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这类问题时,家长会感到非常紧张,其第一反应是孩子学坏了,迫不及待地给孩子打上道德败坏的烙印,使得孩子的内心充满了罪恶感,而罪恶感是最容易使人堕落的。我的建议是:一方面,家长要向孩子指出,看黄色刊物这件事是不对的;另一方面,把这件事与他是个坏孩子分开,而不是一棒子把他打死。
给孩子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让孩子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引导孩子看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奠定健全人格的基础,形成自律向上的品质。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消除孩子的无知。孩子从童年起就会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好奇心,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同他讨论有关问题。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懂得太多而诱发他的不良行为,但禁止意味着加强,压抑意味着引诱,孩子得不到正确合理的解释,反而会埋下一个心结,成为今后不良行为的诱发因素。
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因素,从书店购买有关青春期教育的书籍与孩子共同阅读,在这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把孩子的不良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把人和事分开
家长问:是否要赏识孩子的所有行为,比如孩子自控能力差并且有一些不良爱好,如迷恋游戏等,也应该赏识吗?
答: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塑造好孩子的感觉。生命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人各有长短,家长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保持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心态。这在孩子出现优点时容易做到,而在孩子出现错误时,家长的心理就不平衡了,开始指责孩子,把孩子说得一团漆黑,其原因在于攀比和不切实际的期望。
因此,在操作方法上赏识教育认为:现在的缺点,尽量少讲,不要老讲他很糟,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要对事不对人。好孩子是永远坚持的信念。好孩子不一定都做好事,坏孩子不一定都做坏事,一定要把人和事分开。关于游戏,主要看你怎么对待。孩子迷恋游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游戏会赏识孩子,让许多在现实中得不到赏识的孩子,在游戏中得到了满足。现实中许多孩子是通过游戏进入电脑世界的。许多玩游戏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不要认为打游戏的孩子都是坏孩子。对于迷恋游戏的孩子,家长要正确对待,一是要转移,二是要诱导,与孩子制定规则—爸爸够朋友,你也要够朋友—双方商量游戏时间,把打游戏作为调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
◎母亲的手轻拍女儿的背
家长问:孩子犯了错误,当家长指出时,孩子知道是错的,可是,当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时,孩子会说又忘记了,怎么办?
答:家长可以换一种方式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在这里我讲一个故事。朋友的女儿每天放学回家不换鞋,就“咚咚咚”一路跑进卧室。为此,朋友苦口婆心,好言相劝,讲得口干舌燥,不行!那就加大力度,提高嗓门,还是不行!女儿嘴上答应换鞋,可依然我行我素,弄得朋友气不打一处来,为此伤透脑筋。
有一次女儿“故伎重演”。妈妈很不高兴,脸上多云转阴,眼看快下雨了。聪明的女儿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意识到自己“犯规”了,就顽皮地眨了眨眼对妈妈说:“妈妈,如果下次我不改,你就在我肩上拍一下,提醒我。”妈妈将信将疑地看了女儿一下。
第二天,女儿刚进家门,妈妈开门笑脸相迎,在女儿的背上轻轻地拍了一下,女儿懂事地脱了鞋。
从此,女儿换鞋的时候妈妈及时给予鼓励。母亲拍背的动作逐渐减少,不用多久,女儿的坏毛病就改了。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也需要人格上的尊重。在尊重的前提下,与孩子平等交流,孩子就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
上面说到的那位母亲,她与女儿的交流是在女儿有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那么,孩子无意识时怎么处理呢?
在人格尊重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在这个前提下告诉孩子怎样去做,比限制孩子不去做效果要更好一些。在操作中,还是要坚持豆腐嘴、刀子心。以下是两种态度的对比:
母亲看见女儿没收拾好房间就跑下楼玩,厉声喝道:“你马上给我滚回来,你的房间那么脏,回来整理干净!”这位母亲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只是在发泄情绪,她的“刀子嘴”侮辱了孩子的人格,而女儿“满腔怒火”地回来,也学到了如此粗鲁骂人的恶习。
同样的情况,另一位母亲的处理方式却完全不同。她走到楼下把女儿带到一边,悄声说道:“你忘了整理房间了,你知道我们订的协议是整理好房间后才可以玩。你现在先进去整理,好吗?”
这位母亲在尊重孩子的同时,也教会孩子如何平静地表达意见。孩子也感激母亲没有当着朋友的面侮辱她。
◎如何引导孩子看电视
家长问:孩子爱看电视,尤其是动画片,而且百看不厌,该怎么办?答:动画片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滑稽的人物造型对孩子有极大的吸引力。通过看动画片,孩子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凡事有个度。孩子看太多电视,会减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也容易疲倦,对其他方面的事情会失去兴趣。怎样做到适度呢?
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家长要让孩子从多方面吸取养分,转移孩子对电视节目的注意力,这样孩子就不至于在电视前沉溺过长的时间。最好从小时候抓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有的家长自己天天晚上看电视,孩子从小受到电视的影响,上学以后再来抓这件事,改变孩子的行为,难度就比较大。家长可与孩子协商,制定看电视的时间表,把看电视的时间限定在1~2个小时,节假日放宽到3~4个小时。家长要坚持原则,不能随意变动。家长可与孩子一起看电视,看后与孩子讨论交流,引导孩子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使孩子在看电视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引导孩子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有一位家长试了多种方法,仍提不起上中学的女儿看长篇小说的兴趣,于是,利用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出之机,引导全家人谈论《红楼梦》,并和妻子约好,专挑电视剧上没有的而书上有的内容讲。女儿没看过《红楼梦》这本书,插不上嘴,干着急,这位父亲趁势拿出《红楼梦》一书,让女儿看。从看《红楼梦》开始,女儿渐渐地爱看长篇小说了。
◎禁止意味着加强
老师问:孩子上初二,上课不爱回答问题,喜欢做小动作,怎么教育也改不过来,该怎么办?
答:我的观点—先接纳,后升华。生命像一棵大树,不可能每根树枝都一样长,有的树枝长,有的树枝短。我们要以接纳的心态来对待生命,千万不要因为他爱做小动作就责骂他,让他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首先要相信他,像教小孩儿走路一样,哪怕他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会一千零一次站起来。让他感到无论怎样,他都是一个好孩子,犯了错误只要改正就好。对做小动作这样的习惯,不能特意去强化它。强化的结果,不但习惯改不掉,反而把他好孩子的感觉破坏了。
你可以拍拍他的肩膀,做一些暗号来提醒他。缺点要少说,点到为止。过分注重缺点,反而会强化缺点。
在孩子不做小动作时,讲些鼓励的话往往会收到好效果,可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孩子上课不回答问题,不利于老师对孩子进行课业指导,这会影响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
不回答问题只是表象,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有的孩子怕出错而丢面子;有的孩子怕提了幼稚的问题,别人说他笨;有的孩子是因为学习能力较弱;等等。一个好老师要尽可能地多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鼓励孩子开口,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真实地表达出来。老师应告诉孩子:“世上没有完美的人,说错话不要紧,每次发言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