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律师、医生、老师、记者、工人等。角色不同,做人做事的要求和技巧也就不一样。显然,按照职业划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行业准则进行约束。因此,我们撇开这一原则,而从领导、朋友\家庭成员、陌生人的角度,讲述做人做事的学问。这样做,既突出了领导、朋友、家庭成员、陌生人等角色的普遍性,也与本书其他章节中与角色有关的内容区别开来,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从而帮助读者掌握角色在做人做事过程中的特定意义。
一、领导角色
“领导”在社会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是组织的最高决策者和管理者。扮演好领导角色,可以提升一个组织的竞争力,创造更多价值:人人想当领导,这种说法并不夸张。但是,做一名称职的领导人,在领导岗位上把工作做好、处理好与各个方面的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千头万绪,用人第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历史上,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的曾国藩曾经深刻地指出:用人为第一要务。这位晚清“中兴名臣”提醒领导人:必须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要时刻明确自己的角色,才能正确做人、做事。
在曾国藩看来,一个团队的统帅不必拘泥于前线,他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合理使用各种人才,带领大家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发展目标。有一次,曾国藩带领部队围剿太平军。这时,弟弟曾国荃准备攻打安庆城,于是请他多留几天,帮着指挥作战。但是,曾国藩委婉地谢绝了这一请求,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不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好手,而只是一个善于统御人才的领导。
时刻明确自己的“领导”角色,并且把“用人”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曾国藩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成为了重视人才、善用人才的杰出大师,并在宦海无边的官场上纵横捭阖。当时,与曾国藩观点相异的左宗棠,对其作出来肯的评价:“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忠辅。”
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之所以能够击败项羽、最终问鼎中原,根本原因也在于他做到了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了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本领。刘邦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运筹帷幄,决胜下.里,我比不上张良;筹集粮草、保证物资供应,我比不上萧何;统帅百万雄兵,战无不胜,我比不上韩信。我能够获得成功,是借助众人智慧的结果。”
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纵览古今历史,无—例外。“领导”这一角色,从根本上说是要处理好各种关系,于是“用人”就成为我们正确做人做事的重要环节。
2.明察秋毫,知人善任
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也;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也。——唐《意林·鬼谷子》
领导者的才十就是“知人善任”。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刘邦择将,三人而已,这就是领导的奥妙。“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可谓人人皆知,但不见得人人都能用。因此,对领导人来说,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首先要扮演好“伯乐”的角色。
隋朝灭亡以后,唐太宗统一了全国,然而他面对的是人口骤减、土地流失、经济凋敝的景象。当时,振兴经济,发展国力,成为当务之急。唐太宗充分认识到,人尽其才是治国安邦的关键。于是,他制定择人的标准:“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在军事,唐太宗任用文武全才、能够在外带兵打仗的李靖将军;在处理国家政事方面,任用能够孜孜不倦办公、一心为国操劳的房玄龄;为了广开言路,重用直言纳谏、不循私情的净臣魏征;为保证政令畅通,任用公平公正处事的温彦博……正是努力实践了“知人善任”这一原则,唐太宗成为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创造“贞观之治”的历史伟业。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起用嗜酒贪杯却能运筹帷幄的格兰特担任总司令,结果引来一些人的反对。但是林肯立排众议:“如果我知道他喜欢什么酒,我倒应该送他几桶.让人家一起共享。”果然,英勇善战的格兰特不负众望,把南方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多次取得关键性战役的胜利。历史表明,如果没有林肯对格兰特的任命,南北战争就不会发生根本的转折。
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人的长处,才是一种真正的机会。”高明的领导者无不深谙此道:以人的长处运用为机会,善于识察人的长处,并能用得恰到好处,从而赢得事业成功。由此可见,善于识才用才的人,他本身就是一个人才大略者:反之,他就是一个无才无略者。从做事的角度来看,一个领导者如果埋没了一个人最有价值的长处,反而使用其短处,就是对人才的摧残与毁灭,同时也是对国家事业的摧残和毁灭,是最大的不仁、不道。
3.上兵伐谋,英明决策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
毛泽东曾经对“领导”的内涵作过精辟的剖析,他说:“领导工作千变万化,但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用干部,二是出主意。”“用十部”是要求领导人知人善任,而“出主意”则是要求领导人有工作思路,善于总结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的故事家喻户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谋士孙膑高超的决策艺术。当时,齐威王制定的赛马规则是:每次双方各出三匹马,一对一比赛--场,每一场的输方要赔一千斤铜给赢方。齐威王和田忌的马按实力都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等,但是,田忌的马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比对方略逊~筹,所以他每次都是连输三场。
后来,田忌请谋士孙膑给自己出主意。孙膑发现,田忌的上马虽然比不上齐威工的上马,却比齐威王的中马和下马都要好;同样,田忌的中马要比齐威王的下马好一些。于是,孙膑建议田忌用下马去对抗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抗齐威王的中马,中马对抗齐威王的下马。这样一来,田忌输掉了第一场,却赢了后两场,最终--胜~负取得了胜利,赢了齐威王一千斤铜。
田忌赛马的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决策是多么的重要:在实力、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对己方力量和有利条件的巧妙调度和运用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领导人做为组织的最高统帅,其行为和决策关系到整个团队的利益和事业成败。所以,我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英明的决策者:一方面要防备跌进别人的陷阱,一方面要善于判明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
“上兵伐谋”,孙子指出:用兵打仗的上策是以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用外交手段挫败敌人,再次是通过交战战胜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领导者想要做个英明的决策者,应该培养自己的谋略素养,才能在做人的时候准确拿捏对方的心思,在做事的时候作出超前预测和判断,成功化解危机和棘手问题。
4.培养人才,百年大计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
《资治通鉴·汉纪九》认为:“小素养上而欲求贤,臂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意思是,平常不培养人才却想得到贤能的人才,就好比不去雕琢玉石,却要求它呈现美丽的颜色一样,
清代工夫之在《读通签沦》中记载,管仲被齐国重用,但是齐桓公死后齐国再也没出现管仲这样的人;商鞅被秦阑重用.秦孝公死后秦国再也没有商鞅这样的人。不注意人才的培养,国家将后继无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因为齐桓公、秦孝公作为领导人没有培养出像管仲、商鞅这样的人才。人才匮乏,只能导致“人亡政息”的局面。
当代世界军事、经济、科技竞争加剧,然而所有的竞争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人才的较量和争夺。在创业资金市场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就长期而言,把资金投在适当的人身上要比投在一个好构想上面更能获得利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西门子公司,就主张造就优秀的人才,延续企业百年基业。
早在1847年,西门子公司成立之时,创办人之一约翰·哈尔斯克就录用了第一位学徒,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机械制造技艺传授给他。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不断增加。约翰·哈尔斯克意识到仅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开始以更先进的培训方式开发人才。1871年,西门子公司在柏林的丁厂中第一次设立“学徒角”,由经验丰富的技师专门负责培训工作,每人负责一年之内把二十多名刚人厂的青年培养成为专业工人。这实际是现代企业培训制度的雏型。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西门子公司先后对十万名以上的年轻人进行了严格的培训。主管人事的董事格哈德·屈内先生,在纪念西门子职业培训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质量对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没有对培养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投资,在其他领域的投资也不会有成果。”
开发和培养人才,已成为领导人的必修课。IBM的创始人老沃森则这样告诫经理们:“观察历史上的各种企业以及当今世界上的多如牛毛的企业,它们的成功,都是因为倚重人才、依靠人才;它们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树倒猢狲散’,人才各自飞了。正是这样,为了企业发展而培养必要的优秀人才,是所有领导人要耗尽心血来做的事。”
5.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领导人约束下属有多种手段,“力服、才服、德服”是三种小同的境界。其中,以力服人只能使人慑服,以才服人可以使人折服,而以德服人则使人心服。“以德服人”,最重要的就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马谡丢失街亭之后,诸葛亮认为自己有小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上书给刘禅,请求自贬丞相之职。胜败是兵家常事,其他将帅对此疑惑不解,纷纷询问其中的缘由。诸葛亮解释道,治理国家和军队最重要的是严格遵守法纪,如果领导犯了错而有法不依,怎么能够让众人信服呢?诸葛亮一生都在努力实践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他廉洁奉公、克尽职守,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把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工作中,一些领导人说一套做一套,不能以身作则,往往会损害组织长远发展。比如,有的管理者总是提醒员工“顾客第一”.但是在经营上却急功近利,为了短期利益降低产品质量的事情常有发生。如此一来,怎么能严格要求下属呢?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通过“以身作则”达到“以德服人”的目的,可以使领导者在做人的过程中建立个人威信,在做事的过程中有效提升领导水平和实际效果。所谓“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弃之”,我们必须看到领导示范的强大威力。
古人说,高处不胜寒。“领导”乃群龙之首,是引领团队前进、引导组织发展的人。他身处组织体系的最高层,肩负着组织发展的重大使命,一言一行都关乎组织的生死存亡。因此,称职的领导人必须以身作则,成为众人的表率,从而有效约束下属,实现“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发展目标。
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正确的决策需要来自丁对事实客观全面的掌握,如果在信息的获取上片而,就不能形成对事物准确的认识,那么后期的决策也就失真了。
《三国演义》中,马谡丢失街亭,使蜀军欠去了重要的战略据点,陷入了被动局面。显然,马谡的失败在于他独断专行,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当时,马谡察看地形后,提出了“山上扎营,布置埋伏”的主张,王平做了提醒:“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要知道,在山上扎营太冒险了。”但是,马谡根本不把王平的劝告放在心上,结果遭遇了惨败,这是不能“兼听”的教训。
此外,如果只听信某个人、某一方面的意见,也会带来错误的结果,与良好的初衷背道而驰。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围得水泄不透。”显然,领导人冈为手握大权,总会成为众人围拢的对象。历史上,“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都是环绕在皇权周围的小人,那些帝王一旦听了他们的话,就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危害,这是偏信的结果。
生活中,领导人做出一项决定必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专业人士的建议。值得一提的是,与领导有着特殊关系的人,比如秘书、心腹、司机、亲戚等,往往也对决策产生微妙影响,是领导者需要注意的事情。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谈到了天下兴亡之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围绕着权力,总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场”。各有所图的人在利益的驱使下接近领导人,影响最高决策。善于听取各方意见或许并不难,但是注意不听信小人之言,则是领导人要过的—道关。
7.善于揽责,凝聚人心
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管子》
作为领导人,必须善于凝聚人心,调动各方力量,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达成目标。管理中,“权责明确”是很重要的。但是,出现失误的时候,在必要的情况下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则会赢得部属拥戴,获得同舟共济的良好效果。
美国总统卡特任职的时候,发生了驻伊朗大使馆工作人员被劫持的人质事件。后来,他和其他领导人员作出了解救人质的作战计划。但是,这次行动没有成功,美国人质死于非命。这一事件引起美国上下的极大震动。
面对严重的国内情绪和信任危机,应该采取怎样的公关危机措施呢?很快,人们看到国总统卡特在电视里发表了郑重声明,而其中一句关键的话是:“一切责任在我。”令人吃惊的是,正是因为这句主动承担责任的话,卡特总统的支持率骤然上升了10个百分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因为美国人民最担心的就是政府不负责任的做法,特别是当领导人做错事的时候更应该主动承认错误,进而采取正确的行动挽回损失。很显然,美国人民看到了这一幕,卡特总统的那句话赢得了人心,由此带来了很高的支持率。
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决定于他是否有责任感,是否勇于承担责任。作为领导者,善于揽责能够给下属带来安全感,让人愿意追随。
8.大鬼小鬼,正副有别
神好自己的田。——俗语
一般来说,凡是有“一把手”的地方,就有副职领导。“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再有能力的人,也需要副手的辅佐与帮助,从而做好工作、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
但是,怎样认识和对待“一把手”和副职领导的关系,相互之间怎样配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和单位的领导活动中存在着职责不清、权力冲突的现象。不少副手感叹:“人难做,事难管。管事多了,怕引起一把手猜疑,有越位之嫌;管事少了,又不可避免地出现空位现象,遭到他人讥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