相关的水量,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地球上总贮水量是139亿立方千米。水的分布为:海洋占了总水量94.2%,地下水占了4.13%,冰川冰帽占1.65%,大气与土壤中水分占0.007%,河流湖泊水量仅占0.0161%;从淡水量来看,全球淡水总量为0.36亿立方千米,不及总贮水量的3%,并且大部分冻结在极地冰川,或深藏在难于用及的地下。事实上,人类可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总贮水量的1%,这个数字才是我们当前认识水问题的关键和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