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环境科学知识
14499700000016

第16章 水资源的介绍(2)

尽管全球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仅为总水量的1%,它也本该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遗憾的是这种淡水资源分布不均,世界上不同地区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相差悬殊,水量丰富的冰岛人均年占有量为68.5万立方米,而埃及却只有20立方米,相差3万多倍;另外,人口疏密对水资源占有量也影响很大,如中国与加拿大相比,虽然两国总雨量相当,而人口相差40倍,所以我国人均年淡水量才是加拿大的2.1%;人口的膨胀加剧了水短缺的矛盾,2000年埃及居民人均水占有量比20世纪90年代初少1/3,肯尼亚只为20世纪90年代的1/2。淡水多取自河川,地球上河川多流经许多国家,40%的世界人口用一些多国共有的河川灌溉农田、饮用、发电等,因此如何保护共有水源已不只限于生产、生活问题,而日益成了世人瞩目的政治问题了。

流经八个国家的尼罗河,曾是古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地处这个河最下游的埃及,85%用水来自尼罗河,50%粮食产量依赖尼罗河,25%的发电量及相当大部分的旅游业收入也来自尼罗河。可以看出,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1979年,当埃及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不久,埃及萨达特总统就说过,“唯一使埃及卷入战争的事情还是水。”在人类文明的摇篮——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水的分配与利用常常引发叙利亚、伊拉克和土耳其之间的摩擦。例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叙利亚试图通过一个水坝使用幼发拉底河河水,伊拉克则指控说水流转移破坏了它的农业。因而,水成了当时伊叙关系破裂的导火线。由于世界上二百多个河流为二百多个国家的水源,如何公平地分配利益、有效地承担维护责任,是维系全球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工业用水量、农灌水量、城市人口用水量的大幅度增长,人类对水的消耗量每6年就增长一倍;与此同时,水质越来越多受到各种工业废水的污染,欧洲著名的莱茵河曾因工业污染使河中鱼类消失几十年,伏尔加河沿岸75%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河中。亚洲大部分河流被污染,被称为“亚洲的河流可能是世界上退化最严重的河流”。在昔日的神话中,曾有过遇难水手没有淡水时的描述:“水,到处都有,但一滴也不能喝。”而今,在世界各地每天都会有地方面对这种现实。污浊的水每天都夺去数万人的生命,使数亿人患上砂眼及各种疾病,约20亿人缺乏安全的饮用水。

总的说,地球上淡水资源更临近崩溃的边缘,由于缺水,一些工业被迫停产、一些农田草原干枯退化为沙漠、越来越多的人染病或死亡、一些国家之间因水的争执隐含危机。在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的冲突中,巴勒斯坦人曾说:“如果把水换成了石油,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冲突与此有很多相同的根源。”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水资源会议上一批科学家就向全球发出了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世界上的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就是水的危机。”

河流富营养化

一般说,水流缓、流量小是水库和湖泊共有的特点。湖泊与世上万物一样,也有其兴衰史,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会由于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湖底沉积物慢慢增加,变成沼泽、陆地,这种自然演化衰老过程往往需要千万年;而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活污水、各种工业废水源源流入湖库,雨水冲卷着农田的肥料也倾泻而来,使得这些水体里生物所需要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剩——富营养化,这个就是湖库受到污染的代名词,导致了湖库过早夭亡。

像自然界一样,湖库中的水生动植物也有着多年形成的生态平衡系统,当湖库受到污染、氮磷大量增加,使得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和某些藻类迅速繁殖,由于它们生长周期短,增殖与死亡频频交替、疯长,它们过多地占据了水体及湖面,阻挡了阳光射入水中,影响其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和释放氧气给水中的鱼类;它们的尸体不断沉积湖底,并在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消耗水中氧气、放出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它们的生生灭灭造成湖库水中严重缺氧,当水中的含氧浓度低于5mg/L时,鱼类就将又大批窒息死亡,这种过程最终导致湖泊萎缩退化为沼泽地→湿地→干地,完全丧失了水体功能。

在夏季,只要你注意观察周围的水体,偶尔会见到一个小小池塘或一条流动缓慢的小溪中,水面上长满了层层的丝状藻类,不仅水发出臭味,而且水中的生物也几近绝迹,这就是一个微缩的水污染现象——水体富营养化。

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发达国家的湖库富营养化问题已被人们所关注,美国与加拿大共有的五大湖污染问题曾是两国多年交涉的课题。

在我国的湖库,不止是淤泥、造田活动使数量下降、容量减少,同时近乎所有的湖库水体都受到了污染,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无论是秀美的滇池、洞庭、鄱阳、洪泽、太湖、西湖,还是“华北明珠”白洋淀、北疆奇迹镜泊湖都概莫能外,著名的济南胜景大明湖,流入湖中泉水与污水之比竟到了1∶20,如此下去大明湖将成为一潭臭水,为人们所厌弃。

自然界的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是以水体面积明显缩小表现出来的,而人为富营养化的水体是由于受到污染,受纳富营养物的湖库短期内库容还来不及明显改变,因此人们尝试通过排除过量营养物、控制污染物进入湖水的办法,使富氧化停止或逐渐回复到正常状况,以延续湖库的寿命。

这一点,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对西雅图附近华盛顿湖的引污工程,向世人显示了成功,美、加五大湖的治理和水质的改善进一步作了佐证。

湖库是人类饮食之源、是蓄洪农灌的调节栓、是调控气候、美化江山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好空间。

在我国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的湖库正向人们呐喊,防治污染,为了今天,也为了明天。

洞庭湖的哀声

还是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随着年龄增长,这个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述的“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益沃长江中游,方圆八百里的洞庭湖更是令人骄傲、令人神往。

昔日的洞庭湖,以她博大的胸怀吞吐长江浪,接纳四方水,年均入库水量约为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比这三者水量还多一半。

碧波万顷的湖水,滋润着湖区1000万亩农田,养育着1000万中华儿女。

每年5~10月雨季汛期,洞庭湖接纳着长江上游大量的来水,为缓解长江下游的洪涝灾害,保障武汉重镇及湖区人民财产、生命安全,承担了巨大责任,作出重大贡献。湖南人说,洞庭湖区是宝地;湖南人的心里,有着无数关于她美丽动人的传说。

曾几何时,洞庭湖的往日风采已大为失色。在那些向“荒山要粮”,大炼钢铁、伐木为薪的年代里,长江上游的森林植被已遭受多次劫难,加之多年人口膨胀,很多地方过度开垦,使得每当洪水季节,上游的水与泥沙俱下,根据1956—1977年统计,每年约有1.3亿立方米泥沙淤入湖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个湖底已平均淤高了1米多,在西洞庭湖一些地方淤泥竟达12米高。

洞庭湖养育了人民,但是缺乏科学知识的人们,却不懂得该怎样珍惜她!

人们对这块宝地一次次掠夺性的开发,1958年的“大跃进”,围垦湖泊、排水造田无疑是违背客观规律的蛮干。

可是,这种恶作剧却始终在蔓延着,人们像贪婪的蛀虫蚕食着洞庭湖。仅1985年以来,在东洞庭湖围垦面积就达130万亩。

今昔洞庭面目已非,烟波浩渺的景色早已不常见。如今她已被分割成东洞庭、西洞庭、南洞庭、目平湖、七里湖等。

在每年的枯水期,西、南洞庭湖已大部分是沙滩,只有几条洪水道还可以通航。现在,整个洞庭湖的水面面积已由1949年的4350平方千米、雄踞我国淡水湖之首,减少到只有2691平方千米,退位为第二淡水湖。据1977年2月12日的卫星照片量算,当时枯水水面面积只有645平方千米。也就是,今日湖面只有解放时的15%了。

洞庭湖区南县的沧海桑田之变就是斗转星移的最好见证。历史上,南县本是一片陆地,随着洞庭湖的扩大,南县逐渐被淹沉入湖底。而今,洞庭的淤泥、蚕食的湖岸,又把南县托出水面,使它重新变为陆地。

可叹!不到半个世纪,闻名于世的八百里洞庭,已萎缩成了一个冬陆夏水的季节性湖泊。

难怪人说:“上了年纪的人,可能看不到三峡工程的竣工,但很可能看到洞庭湖翻个个儿,水陆变位,沧桑巨变!”国内一些权威学者预测,再过五六十年,昔日的洞庭湖水,将只能到我们的残梦中去寻找了!

美好的预测,是人们的企盼;忧患的预测,给人们以责任。这责任、这重担,属于义不容辞的中老年人,更属于今天的青少年。

“悬河”

从来“河”与“谷”是连在一起的,水总是往低处流的。但是,我国的黄河河道目前却高出两岸地面4~10米,成为中外知名的悬河,下游平原地区1亿多人民生命财产及工农业生产都处在严重威胁之下。河谷怎么成了悬在人民头上的河了呢?我们不妨从她的源头说起。

青海省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等众多大江河的发源地。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青海曾是森林茂密、牧草青青的地方;曾是众多珍禽异兽的家乡,随着气候变化,人为的过度垦殖,森林早已被砍伐殆尽,今日青海森林覆盖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026%,加上灌木林也只有25%,由于大地没有了森林、植被,土壤中没有含蓄水分的依托,偶有降水则雨水冲刷着裸土倾入河谷。

光秃秃的山头像是一个个大窝头摆在大地上,从飞机上鸟瞰则是连续不断的黄土山,只在间或河溪处能看到少有的绿色。奔腾的河水夹带着从两岸冲刷堆积的大量泥沙而下,这就是水土流失。

人类急功近利的生产活动,破坏了自然界固有的生态平衡,大自然也无情地报复着人类。水土流失把土石山“石化”,坡地无法种植、平原地区沃土流失、土壤沙化、肥力下降、产量剧减,少雨时节旱情难缓;暴雨时泥沙俱流,下泄的泥沙淤积填塞了湖泊、水库,抬高了河床,加剧了洪涝灾害,在许多地区形成了水土流失和贫困化的恶性循环。全国87%的贫困县都集中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使我们几十年来兴建的水库相当数量被泥沙填塞,失去水库调蓄能力,山西汾河水库原库容为7亿立方米,仅22年中已有31亿立方米被淤塞,占了全水库的42%。宁夏因泥沙淤塞,原11座水库库容缩小了46%。由于地处黄河上游的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大量泥沙倾入黄河,黄河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其每立方米河水中含沙量达37千克以上,年平均达16亿吨,其中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使河床每年淤高10厘米,这就是今日“悬河”的谜底。必须注意的是,黄河的前辙正为众多河流重蹈,据统计,我国多年输沙量大于1000万吨以上的河流多达40条以上,以“碧浪”著称的长江也早已黄水滔滔,成了第二条“黄河”,即使流经人迹罕见、重山峡谷的澜沧江,也由于两岸植被破坏而江水混浊了。

海洋污染

世界海洋总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71%,共拥有5000万亿吨水,它是维持人类生存环境的庞大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海洋也是各国交通、通讯的媒介,沿海地带则是发展城市、工业、渔业的好场所,有些海湾则是旅游胜地。

近几十年,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给人类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但是,一个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在悄悄地滋生和蔓延。别以为污染只发生在高空中、陆地上,要知道,它最终都要归到海洋中去的。因为海洋处于生物圈的最低部位,“千条江河归大海”,高空中、陆地上所有的污染物,迟早都将归入大海。大海只能接纳污染,而无能把污染转嫁别处,它是全球污染的集中地。而海洋又是彼此相通的,任何一处污染,危害的是整个人类,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人们总认为,大海能包容一切,是毁不了的,于是海洋被当成了“万能的垃圾桶”,每年往海里倾倒的垃圾达200亿吨。注入海洋的废弃物主要有:来自城市污水排放和工业废物排放以及含农药和化肥的径流;航运和近海钻探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是油类);有毒或有害废物,其中包括放射性废物;各种人类起源的与自然起源的大气及陆地进入物。例如:每年约有41000立方千米的淡水自江河流入海洋,河水携带有约200亿吨悬浮物质和溶解的盐类,其中包括难以精确确定数量的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排入海洋中的油类,1年最少300万~600万吨,也就是说,每开采1000吨石油中至少有1吨被溢出或倒掉。

大家知道,石油中含有微量致癌物质,人们食用了被石油污染的鱼类、贝类,将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甚至染上食道癌、胃癌而痛苦地死去。

一吨石油进入海洋后,会使1200公顷的海面覆盖一层油膜。这些油膜阻碍大气与海水之间的交换,减弱太阳辐射透入海水的能力,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石油污染还会干扰海洋生物的摄食、繁殖和生长,使生物分布发生变化,破坏生态平衡。鱼类对石油污染十分敏感,只要嗅到一点点气味,立即远离污染区,洄游鱼类马上改变线路,鱼类的生活圈稍有变更,便影响繁殖,甚至大批死亡。石油对鱼卵和幼鱼杀伤力更大,一滴油污,可使一大片幼鱼全部死去。孵出的鱼苗嗅到油味,只能活一两天。一次大的石油污染事件,会引起大面积海域严重缺氧,使海水中所有生物都面临死亡的威胁。

严重的油污,将使整个海区变成生物灭绝的死海。海湾战争中几乎整个波斯湾水域,都蒙上一层厚厚的油膜,而且不断向外海扩散加大,受害面积是整个伊拉克和科威特土地面积的成百上千倍。要完全消除这里的浮油污染,估计得花50亿美元,十年时间。

海洋污染的危害主要有:海上生物的死亡或变成有毒的生物。如甲壳类动物最容易受油污染之害,因为它们常常生活在近岸水域及海湾。油船沉没,溢出石油,导致沿岸大量海洋生物的死亡,其中大部分是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这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人们食用了遭到污染的生物,轻者生病,重者死亡,日本水俣湾事件便是一例。人类食用受城市废水污染的甲壳类动物,能引起传染性肝炎和其他病毒所致的疾病、呼吸道感染以及常见的胃肠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