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SARS相关冠状病毒,简称SARS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是一处新型的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和稳定性强于其他冠状病毒,在干燥塑料表面最长存活4d,腹泻患者的粪便中至少存活4d,在0℃时可长期存活,但SARS、CoV对热较敏感,随温度升高而抵抗力下降,56℃加热90 min,75℃加热30 min或紫外线照射60 min可被灭活,当暴露于常用消毒剂或固定剂后即失去感染性。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SARS病毒感染诱导的免疫损伤是本病发病的主要机制。感染早期即可出现病毒血症,SARS病毒可能首先使机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受损,然后达靶器官(如肺脏)造成组织细胞损害,其中以肺部病变较为明显,镜下可见弥漫性肺泡损伤、肺水肿和透明膜形成,病程3周后可因肺泡内机化和肺间质纤维化而造成肺泡纤维闭塞,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者可由于血氧饱和度的下降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引起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SARS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发病10 d左右传染性最强;个别排毒量大、排毒时间长,并可造成数十甚至成百人感染的患者,被称为“超级传播者”。果子狸、貂等野生动物体内可分离出与人SARS病毒基因序列高度一致的冠状病毒,提示这些动物可能是SARS病毒的寄生宿主和本病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近距离飞沫传播。近距离飞沫传播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通过与患者的近距离接触(如有繁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直接吸入病毒颗粒的飞沫而被感染;也可因吸入悬浮在空气中含有SARS CoV)的气溶胶颗粒而感染。在人群聚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下或医护人员在危重患者(如吸痰、咽拭纸取样或气管插管)抢救时易造成本病的传播。
2.密切接触传播。密切接触者包括:与患者共同生活,治疗和护理、探视患者,直接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者。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污染的手、玩具等可经口、鼻黏膜、眼结膜也可导致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发病以青壮年居多,儿童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低,而合并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死亡率较高。高危人群包括:陪护家属、医护人员,以及从事SARS病毒相关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等。
(四)流行特征
2002年11月中旬SARS首先在中国广东省佛山市被发现,随后很快流行于山西、北京、内蒙古、香港、台湾等地,并迅速蔓延波及33个国家及地区,全球累计患者8422例,死亡916例,其中医务人员发病1725例,约占20%。发病以人口密度集中的大城市为主,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发病现象。
四、临床特征
潜伏期为1~16 d,一般为3~5 d。临床表现差异性很大,典型经过可分3期:
(一)早期
起病急,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在38℃以上,偶有畏寒,常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全身酸痛、疲乏、胸痛、腹泻等全身中毒症状,部分患者同时可出现干咳、少痰,但肺部体征不明显。此期一般持续3~7 d。
(二)进展期
病情于第10~14 d达高峰,患者中毒症状加重,有持续高热,频繁咳嗽,明显气促、胸闷;部分患者可病情突然恶化,肺部病变迅速加重,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表现,肺部可闻细湿啰音,但与明显呼吸困难不成比例。此期易发生继发感染。凡具备以下三项之一者为重症SARS:
1.呼吸困难。成人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30次/min,并伴有下列情况之一:①胸片显示多叶病变或病灶总面积占双肺总面积的1/3以上。②病情进展48 h内病灶面积增大超过50%,并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
2.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氧合指数<300。
3.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三)恢复期
病程进入第2~3周后,多数患者体温开始消退,中毒症状减轻,肺部病变吸收较缓慢。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可以痊愈,少数患者则因呼吸衰竭、败血症、肾功能衰竭或心脏骤停而死亡。
五、辅助检查
1.血常规。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发病早期可出现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晚期合并细菌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2.血液生化检查。多数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血气分析可出现血氧饱和度降低。
3.病原学检查。①血清抗体检测。采集患者咽拭子及双份血清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查,多数患者在发病10 d后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如IgM抗体,急性和恢复期的血清抗体由阴性转阳性或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②分子生物学SARS CoV RNA检测。检测患者血液、呼吸道分泌物、大便等标本中SARS病毒的RNA有助于早期诊断。③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4.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目前诊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重要方法。大多数患者早期即有胸部 X线检查异常,表现为:肺部呈斑片、小片、大片状阴影或呈网状改变;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肺部影与症状体征不一致;病变进展迅速而吸收消散较慢。胸部 CT检查以玻璃样改变最为常见。
预防“非典”需要“十项注意”
1.根据天气变化,注意防寒保暖;注意均衡膳食,增强自身免疫力。
2.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减少人员在密度较大的地方滞留或活动的时间。不过,应活动有度,注意充分休息。到空气质量好的地方去,本身就能积极减少呼吸道疾病,尽量选择登山、到海边、到森林去。
3.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肠道传染病。打喷嚏、咳嗽后要洗手,洗后用清洁的毛巾或纸巾擦干净。外出客居宾馆、旅店时,使用自己携带的洗漱用具。
4.在旅游景点和风景区参观、旅游时,尽量避免接近动物和鸟类。因为研究发现,不少疾病都与动物和鸟类传播有关。
5.晚上睡觉前要开一段时间窗子,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6.饮食方面要少聚餐,不吸烟、少喝酒。
7.如果出行期间自己或旅伴发现有发烧、腹泻、咳嗽、气短或高烧不退的症状,要果断中止旅行,就地就医,一定要服从医生和医护人员的安排。患者要自觉与旅伴隔离,对自己健康恢复有利,同时也是一种必要的社会公德。
8.出行时的常见病主要是感冒、咳嗽、腹泻等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适当备一些药就可以了。如果自己用药,一定要有充足的把握,不能滥用抗生素类药物。
9.关于“要不要戴口罩”:出门旅行要“带”口罩,但不是什么时候都“戴”,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戴。如果自己出现一些异常症状要戴;旅伴中有出现异常症状时要戴口罩。
10.另外,准备出行的人们,还可以随身携带一些旅行须知之类的小册子,里面有关于出行卫生方面的知识,可供在不能及时联系到医疗单位时参考。
能力训练
张某,女,16岁,学生,因发热、头痛、乏力、干咳、胸闷3d入院。查体:T39.8℃,气促,R30次/min,胸闷,肺部可闻及少许湿啰音。X片显示有多叶病变,氧合指数为281。分析以上病例,回答以下问题:
1.关于该SARS患者的传播途径下列哪项是错的()
A.飞沫传播
B.密切接触传播
C.消化道传播
D.经手、玩具等传播
E.经鼻黏膜、眼结膜而感染
2.关于该SARS患者的传染源,最主要的应该是()
A.患者
B.密切接触者
C.医务人员
D.果子狸E.陪护家属
3.下列哪项不是该SARS患者的常见护理问()
A.体温过高
B.活动无耐力
C.气体交换受损
D.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E.组织灌注量改变
(金祥宁)
任务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护理
●知识要求
1.掌握禽流感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
2.掌握禽流感的治疗原则。
3.了解禽流感的临床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能力要求
1.熟练掌握禽流感的病情观察内容及对症护理措施。
2.能正确使用治疗药物,并能观察其副作用。
3.能对不同类型患者实施正确的消毒隔离,科学指导其休息与饮食。
4.能正确进行健康宣教,科学指导预防接种。
任务描述
王某,男,27岁,工人,山西太原人。因发热、咽痛、全身肌肉酸痛2d入院。查体:肺部听诊有湿啰音。辅助检查WBC偏高,淋巴细胞比例偏低,X线检查显示左侧肺部阴影增多增粗。护士接待了该患者,请问她应如何正确对该患者进行整体护理,使其尽快病愈出院?
过程
一、护理评估该患者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安置在特殊传染病区的人禽流感单独区域,按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患者入院后,护士应立即对其进行护理评估,同时通知医生。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详细询问患者本次发病症状及变化情况,近期就诊、检查、诊断及用药史,同时询问其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接触史和预防接种史等。通过询问了解到患者所在城市最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无明确接触史。发病后曾在社区卫生院输过液,具体药物不详,治疗效果不佳,期间未做任何实验室检查。
2.身体状况。护士为该患者测量了生命体征(T、P、R、BP),发现T39.8℃,P102次/min,同时有咳嗽、流涕、咽痛、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左肺部听诊有湿啰音。
3.心理与社会状况。通过询问,发现患者对所患疾病缺乏必要的认识,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因系外来务工人员,经济负担较重,希望尽早病愈出院。
二、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毒血症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部广泛炎症有关。
3.焦虑。与知识缺乏、隔离治疗、担心预后有关。
4.潜在并发症。继发细菌感染、心肌炎、脑炎等。
三、护理目标
1.患者出院时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2.患者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焦虑、恐惧状况改善。
3.知道科学的饮食、休息、用药、预防知识。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隔离。该病按甲类传染病进行隔离,禁止陪护与探视,避免交叉感染。隔离至体温正常,症状消失或发病起7d。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d。
2.消毒。消毒重点在于防止空气传播,患者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品必须严格消毒,生活用具应专用。医护人员对患者诊疗时应穿防化服,接触患者后应严格消毒。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也应严格消毒。
3.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患者应尽早卧床休息,直至症状改善为止,再逐步增加活动量。
4.饮食。发病期间应给予足够的维生素和热量,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后恢复正常饮食。
5.心理护理。由于本病的突然袭击和部分患者病情凶险,故患者及其家属易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反应,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及时、正确的信息沟通和交流非常重要,包括与家属的沟通,尤其是医护人员要注意了解患者的想法,进行有效的疏导,满足患者的生活所需,并及时向家属解释患者的病情,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二)用药护理
1.治疗原则。采用以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注意保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应在发病后48 h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2.常用药物。奥司他韦(Oseltamivir,达菲)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和推荐的抗人禽流感病毒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成人每天150 mg,儿童每天3mg/kg,分两次口服。抗病毒治疗可选用金刚烷胺,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改善预后。成人剂量为100 mg口服,2次/d,疗程5d。
3.注意事项。金刚烷胺常见不良反应有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副作用,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应用,有癫痫史者禁用。
(三)病情观察及对症护理
1.主要观察内容。病情观察内容主要有生命体征、神志变化、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肌肉酸痛情况、肺部改变情况等。
2.对症护理。
(1)高热。按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避免使用阿斯匹林,也可行物理降温,并做好体温监测。
(2)危重患者。实行24 h严密监测,及时发现和协助处理各种并发症。
(四)健康宣教指导
患者搞好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加强体育锻炼,保证睡眠,避免过度疲劳,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禁烟酒,食用鸡鸭肉时应彻底煮熟,一旦发现可疑患者应及时住院隔离,以防止病情恶习化和传播扩散,在转运中应注意戴口罩。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avian influenza)简称人禽流感,是由甲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禽、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严重者可因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败血性休克等而死亡。本病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
一、病因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3型,根据其外膜的抗原结构植物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不同,又有15种H亚型和9种N亚型。一般情况下,感染人和禽类的流感病毒分别属于不同亚型,有严格的宿主种族屏障。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即A(H5、N1),对禽类有高度致病性,也可传播给人。
禽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禽的组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对热敏感,65℃加热30 min或煮沸2min以上可灭活;对干燥、紫外线及常用消毒剂都较敏感,但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低温下可长期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