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表扬,孩子更努力;怎样批评,孩子更爱听
14400200000002

第2章 做个会表扬和批评的家长(1)

若把一个人的无形生命比作一棵树,赏识会使它越长越茂盛,越来越强大;而指责与不信任只能让它越来越枯萎,枯萎的树木是无法经受外界的风风雨雨的。可见,赏识培育出来的不是温室中的花朵,而是参天大树。

◎三岁看大

家长问:有专家说,孩子三岁之前所学的知识几乎比三岁以后一生所学的知识还要重要,怎么理解这句话?

答:孩子生来无知无识,处于空的状态,种种思想观念都是在后天慢慢形成的。其中0~8岁决定了孩子一生80%的能力和学习基础形态。从学习效率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从学习意识的角度来看,0~3岁的孩子的潜意识大门是敞开的,这时他们的眼睛像摄影机,耳朵像录音机,皮肤像感应器,通过看、听、触摸等方式来感知这个世界。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丰富孩子的感知世界,对孩子的一生都将是有益的。

成人以为婴儿不懂事,其实他们这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充满了灵性。这个阶段接触的环境(通过看、听、触摸等方式),会沉淀在孩子的潜意识中,成年后遇到类似的环境,会不知不觉地进行对照、比较,并且表现出来,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和意识。

我曾接触过一个孩子,他在四岁以前由爷爷奶奶照看。长辈精力有限,为了防止孩子出意外,就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孩子与其他人接触。孩子长到十岁后,就显得孤僻、不合群。因为小时候没有与小朋友相处的经历,长大后在群体交往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对群体交往充满了恐惧。

0~3岁是开发智能、塑造人格的最佳时期。那么如何开发呢?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顺其自然。在混沌中保护孩子的灵性,在无意识中开发孩子的智力。二是要播种。0~3岁播下的种子,会在一定的时候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播种的方法多种多样,我研究出来的“母语玩字法”在提高孩子的识字能力方面取得了成功,对开发幼儿智力有良好的效果。

◎关注孩子潜意识的塑造

家长问:我儿子两岁半,他喜欢玩水,我说不许玩,他不肯。有一次,我把他的头按在水里,后来他不玩水了。这种方法是否正确?答:这种方法太糟糕了。孩子玩水是出于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是孩子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孩子在玩水中启发了生命的灵性,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体悟到真实的生活。

为了安全起见不许孩子玩水,甚至把他的头按在水里,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确实不玩水了,但他的内心受伤了。犹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从此他看见水就害怕。这种经历会埋藏在潜意识中,当成人后遇到类似环境时,他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对水的恐惧。采取这样的教育方法,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我曾经在咨询中接触过一个成人,他至今不敢下水游泳,甚至不太愿意洗澡。究其原因,就是他小时候受到了惊吓,产生了对水的恐惧。

如果孩子一开始就怕水还要及早纠正,帮他们找感觉,让他们尝甜头,通过一系列的体验,帮孩子战胜恐惧。比如设计几个动作让孩子按程序逐渐适应,先用一块湿毛巾蒙住眼睛,再把水浇在他的身上,然后浇在头上,让孩子泡在水中并逐渐增加水的深度,等等。

◎避免早期教育的误区

家长问:我是一名教师,孩子今年六岁。我对他从小进行早期教育。他两岁多时已认识了1000多个字,五岁时就读了一年级。但上学后,他学习习惯不好,上语文、数学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根本坐不住。我问他为什么不认真听讲,他说全听得懂。实际情况是,他语文、数学学得较好,但音乐、体育等副科比较弱。由于早期开发得好,孩子身上出现了骄、娇二气,有些自以为是。我现在感到有些后悔,不该让他提早上学。我想请问老师,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答:在独生子女家庭,年轻的父母普遍非常重视早期教育。这既有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也有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在我遇到的大量的早期教育咨询案例中,我发现了两个现象,一是高智商高脆弱。智商高的孩子很聪明,又非常敏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这样就会把一点小事无限夸大,容易产生脆弱的心理。因此,孩子长大后,遇到挫折就容易消沉下去。二是责任感和独立性的缺乏。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贴他人,过分依赖父母。

其实孩子上学以后出现的问题都能在早期教育中找到影子,比如孩子上学后看电视的时间过长,往往是因为在学龄前家长没有把握好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尺度。

家长在早期教育中,要情商、智商一起抓,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另外,家长不能有急躁的心理,切莫要求自己的孩子样样都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能要求一律。

学龄前的孩子自我意识薄弱,会很在意外界的评价。要把孩子存在的缺点和好孩子的感觉分开,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在培养孩子兴趣方面,如弹钢琴、拉小提琴等,应以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质为目标,而不是一定要让孩子达到很高的级别。只问播种不问收获,其结果是必有收获。

最后,儿童的感官像海绵,对看到的和听到的全盘吸收,所以父母要做到言传身教。

◎没有哪个人永远是第一

家长问:我的孩子五岁了,活泼大方。但我发现她与小朋友相处时的态度很骄傲,总瞧不起别人,衣服要穿最好的,表演节目一定要拿第一,否则就闹个不停。我该怎样教育她?

答:你孩子的问题很典型,赏识教育把她的情况称为“人上人”的心理状态—自己最好,别人什么都不好。

我认为孩子有这样的心理,主要的责任在家长。孩子在幼儿期,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我的一位朋友,女儿五岁,特别活泼可爱,在幼儿园有“故事大王”的称号。但这孩子特别骄傲,瞧不起班上别的小朋友,在家里父母也灌输给她“你是最好的”“别人都不如你”的思想。有一次,这个孩子参加一个大型讲故事比赛,结果什么奖也没拿到。比赛结束时,我朋友准备带她回家,她却一个劲儿地哭着说:“妈妈,我才是第一名,我才是故事大王。”我朋友只好解释说:“好好好,你才是第一名,是老师选得不准。”孩子听后闹得更凶了。任我朋友好说歹说,孩子就是不愿离开,搞得我朋友非常尴尬。孩子要求上进,争取最好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你是好的,但别人也一样是好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没有哪个人永远是第一。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和睦地相处。遇到挫折,要勇敢、正确地面对。这次做得不好,还有下一次,暂时的失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根本不敢也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

◎孩子见人不打招呼,谁之过

家长问:凡凡是个内向的孩子,妈妈带着她在外边遇到了同事或朋友时,没等她开口,妈妈就命令:“凡凡,快喊叔叔、阿姨呀,这孩子,就是胆小。”凡凡便低低地喊一声“叔叔好”或“阿姨好”。妈妈这样做对吗?

答:个性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塑造。从两者的影响力来说,环境的影响力远远大于遗传的因素。孩子的幼儿期主要在家庭度过,因此,家长的影响举足轻重。其实,在孩子的任何表现中,都可寻到家长影响的痕迹。

该家长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她剥夺了孩子勇敢迈出第一步的权利。每个孩子都想讲礼貌,都想大人夸自己是好孩子,关键是如何克服胆怯。在面对陌生人的情况下,胆怯本来是很正常的,家长作何反应,对孩子的塑造便造成了怎样相应的结果。在该例中,妈妈一句“这孩子,就是胆小”,便把孩子刚刚积蓄起来的喊人勇气冲散了,孩子的感觉没了。相反,若这位妈妈用鼓励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孩子,等她自己喊出来,再加以表扬,孩子的心情就不可同日而语。

赏识教育不仅仅是表扬加鼓励—孩子做了好事才去表扬他,那是事后的强化;更重要的是创造环境,让孩子表现,给孩子找感觉。

◎讲礼貌从让座做起

家长问:过年了,家里请客,大家欢聚一堂。正在吃饭的时候,门铃响了,又来了几位客人,大家都站起来让座。三岁的佳佳细声细气地说:“我让座,我让座。”大家齐声称赞:“这孩子真懂事!”佳佳激动了,小脸红红的,不等大人把她让出去,就从桌子下边钻出来了。佳佳这样做对吗?如果她不让座怎么办?

答:教育存在于每时每刻,而让生活中的教育不露痕迹,尤为重要。在该例中,家长不自觉地对佳佳运用了赏识教育。孩子离开饭桌,若父母是以呵叱的语气对她说:“去,到一边去吃。”孩子即使走了也不快乐,而且有可能导致孩子讨厌客人,给以后的人际关系培养造成困难。相反,家长及时抓住了孩子的闪光点,予以赞扬,表面上孩子失去了在饭桌上吃饭的权利,实质上却提升了孩子的无形生命,孩子得到一种精神上的肯定,这对发展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很重要的。

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如果孩子不让座,一方面,家长要反省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告诉孩子怎样做是有礼貌的行为。鼓励讲礼貌的最好方式是随时对孩子的好表现进行表扬,让孩子知道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行为。教育要循序渐进,每次只解决一个问题,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

◎要素质还是要分数

家长问:现在提出减负,但整个大环境仍然是考试定终生,凭分数上大学,凭学位找工作,我担心孩子考不上大学就完了。我也想让孩子自由成长,但一想到分数,又浮躁了,我该怎么办?

答:孩子的成长好比一棵树,栽树苗、施肥、浇水、除虫……历经数十载,整个成长过程需要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环境。现在,家庭教育大致分为三种状态:

一是家长仅仅盯住孩子分数这一根树枝,而忽视其他树枝。掐掉孩子画画的枝,掐掉喜欢课外活动的枝,掐掉爱音乐的枝,掐掉……最后只剩下一根分数的枝,请问这棵扭曲的树还美吗?

二是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得不如别的孩子高,不如别的孩子快,便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惜拔苗助长,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是,树看似长高了,其生命力却日渐衰弱,因为家长拔掉了孩子无形生命的根。

上面是一掐一拔的教育方式,还有一种教育方式是家长给孩子浇水施肥,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哪方面强就引导孩子往哪方面发展。社会不全是由博士、硕士组成的,既需要“陈景润”,也需要“李素丽”。

上学时总考第一名的孩子,长大后成才的概率低于排在前10~20名的学生。许多在学校成绩优秀的同学走向社会之后,未必比成绩差的同学成功。

社会教给我们的东西,要比学校教给我们的东西多得多,也重要得多。你的孩子也许在学校得不到“第一名”,但很可能在社会上得到。关键是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让他们找准自己的点,做最好的自己。

◎做一个“人”,一辈子都快乐和幸福

家长问:如果周婷婷没有成为全国十佳少年、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而是成为普通人,那么请问您会怎么想?

答: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好大学,有一个敞亮的未来。但在具体操作中,要选择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方法。如果家长太浮躁,用一掐一拔的方式进行教育,就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赏识孩子,尊重生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快乐,这才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

我们已进入知识更新的时代。对于某些学科来说,大学一年级所学的知识,到大学四年级时其中一些可能就已经过时了,仅仅会考试的学生已不能适应未来时代发展的要求。人生关键是如何看待事物,要善于把坏事往好处想,注重自我成长。我和婷婷聋童学校的老师谈心时说:“没有高等学历的老师不要自卑,你们没有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很容易接受新观点、新思想,成长得就快。而高学历的老师,有学历有文凭,转变观念后,就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婷婷也有自己的烦恼。她毕竟是聋人,与人交流和沟通有一定的障碍,在毕业论文中她写道:一个人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群体中的孤独。这对人的意志和心态都是一种磨炼。婷婷在大学时代还主演过一部电影,在拍片的过程中,她体会到人生的方方面面,促进了思想的成熟,由此形成自己的座右铭:平平淡淡才是真,要做一个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教育观和成才观。我的观点是:其实成名与否并不重要。婷婷不论成名与否,我对她的最大期望,不是她能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作为一个“人”,一辈子都快乐和幸福,哪怕她从事的是极普通的工作。

◎关注孩子的心理素质

家长问:浙江徐力重棒打死生母,我们家长感到深深的震惊。徐力母亲的眼光老是盯在孩子的分数上,逼得孩子精神崩溃。我们家长应从中汲取什么教训呢?

答: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在于徐力母亲的贪婪,这种贪婪表现在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上。尺竿过高,孩子够不着。于是母亲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母亲的心理扭曲了,采取了完全违背生命成长规律的做法:只求儿子的成绩好,而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

徐力在恐惧中学习,最后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导致精神崩溃。赏识教育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在舒展的状态下学习,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孩子可以快乐成长。赏识教育认为每个家长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潜能。或许你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赏识教育不但培养了一个周婷婷,使她成为全国十佳少年、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而且培养了一批周婷婷式的早慧聋童,被媒体称为“周婷婷现象”。这些“周婷婷”,他们的心态是轻松的,他们的学习经历是快乐的,他们把学习当成玩。当孩子喜欢学习时,就不会把学习当成负担,孩子的心灵就比较舒展。

家长面对应试教育的环境,只可智取,不可强攻。在心灵舒展的状态下,孩子的学习就是在欢乐而轻松地飞,否则就是在痛苦而缓慢地爬。分数与心态相比,一个是芝麻,一个是西瓜。家长更应关注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赏识教育中长大的孩子能经受风吹雨打

家长问:您在教育女儿时用身体挡住了外面的黑暗,让婷婷茁壮成长。我有个疑问,社会存在着黑暗面,在赏识教育中长大的孩子,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吗?

答: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方净土,但孩子终究是要走入社会的。社会上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共同存在。书本上描述的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况相比,有很大的差别。而且现在传媒的发达和节目的成人化,让孩子很小就接触到社会的黑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