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表扬,孩子更努力;怎样批评,孩子更爱听
14400200000008

第8章 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3)

家长问:孩子聪明但自控能力差,成绩时好时坏,家长管得严的时候成绩较好,管得松时,做作业就毛毛躁躁,成绩有所下降,该怎么办?

答: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责任在父母身上。孩子出现了为父母学习的现象,做作业缺乏主动性;没有父母监督,孩子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其原因在于孩子没有体会到学习的欢乐,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家长把对孩子的爱狭隘化了。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比别人的孩子强,结果把成人的意识强加给孩子,剥夺了孩子的权利,成天要管他,而不是平等地对待他。家长承担了本应孩子自身承担的责任,孩子是在为家长学习,缺乏主动性。家长应该把责任还给孩子。

另外,有的孩子不是没有能力做好,有压力时能达到预期目标,但是要靠外部力量来推动。其原因在于孩子自律能力差,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因此,首先是要做好亲子沟通的工作,其次是通过其他方面加以改进,如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令其通过切身体验来增强独立意识,还可让孩子参加军事训练夏令营增强感受,或改变原有的熟悉环境,等等。“功夫在诗外”,通过其他方面的活动可以调整孩子的情绪和心理,这对学习是有帮助的。

◎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家长问:我的孩子今年中考,平常孩子学习还可以,可一到考试胆子就变小了,心里害怕,脑子一片空白,会做的题目都不会做了,我应该怎么开导他呢?

答:为什么孩子考试时,会做的题目反而不会做了呢?原因很简单,一个“怕”字。他一害怕就会紧张,导致心理失衡,肯定就发挥得不好。这就好比在战场上打仗,如果士兵都怕死,战战兢兢,敌人瞄准的时间就长,命中率就高,士兵反而容易被打死。

因此,要消除孩子的恐惧感,让孩子不怕考试。我给孩子作报告,主题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最后一名也自豪”,目的就是通过大量的事例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让孩子觉得自己行,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出来;让周围的人也觉得孩子行,形成宽松、和谐的环境。在报告中我曾说过一个例子:原来有一位考不好的同学因为害怕,考试时浑身冒汗,最后他克服了心理恐惧,不害怕了,反而考了第一名。

创造宽松的家庭环境。家长应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孩子知道家长的态度—“考好了,分享你的快乐;考砸了,分担你的忧愁”,以减轻孩子的压力。在帮助孩子减轻考试压力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充分地准备,让孩子有个良好的心态参加考试。

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家长不要过于关注孩子的考试,特别是在考试前不要给孩子特别的待遇。因为这种特殊关怀所造成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比要孩子考第一还要大。如有的家长为孩子考试准备好一切事情,孩子要吃好、睡好,早晨要补充足够的营养,等等。家长比孩子还要紧张,给了孩子不良的心理暗示。

要让孩子不紧张,首先家长自己要不紧张!

◎孩子需要朋友般的家教

家长问:不知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还是基础太差,孩子的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请问是否要请家教?

答: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机构曾作过一项全国性的调查,调查显示,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的学生,小学生占80%,初中生占11%,而高中生仅占4.3%。多数学生上学是为了学本领,其次是找工作。小学生以考大学为学习目的的人数占14%,超过了中学生。

在这里必须指出,学本领和找工作并不是最佳的学习动机,热爱学习、对学习充满信心才是最稳定的内在学习动力。因此,家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学习上不去有很多种原因。有一种情况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定的标准太高,孩子达不到。更糟的是,有的家长在孩子学习基础很差的情况下,定一个家长自认为最低的标准,结果孩子连最低的要求也达不到,就认为自己不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家长定的标准要“跳一跳,够得着”,以激发孩子的兴趣。

请家教时要考虑的问题是,家庭老师能否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交朋友。如果这位家庭老师不能与孩子平等地交流,那么孩子会认为又多了一个管他的人,孩子会觉得生命更加痛苦。

◎一个大拇指增添无穷的力量

家长问:怎么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教胆怯的孩子朗诵?

要表达内心的情感,二要把声音发出来,三

答:跳一跳,够得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让孩子找到朗诵高手的感觉,尝到朗诵的甜头,这有利于孩子上课时积极发言。朗诵时应做到“三要”:一要改变孩子内心胆怯的想法。鼓励孩子多开口说话,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这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有的孩子放不开,家长可以在假日带他到人多的地方,启发和引导孩子多讲话,大声说话。周老师(文中提到的周老师均指赏识教育的志愿者、南京实验学校的周桂华老师)为了鼓励胆怯的孩子大声说话,对孩子竖起大拇指,说:“你应该是这个,”接着竖起小指,“可是现在的声音小,只能是这个。”在亲切的交流中,周老师不断鼓励孩子说话声音大一些,再大一些,直到孩子声音洪亮地说话。

在朗诵中不断地鼓励孩子,有进步就说好,给他鼓掌。特别是学生朗诵不太熟悉的文章的时候,一个大拇指,一个夸奖的动作,会给孩子增添无穷的力量,增添无穷的信心。

朗诵的内容最好选取孩子熟悉的。因为,对于能感知的内容,孩子会投入较多的感情,易于打开孩子情感的闸门。

◎快乐地学习才是持久发展的源动力

家长问:孩子从小学琴,现已长大,对任何学习都没有兴趣,怎么办?

答:这是因为孩子学琴时尝尽了学习的苦头。爱因斯坦说过,即使是一头贪食的猛兽,在它不想吃食物的时候,硬塞给它吃也会违背它贪婪的天性。教育不是灌输,而是诱导。

他还指出过教育的三种不同心态,即恐惧心态、好胜心态、好奇心态。结果有天壤之别,前两种教育形式会破坏孩子的求知欲,第三种才是最理想的教育形式。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琴时,规定孩子一定要达到多少级,而不是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结果孩子可能历经磨难达到目标,但学习的胃口被破坏了,学习的欲望没有了。我认为教育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家长应让孩子体会到快乐,而不是一味地强化学习的苦头。

那如何调整呢?很简单,倒过来,跳出去,快乐地学习才能提高孩子的兴趣。

还有一种情况,家长的心态比较平和,而老师的专业素质非常高,责任心非常强,教得非常专业,但他的训练方法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不一定能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所以家长要认真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老师,并与老师商量制定适合孩子发展的步骤与方法。

◎课外书是个无尽的宝藏

家长问:我儿子今年十岁,喜欢看课外书。减负前因儿子作业多,我不让他看,现在学习负担轻了,又担心课外书影响主课成绩。请问应不应该让儿子看课外书?

答:在家访中,我发现许多家庭现代化的电器应有尽有,而孩子的课外书少得可怜,什么原因呢?我归纳了一下,发现家长存在三种想法:

第一种:课内书还来不及看,还买课外书?!孩子仅有的几本课外书,到了开学就被家长收起来了。

第二种:买了这么多“课外书”,他也不看,再买还有什么用?这里的“课外书”指的是辅导教材,如优秀作文选、每日一题、数学指南等。这样的“课外书”有几个孩子爱看?

第三种:还有一些家长,花钱买玩具、零食舍得,花钱买一本孩子爱看的书却心疼。总之,家长把课外书看成负担,只会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痛苦,而不是学习的欢乐。而我认为,孩子喜欢的就不会成为负担,因为这时孩子情感的闸门是打开的。课外书对教材有补充作用,可以融会贯通,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大有益处。因此,课外书是一个无尽的宝藏。我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买了许多有关天文、地理、历史的童话书,每一本书都给女儿带来一份新的乐趣。

比如写作文,有许多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比如,增强孩子写作文的信心,给孩子亲身感受的机会,增加孩子与其他孩子交流写作的机会,等等。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孩子的阅读量。通过阅读,孩子可以学习遣词造句,学习表达方法,而且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效率很高,最容易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孩子以后写作文时,好词好句不知不觉就会冒出来。

◎与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家长问: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答:这个问题非常现实。我在咨询案例中发现一个现象,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行为规范差,而且这种不良习惯会转移到学习方面,出现上课不听讲、动作拖拉等一系列问题,令家长非常头痛。如何解决呢?我的观点是要寻根究源,让孩子在学龄前养成良好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认为,习惯是人们长期地重复进行某项活动而逐渐养成的一种经常的不需要监督的行为或倾向。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转化。

在此推荐一位优秀家长的做法:

她有个六岁的女儿。从女儿四岁开始,针对女儿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这一点,她采取了一项措施,就是母女开展“独立自主评比”。母亲和女儿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每月设计一个评比栏,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最初给孩子设立了以下项目:洗脸、刷牙、穿衣、搬椅子、洗脚。而母亲也根据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有针对性地列出了以下项目:早晨跑步、晚上健身、坚持写日记、坚持每天给孩子讲故事、认真学习、不发脾气。每做好一件事,就在评比栏上贴上小红花。她们就这样展开了评比竞争。孩子为了多得几朵小红花,开始努力去做每一件事。最初孩子的出发点是多得几朵小红花,但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一个月下来,如果晚上不刷牙、不洗脚,孩子还睡不着呢!另外还要允许孩子有所反复。孩子毕竟是孩子,要站在同龄人的角度去跟她比较,有时故意做得差一点以激起她超越别人的信心,有时故意让孩子多得几朵小红花,鼓励她去竞争,努力争取成功,超过母亲。一段时间后,有些习惯养成了,就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如自己找东西、别人说话不插嘴、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等,这样反复进行,一个又一个良好的习惯就形成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与其进行空洞的说教,不如亲身实践。就这样,母女两人一个月一个月地评比。两年过去了,孩子养成了许多好习惯,客人来了知道搬椅子、倒茶,长辈来了知道问好,到别人家做客懂礼仪……母亲也觉得重新塑造了自我,完善了自我,另外还培养了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所以,家长跟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好动源于心动

家长问:孩子是个男孩,三年级了,特别好动。在家里,能翻动的东西都被他翻过了,能拆的东西都被他拆过了;在学校里,不是把桌子撞翻了,就是把椅子推倒了,总之他安静的时间少之又少。我们都急死了,不知道是他体内缺什么微量元素,还是我们的教育缺了“微量元素”。

答:男孩子淘气好动是天性使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他一动不动,你反而要着急了。可惜,对孩子来说,“理解万岁”在望子成龙的父母那里,成了奢侈品。很少有父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孩子好动的原因有多种,纯粹是生理原因(如多动症等)导致的只有极少数,大多数是早期行为习惯的积累,缺乏自律造成的。家长要面对它,接受它,然后慢慢地改变它。若家长自己心有不安,往往会粗暴地对待孩子,强硬“镇压”孩子的不当行为,堵而不疏,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孩子的心也是疙疙瘩瘩。

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个性需要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对于孩子一般的举动不要大惊小怪,要忽视、淡化孩子的好动行为。孩子看到自己的行为没有“市场”,就会慢慢转向正常。

有的孩子通过好动的行为引起家长的关注。这时家长要反思,平时是否认真倾听了孩子的讲话,是否关注孩子的心情,引导孩子通过正常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与孩子一同制定规则,一段时间只解决一个问题,每天进行记录。孩子做得好,奖励;做错了,惩罚。操作时坚持一个原则—刀子心,豆腐嘴。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遵循能量守恒的规则,一方面让他积极参加能让自己入静的活动,如弹古筝、绘画等,另一方面让他踊跃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让孩子渲泄能量,以达到动静平衡。

换一个环境。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没有压力和约束,容易放纵自己,而很多家长缺乏民主作风,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心情好就“从宽”,心情不好就“严打”。如果换一个环境,让孩子参加军训、夏令营或上寄宿制学校,对孩子养成自律行为很有帮助。

◎让孩子当一天小管家

家长问:我的孩子上二年级,可能是小时候被我们宠坏了,因为我们习惯替他准备好一切的事情,因此,上学后,他经常丢三落四,我非常苦恼,应该怎么办?

答: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下,往往缺乏责任感,认为所有事情父母都会安排,而上学后需要自己独立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孩子开始不适应了,难免丢三落四。这时,父母不应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指责孩子,而应在把义务还给孩子的同时,让他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小事抓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改善:

第一,制订一个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责任心的计划,例如把每天要做的事情贴在家里醒目的地方,做到的给予奖励。

第二,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不要代替孩子处理事情,孩子遗忘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拿。

这里有个例子也许会给家长一些启示。

一位家长谈教子经验时说:“让孩子每隔一段时间当一天小管家,培养他的自理、管家意识。一天给他30元,由他全权安排全家的衣食住行。第一次,他没有计划,一顿饭菜就把钱全花完了,没办法,晚上一家人就空着肚子看电视。孩子刚做家务也是顾东不顾西,弄得家里乱糟糟的,东西放得到处都是。于是,我教他怎样调整伙食,怎样安排家务,等等。几个回合下来,儿子不但让大家一日三餐吃得满意,还把家务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马虎的毛病也不治而愈了。”

◎压抑意味着引诱

一位忧心忡忡的家长问:怎样善待看黄色刊物的孩子?

答:我的观点—不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教育是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孩子看黄色书刊,一方面是社会的问题,在发达国家成人刊物与儿童刊物是分开的。另一方面,有些父母从未认真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许多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提到这方面的问题都难以启齿,或者干脆回避,结果孩子从社会和同学那里学到了不少错误的观点,形成了不良心态,再要改变已迟了。无知和压抑反而引诱了孩子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