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传染病护理
14446600000016

第16章 特殊传染病区患者的护理(5)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

发病机制与病理尚未完全明了。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主要是病禽或带病毒的禽类,尤其是鸡、鸭、鹅等禽类。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人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与鸡的禽流感流行地区一致。迄今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直接证据。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水、鸡胚等而感染,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以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通常呈散发性,以冬春季多见。在流行期间,从事家禽业或发病前1周内去过家禽饲养场;与可疑禽流感家禽或不明原因死禽的密切接触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四、临床特征

潜伏期为1~3 d,一般在7d以内。起病急,早期症状类似普通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常在39℃以上,持续2~3 d,可伴有流涕、咳嗽、咽痛、全身酸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约半数患者出现肺部实变体征。本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多数轻症患者预后良好。但少数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出现肺部炎症进行性加重,可伴肺间质纤维化的广泛肺泡损伤,肺出血、胸腔积液等。严重者可因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败血性休克而死亡。

五、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一般正常或降低,严重者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

2.禽流感病毒抗体检测。可从患者血清中检测到H5N1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3.病毒分离。可取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等呼吸道标本培养分离出甲型禽流感病毒。

4.X线。重症患者胸部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可伴胸腔积液等。

中医对人禽流感的辨证论治

中医把人禽流感分为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毒邪犯肺主症

发热,恶寒,咽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咳嗽,少痰,苔白,脉浮滑数。病机:毒邪袭于肺卫,致肺卫蕴邪,肺失宣降。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二、毒犯肺胃症状

发热或恶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舌苔白腻,脉浮滑。病机:毒邪犯及肺胃,胃肠失于和降。治法:清热解毒,祛湿各胃。

三、毒邪壅肺主症

高热,咳嗽少痰,胸闷憋气,气短喘促,或心悸,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口唇紫暗,舌暗红,苔黄腻或灰腻,脉细数。病机:重症毒邪壅肺,肺失宣降,故高热,咳嗽;痰淤闭肺,故口唇紫暗,气短喘促。治法:清热泻肺,解毒化淤。

能力训练

郑某,女,30岁,家庭养鸡场主人,浙江金华人,因发热、流涕、咳嗽、咽痛3d,呼吸困难1d入院。查体:T39.5℃,气急,R31次/min,呼吸困难,肺部听诊有少许湿啰音。X片里显示右侧肺部阴影增多增粗,分析以上病例,回答以下问题:

1.关于该人禽流感患者的传染源,下列哪项是对的()

A.患者

B.密切接触者

C.医务人员

D.病禽或带病毒的禽类

E.以上都是

2.关于该人禽流感患者发病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的()

A.潜伏期短

B.传染性强

C.传播迅速

D.死亡率高

E.人与人之间不传播

3.针对该人禽流感患者的预警方案,下列哪项是错的()

A.早发现

B.早报告

C.早控制

D.早隔离

E.早治疗

(金祥宁)

任务5艾滋病护理

●知识要求

1.熟练掌握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掌握艾滋病临床过程及表现。

3.了解艾滋病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

●能力要求

1.能进行艾滋病预防的健康宣教。

2.能正确实施艾滋病患者的隔离消毒。

3.能对艾滋病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包括常用药物的观察。

4.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能正确进行基本的防护处理?

任务描述

查某,女,25岁,农民,浙江杭州市富阳人。不规则发热、咽喉疼痛两个月来杭州市第三医院就诊。实验室检查:血液WBC6×109/L,HIV1抗体阳性(经CDC确诊),拟诊艾滋病3期收住入院。患者入院的目的是治疗口腔感染,减轻症状体征,控制病情发展。护士李某接待了该患者,请问她应该如何正确对该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满足患者基本需要。

过程

一、护理评估

该患者为艾滋病,虽然为乙类传染病,但应该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患者应该安置在特殊传染病区域中的艾滋病区,必须同其他病毒传染病患者完全分开安置。

患者被安置进入病床后,护士应该立即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同时通知医生。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详细询问患者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接触史和预防接种史等,询问两个月内就诊、检查、诊断及用药情况,通过询问了解到患者5年前曾外出在云南打工两年,并有性乱史,本次发病以来曾多次发热并在各医院门诊就诊,每次经过输液好转,具体药物不详,期间未作实验室检查。本次来医院就诊,是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相关检测,才发现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2.身体状况。李某为患者测量了生命体征(T、P、R、BP),T38.2℃,P、R、BP正常咽部充血,口腔右侧见疱疹三处,右上臂、胸部见斑丘疹5处,腹股沟及双液下淋巴结肿大各一个,直径在1.5cm,质地柔韧,无压痛,能活动。

3.心理和社会状况。通过询问发现该患者焦虑明显,担心受到歧视。目前未婚,经济负担较重。

二、护理诊断

1.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艾滋病的传染性有关。

2.恐惧。与艾滋病预后不良,加之疾病折磨、被他人歧视有关。

3.社交孤立。与艾滋病实施强制性管理,采取严格血液和体液隔离,他人歧视有关。

4.组织完整性受损。与艾滋病后期并发机会性感染、肿瘤有关。

5.活动无耐力。与营养不良、长期发热、腹泻等导致机体消耗增多有关。

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长期发热、腹泻、胃纳差、进食减少有关。

三、护理目标

患者出院时症状体征减轻,体温正常。能正确认识艾滋病,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医生护士对疾病的治疗、护理,焦虑状况改善。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对病情的监测、随访。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隔离。艾滋病为乙类传染病,但按照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应该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预防与控制。患者及病毒携带者按照血液体液隔离方式进行隔离,做好皮肤黏膜的保护,进行护理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如手术、穿刺、注射等。用过的利器必须放到指定的特殊容器中。患者的送检标本放在有特殊标记的容器里,专送检测。

2.消毒。医疗单位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或医疗器械应严格消毒,可用10%的次氯酸浸泡。地板、桌、椅用0.2%次氯酸消毒。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和被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的一切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经消毒毁形后由专人回收,按规定处理。患者出院或死亡后,房间、物品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3.休息。首先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空气清新的环境,协助做好生活护理。急性感染期和艾滋病期应绝对卧床休息,有症状时,应尽量休息,症状减轻后可逐步起床活动。无症状感染者可从事正常工作与学习。

4.饮食。对于长期发热、腹泻、消耗明显增多,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易消化饮食。注意食物色、香、味,设法增进患者的食欲。不能进食者给静脉输液或鼻饲,加强患者的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摄取足够的水分,如牛奶、果汁或巧克力等,摄取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肉类、蛋类等,适量的蔬菜及水果。

5.心理护理。艾滋病预后不良,且社会上人们对艾滋病也怀有恐惧心理,因此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孤独无助或恐惧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报复、自杀等行为。护士应:①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②进行艾滋病知识宣教,使患者及家属对本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讲清楚一般的社交接触如握手、共同进餐、礼节性拥抱接吻、共用办公用品、共用浴室(游泳池)不会传染。讲清抗病毒治疗的作用,增强治疗的信心。③护士首先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患者,不应有惧怕传染的表现,在严格执行血液和体液隔离的前提下,多巡视,了解患者的需要、困难,满足合理要求,解除患者孤独、恐惧感。④不歧视患者,尊重患者人格,如为患者保密,动员其亲属朋友给患者以关怀、同情、支持。

(二)用药护理

1.治疗原则。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认为早期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它既能缓解病情,减少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又能预防或延缓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生。治疗包括抗病毒、免疫治疗、支持及对症治疗等方面。

2.常用药物。抗病毒药物有:①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如齐多夫定(Zidovudine,ZDV,AZT)、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去羟肌苷(Didanosine,ddI)、司坦夫定(Stavudine,d4T)、阿巴卡韦(Abacavir,ABC)等。②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如奈韦拉平(Nevirapine,NVP)和依非韦伦(Efavirenz,EFV)。③蛋白酶抑制剂(PI),如印第那韦(Indinavir,IDV)等。为减少抗病毒治疗的耐药性,目前常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 troviral Therapy,HAART),联合方案是三联或四联,即三类药物的联合或2种NRTI+1种NNRTI或1种NRTI+2种PI或2种NRTI+1种PI等。

医务人员意外暴露的处理:护理患者注意防护,当医务人员被污染针头刺伤或实验室意外暴露者,应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2 h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不超过24 h,但即使超过24 h,也建议实施预防性用药。基本用药方案首选AZT+3 TC,强化用药方案首选AZT+3TC+IDV,基本用药方案和强化用药方案的疗程均为28 d。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选择采用基本用药方案或强化用药方案。

3.注意事项。抗HIV病毒药物均有不定程度的副作用,如齐多夫定(AZT)有骨髓抑制、胃肠道不适、肌酸激酶和谷丙转氨酶升高,乳酸酸中毒和/或肝脂肪变性等;去羟肌苷(ddI)与司坦夫定(d4T)有胰腺炎、外周神经炎、胃肠道不适、乳酸酸中毒和/或肝脂肪变性等;奈韦拉平(NVP)可引起严重皮疹、肝损害等;依非韦伦(EFV)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皮疹、肝损害、高脂血症等;印第那韦(IDV)可致肾结石、加重出血倾向、高胆红素血症、高脂血症等。抗病毒治疗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必须严格按照医师的医嘱规规范进行。护士应遵医嘱用药,注意观察血常规、尿常规、皮疹、胃肠道情况、肝功能、血脂等变化,及时与医师沟通。

(三)病情观察与对症护理

1.主要观察内容。对于HIV感染者主要观察内容有体温、体重、胃肠道情况、皮疹、淋巴结、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液CD4+T淋巴细胞等,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机会性感染,要注意皮肤、黏膜、肺等部位机会性感染的观察。

2.对症护理。加强皮肤、口腔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流质饮食,食物避免过热过硬,防止局部刺激。艾滋病后期有条件者应在执行血液体液隔离的基础上实施保护隔离,防止继发感染。发现机会性感染部位,详细记录,及时同医生取得联系,配合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中性粒细胞<0.5×109/L时,应报告医生。

(四)健康宣教

1.艾滋病是可预防的疾病。艾滋病完全是可以预防的疾病。重点做好:①控制好传染源。建立艾滋病监测网络,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及国境检疫以及时发现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严格血液制品管理与使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严格医疗器械与物品的消毒,对器官移植、人工授精进行严格管理,规范医疗护理操作规程,防止医源性感染。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高危人群使用安全套。取缔娼妓,禁止性乱交。严禁毒品注射,打击毒品。对于HIV感染的孕妇可采用产科干预(如终止妊娠、择期剖腹产等措施)加抗病毒药物干预及人工喂养措施。③保护易感人群。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提高全民认知水平,使群众采纳正确的生活行为方式,实施自我防护措施。

2.强调隔离的意义,提示就诊时要主动申明。

3.加强随诊工作。

HIV感染者应该定期(每3~6个月)进行身体检查,必要时做CD4+T淋巴细胞等检测,观察用药的效果。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平时要采取措施进行自我防护,出现发热、腹泻、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时,要及时随诊,进行处理。

4.增强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强调本病是一种慢性病,潜伏期较长,发展为艾滋病的时间长。早期抗病毒能缓解病情,减少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认真配合治疗与检查是必要的。护士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AIDS的治疗方法,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副作用,治疗的长期性,坚持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