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表扬,孩子更努力;怎样批评,孩子更爱听
14400200000006

第6章 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1)

家长一方面要用赏识教育营造温情世界,让孩子找到“我能行”的感觉,另一方面要告诉孩子温情世界也充满了竞争。这个世界需要孩子用自己的肩膀去扛一些东西,路要靠自己走,才能适应将来的社会。要让孩子了解社会,了解人,走出父母呵护的翅膀。

◎拥有健全人格就拥有了幸福快乐

家长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取决于诸多因素,除了智力因素外,还需要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那么健全的人格比智商更重要吗?

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重要的影响,民主型的家庭会养成孩子的合作、独立和坦率的个性,专制型的家庭会导致孩子的反抗、情绪不安定和服从等,娇宠型的家庭会导致孩子的任性、幼稚、温和等,支配型的家庭会导致孩子的消极、依赖和顺从等。

我教育女儿有四个阶段,也许会给你一些启示。第一阶段是就聋治聋,第二阶段是就哑治哑,第三阶段是智力开发,第四阶段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每个周末的晚上我和女儿谈心,让女儿心里热乎乎的、甜丝丝的,教育女儿怎么做“人中人”,怎么做个快乐的人。

健全的人格意味着做“人中人”,即坦然面对现实,乐于与人合作。这样的人在走入社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健全的人格意味着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而不是恨和冷漠。面对挫折,能积极地对待,在挫折中奋起,这对抵御今后可能遇到的精神痛苦大有益处。在赏识教育中长大的孩子,不是经不起挫折,而是更能承受挫折。健全的人格意味着乐于与人交流感情和思想,从他人处不断地汲取养分,注重自我成长……总之,拥有健全的人格意味着孩子有很强的适应性,是幸福的人、快乐的人。

我认为心态是西瓜,智力是芝麻,家长要通过自身生命的成长来带动孩子生命的成长。

◎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家长问:我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如绘画不如别人,尽管我一再鼓励他,他总能指出不如别人的地方,请问该如何引导?

答:我在咨询中碰到过一个孩子,他总觉得自己不行。这种观念已深入孩子的潜意识,连演小品时的角色都是失败者,比如举重怎么也举不过头顶,从20公斤减到10公斤,不行,从10公斤减到5公斤,还是不行。因为他从小就在父母的棍棒下长大,形成了极度自卑的心理,找不到“我能行”的感觉,连演小品也逃不过失败的心理暗示。

孩子本身就脆弱,需要积累成功、树立信心,成功体验的积累形成了自信的心理状态。反之,失败体验的积累形成了自卑的心理状态。因此,孩子总觉得不如人,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这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发现闪光点,将审视的眼光向各个方面扩展开来。如绘画暂时落后,就培养他在音乐、体育方面的一技之长;如学习暂时落后,就教他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合作。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觉得自己行,克服自卑心理。

另外,家长给孩子的鼓励和赞扬要合理而具体。家长的赞扬应该是真诚而发自内心的,讨好的赞扬只能使孩子感到家长的虚伪,反而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比如有的家长,以前经常打骂孩子,听完我的报告后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就想改,但对孩子的看法又没完全改变,只是一味对孩子说“你真行,你真棒”,孩子听多了不以为意,回嘴说“你少来,又赏识我了”,可见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是多么重要。赏识孩子必须发自内心。

◎创造交流的环境

家长问:我的独生子其他什么都好,就是不太合群,不愿意与其他人玩,也不想走亲访友或去野外郊游。他最喜欢在家里玩电脑、和父母下棋,不过有些输不起。我该怎么办?

答:独生子女最大的问题是一个“独”字—孤独。从小没有伴,要么一个人待着,要么与成人在一起,缺乏与小伙伴、与大自然的交流融合。孩子输不起,是心理承受力差、自我意识过强、个性脆弱造成的。解决的方法是首先要改变孩子“人上人”的心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讲自己孩子行,其他孩子也行,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彼此不同,而不是只有自己的孩子好,其他孩子都不好,让孩子回到“人中人”的状态。其次,在下棋时,孩子对胜利充满了渴望,那是孩子进取的强大动力。要让孩子认识到,游戏中有起有落,输赢的局面是可以改变的,家长可以采取“输两盘,赢一盘”的战略。赢棋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输棋让孩子体验失败,继续前进。

当孩子合群时要多鼓励,淡化他不合群的行为,强化他合群的行为。在操作上,家长可以把几个家庭组成互助组,让几个孩子相互交朋友,提供交流的环境。让孩子多参加需要相互合作的文体项目,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假期带孩子外出旅游,等等。

孩子不太愿意与外界沟通,这一点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在未来的社会,人际关系、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要从小培养。儿童就是在与人的交往中产生了心理体验,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合作,养成了健全的人格。大自然更是充满了灵性、充满了活力的地方,可以陶冶情操,保护灵性,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

◎每一块钱都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

家长问:我们小时候有几分钱买冰棒就心满意足了,现在我的孩子上初一了,几十元钱都不放在眼里,花钱大手大脚。我真后悔当初给他零用钱,现在想不给他,又怕伤他的自尊心,我该怎么办?

答:孩子的零用钱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不能用老标准来看待现在的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生活须遵守规则,花钱应当有节制。现在许多孩子乱花钱的原因在于,家长从小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孩子喜欢什么就给孩子买什么,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长大后误认为,花钱是天经地义的事。

初一学生已有了成人感,以大人自居,摆出大人的架势,愿意独立处理事情,在用钱方面希望享有一定自由度。这时你担心孩子会乱花钱,不给钱用,反而会压抑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曾有一个家庭家教甚严,父母不给孩子一分钱,一切都是家长自己来买,导致孩子偷钱,事与愿违。

对于孩子用零花钱,我的意见是:

1.制订计划,列出文具、课外书、日用品所需数量和金额,有计划地支出。

2.让孩子当家一段时间,知道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的习惯。

3.给孩子勤工俭学的机会或者在假日让孩子走入社会,接触各个层面的人,增强切身的感受,让他们明白每一块铜板都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有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家境殷实,花钱如流水,跟他讲道理也不管用,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天父母想出了一招,暑假让孩子去肯德基做义务工,钱是由父母背着孩子交给店里的。一个星期后,孩子拿着挣到的50元,激动了半天,再花钱时,像换了一个人,因为他知道了钱来之不易。

◎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有幸福的未来

家长问:单亲家长怎样用有限的时间教育有心理缺陷的孩子?

答:问题不在于是否单亲,而在于怎样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其实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如果双亲家庭的父母闹得不可开交,家里天天像战场,孩子得不到一刻安宁,那么这种家庭里的孩子,能得到完整的爱吗?

反过来,在单亲家庭里,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孩子相处和睦,孩子在美好和谐的环境里成长,那么孩子也会有幸福的未来。

这就好比孩子有残障,对孩子来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可怕的是周围人的偏见,把眼光老盯在他的残障上,而没有看到生命给他的无限潜能,最终导致孩子产生难以排解的心理“残障”。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所需要的不是你的同情与可怜,而是对他的尊重。单亲家庭与别的家庭没有根本的区别,在这个问题上不要夸大。我们的父母、老师不以一种带有偏见的目光看孩子,孩子的生命之花就会绽放得美丽动人。

当然,既当爹又当妈的家长,必定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单亲家长一定要在精神上高大起来,主宰自己的命运,特别是在塑造孩子的人格上,要影响孩子的行为,避免人格上的缺陷,不要让自己的不良情绪感染孩子,折磨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孩子过早承受大人的痛苦。另外,父母一定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曾接触过一个“问题”孩子,他的家很完整,不但不是单亲,而且还有爷爷奶奶,但孩子仍有心理障碍。他几乎不能在一个学校读完一个学期的课程,看电视喜欢坏人,坏人做坏事他就很兴奋,到这种地步,他爸妈非常着急。经过交谈我得知,孩子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我告诉家长,从理论上讲,老年人容易溺爱孩子,所以隔代教育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个案例表明,完整的家庭并不意味着良好的教育。单亲家长不要过分在意家庭的残缺,也不要把责任推到和你离异的对象身上。

最后,单亲家长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成长。单亲家庭的孩子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异常行为,单亲家长要比一般家长更善于破译童心密码,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达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效果。

◎刀子心,豆腐嘴,让孩子自律

家长问:孩子常常被赏识会不会任性,如果不听家长的正确意见怎么办?

答:赏识唤起了孩子的尊严,这样的孩子不会任性。

绝大多数的孩子任性的原因,是家长豆腐心、刀子嘴造成的。孩子小时候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不能坚持原则,而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长大后,父母觉得这样一味迁就不行,于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味地拒绝,孩子不听话就打骂、指责,孩子由“小皇帝”“小公主”变成了“小奴隶”。结果是孩子摸透了父母的心理,知道怎样对付父母。父母一狠,眼睛一瞪,孩子就被吓得战战兢兢;父母一松,笑脸相对,孩子就大闹天宫,弄得孩子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家长这时就会说孩子不听话,对孩子乱发脾气。其实家长要了解孩子的需要,认真考虑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学会说“不”,做到刀子心、豆腐嘴。

我有个同事朋友,跟我说他孩子不听话,喜欢哭闹、耍赖。我说解决的办法是不理他,也用不着去打他,只要忽略对他的关注。有一次,同事把他的孩子带到单位。孩子来后吵闹,影响开会,我把他带到办公室说:“如果你听话,我就带你玩,不听话你就在那儿哭。我不怕你哭,不信的话,可以试试看。”刚想哭的孩子一听,也就不哭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得到了过多的关注,心理比较脆弱,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少点关注的目光,反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你一旦转变观念,尊重他的人格,唤起他的尊严,孩子就不会任性。有自尊才会有自律自控,没有尊严的孩子要么压抑,要么任性。

家长在操作中还要注意一点,在赏识自己孩子的同时,也要赏识其他孩子。你行,其他孩子也行。人各有所长,都有巨大的潜力。在“人中人”的状态下,孩子的自信就不是盲目的自信。

◎关爱小动物

家长问:孩子上幼儿园大班。最近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特别喜欢小动物,玩到最后却又把它们弄得半死不活。我给他买过一只小鸡,他先是拿在手里摸来摸去,后来就把小鸡放在很高的地方,逼着它往下跳,说是看它勇不勇敢。他曾经有过一条蚯蚓,一开始心爱得不得了,后来我却发现蚯蚓已被他切成一段一段了。跟他讲这样做不对,他也承认,但下一次照犯。我很着急,不知该如何是好。

答:首先不要把问题想得太严重,认为自家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善良。孩子有这样的举动,大多是由于好奇。五六岁的孩子,并没有善恶的观念,他认为摸小鸡、逼小鸡往下跳同样是爱小鸡的表现。对这种情况,家长要给予适当的引导,既不能呵叱责怪,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也不能任其发展,这对个性的发展不利。可给孩子观看有关动物的影片,让孩子了解动物成长的过程,了解应该怎样关爱小动物,与孩子共同探讨哪些行为有利于小动物的成长,哪些是不利因素。也可采用转移法,在孩子伤害小动物时转移他的注意力,在不伤害小动物时大力夸奖孩子,等等。

孩子伤害小动物还有另一种原因,那就是他没有得到真爱,或没有感受到他人的爱。特别是在离异家庭,有些父母因为自身的利益,有时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伤害孩子的童心。缺爱的孩子有情感冷漠化的倾向,会做出一些反常的举动。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经常责骂孩子,孩子内心受到压抑,就会把这份能量发泄在小动物身上。

后两种情况在现实中比较少,如果有这样的趋向,家长应对自身进行反思。

◎鼓励孩子在学校表现自己

家长问:孩子在学校胆小怕事,回家做“小皇帝”“小公主”怎么办?

答:在学校做“人下人”,回家做“人上人”,好比玻璃杯,一会儿40摄氏度,一会儿零下40摄氏度,玻璃杯还要爆裂呢,何况孩子幼小的心灵。你的孩子在学校没有获得安全感,感到压抑,而在家里则是放纵,没有规矩。

“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世界真美好”,自己的孩子行,别的孩子也行,每个孩子各有所长。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形成“人中人”的心理状态,让孩子的心灵既不压抑,也不膨胀。

而针对孩子在学习上、人际交往上或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父母应积极地与学校和孩子沟通,对症下药,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在学校获得安全感。

孩子面临压力时会有积极的反应(如专注于一件事、自我激励等)和消极的反应(如回避、发泄、否认、偏执等)。有一种情况,孩子在家里受到过多的关注,而在学校也希望受到特别的关注,但实际情况与他想象的不一样,在学校老师可能顾不过来,因此,孩子会用回避的方式来对待在学校承受的压力。其实这种不表现也是一种表现,他通过这种方法引起老师的关注。

在家里也要制定规则,原则是高压电绝对不能碰,坚持豆腐嘴、刀子心,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态,恢复平衡。

◎充实精神生活,避免过度的物质追求

家长问:怎样赏识才是不过分的赏识?如何对待穿戴稍微流行的时装,就被老师视为“另类”的学生?

答:赏识本质上是看得起,是发自内心地赏识生命,而不是功利行为。它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感受到赏识,赏识自己,赏识他人。对待这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理解和宽容,不能随意地给孩子扣上“另类”的帽子。因为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孩子穿得好些无可厚非,不能用老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孩子。希望穿好一点是孩子的天性,这样的孩子有一定的表演欲望和自我意识,想表现出与众不同。如果家长对孩子有偏见,易使孩子产生对立的情绪并伤害孩子的心灵。孩子需要平等的沟通、朋友般的关心,因此家长要融进去,诱出来,逐步把他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和课外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