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做事的学问
14396000000020

第20章 学习做人做事的技巧(5)

比如,经营一家公司要面对各种内外事务,其中困扰管理者的一个难题就是回款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坚持“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原则一味地向对方索要很容易恶化彼此的关系,不利于日后业务关系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中庸之道,仔细甄别双方的各种情势才能作出恰当的行动。

此外,道家主张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也与“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佛家则主张“不要执着于有我与非我”,也是告诫人们在“中庸”的道路一卜行进可以有美好的前景。这些金玉良言都是对个人性格培养有益的谆谆教导。

事实上,做事是处理各种事务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际关系开发的问题,凡事留有余地、多考虑卤莽行动的后果,才可能令各方满意,把事情办好,推进事业发展。

中庸之道是对自然的正确态度,也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取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我们不能脱离任何一方,因为传统的力量是异常强大的:面对未来,我们也不能加以拒绝,因为我们迟早要奔向那一刻。所以,在处理各种事务的过程中坚持圆通的处置方式,才能避免因为偏激导致不良后果。

2.说话艺术,讲究分寸

凡事都要有个度。——俗语

生活有禁忌,做人有禁忌,说话更应该有禁忌。如果说话不讲究分寸,张口即来,毫不考虑后果,那么人际关系就会遭到破坏,求人办事也会一无所成。

三国时期,吴国大夫鲁肃与诸葛亮商讨联合抵抗曹操的事情,后来诸葛亮提出把荆州借给刘备的要求。在孔明的煽动下,鲁肃轻率地答应了这件事。结果,后来刘备占据着荆州始终不肯归还,使东吴伤透丫脑筋。围绕荆州的争夺,吴蜀之间展开激烈的较量,先是东吴“赔了夫人义折兵”,气死了周瑜;后来,关羽败走麦城。

鲁肃当初说话的时候没有掌握好分寸,所以轻诺别人,给东吴带来许多麻烦,而且严,承伤害了与蜀国的关系。由此可见,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没有把握的话绝对不要说,有把握的话也要注意区分对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会作茧自缚:

语言的威力是非常巨大的,而掌握说话的分寸足语言的最高艺术。一句话怎么说,说给谁听,都包含着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认真体会和把握。

在我们周围,一些人因为说话的时候把握不好分寸,结果引出许多是非,甚至达到拳脚相向、兵戊相见的地步,实在让人慨叹。这种争斗不仅对双方都没有价值,而且严重损坏厂我们的个人形象,恶化了我们的情绪,有百害而无一利。由此可见,培养说话讲究分寸,不仅关系到我们正确地传情达意,还关系到我们的为人处事和人际关系。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有的人在竞争中失败,有的人在合作中成功。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与我们是否“会”说话有很大关系。人们在社会上不管是与人交往,还是托人办事,都少不了要搬弄唇舌与人说话,传递信息,沟通感情,交流思想。这里就有正确说话办事的差别,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恼,完全在于我们的掌握。

3.“玩笑”适度,不能过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生活中需要“玩笑”,但足我们要把握好分寸,开玩笑不能过火,否则就失去了快乐的成分,与我们的初衷相背离。特别是与朋友相处的时候,更要准确判断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玩笑”巾体验快乐时光。

公元前8世纪,周朝最后一个皇帝周幽王昏庸无道整天在后官和美人嬉戏。当时,他特别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妃子。尽管周幽工想出了各种方法取悦她,但是褒姒始终不高兴,根本不露出一丝笑容。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简直伤透了脑筋。

有一天,周幽王带着褒姒到骊山的烽火台玩。他耐心地给褒姒讲解烽火台的用处,并告诉她如何点燃狼烟,让远在各地的诸侯们带领兵马过来。褒姒听到这里,不相信点一把火就能召来千里之外的救兵。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没错,周幽王立即下令点燃烽火。各地诸侯很快得到了消息,以为国都受到了敌人的进攻,纷纷率领军队前来救援。

当诸侯们匆忙赶到骊山脚下时,褒姒终于露出了笑容,这使得周幽王非常兴奋。他看到诸侯赶到,就让大家回去,说这里没事。诸侯们看到大王与妃子在高台上饮酒作乐,而没有敌人进攻,都认为自己被国王愚弄了。此后,周幽王为了看到自己宠爱的妃子微笑,多次点燃烽火,结果诸侯们又急匆匆地带着军队赶来了。而褒姒一见诸侯们又上当了,在烽火台上又是一阵大笑。

后来,真的有敌人攻打周朝。周幽工赶紧下令点燃烽火,召唤诸侯。但是大家已经不再相信周幽王了,尽管烽火不断,却没有一个诸侯前来救援。就这样,周朝的囤都被攻破,周幽王被杀,周朝最终灭亡了。

周幽王为了博取美人一笑,竟然和诸侯们开玩笑,点燃了传报战争消息的烽火,把国家权力当作儿戏,只能使自己走向彻底灭亡。

因为开玩笑而使朋友反目、给自己带来祸患的例子很多,我们要懂得“玩笑”并非总是善意的表达,还可能给对方带来伤害,使双方发生误解。

4.懂得自嘲,有好人缘

不论你想笑别人怎样,先笑你自己。——海利·福斯第

自嘲就是要拿自身的失误、不足甚至生理缺陷来“开涮”,对丑处、羞处不予遮掩、躲避,反而把它放大、夸张、剖析,然后巧妙地引申发挥、自圆其说,取得一笑。其实,它以调侃的方式表达自我,是一种恰当的为人处世之道。

美国著名律师曹特是一位善讲自己笑话的人。有一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他登台演说时,先替他介绍给听众说:“他算得是我国第一位公民!”

曹特似乎很可以立刻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大模大样地开着玩笑说:“诸位静听,第一位公民要开始演讲了。”但是他如果真那样做,他就会是一个没人瞧得起的傻瓜了。

那么该如何说呢?他不但要利用这个介绍词幽默一下,并且还要从中获得听众的好感。他说:“刚才校长先生说的-个名词,我起初有些听不太懂。第一位公民——是指什么呢?现在我才想到,大概他是指莎士比亚戏剧中常常提到的公民。这位校长先生一定是研究莎氏戏剧极有心得的人,他替我介绍时,一定又在想到他的戏剧了。

“诸位听众一定知道莎士比亚常常把许多公民穿捅在他的戏剧中,充任无关紧要的角色,如第一个公民,第二二个公民之类,这些配角每人所说的话大都只有一两句,而且多半是毫无门才,没有高明见识的人。但他们差不多都是好人,即使把第一第二的地位交换一下,也根本不会显示有何不同之处。”

这真是一篇聪明绝顶,竭尽幽默能事的妙论!他把校长先生替他戴上的高帽子,丢给大家去戴,显示自己是与听众站在一样的地位。同时他的言语措词也是高人一等。由此可见,懂得自嘲,能让场面生动有趣,使听众笑逐颜开,让你拥有好人缘。

适时适度地自嘲,不失为一种良好修养,一种充满力量的交际技巧。自嘲.能制造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自嘲使自嘲者居于自己之上,从而也居于自己的敌手之上,占据了一个优势的地位。自嘲使敌手一切可能的嘲笑都丧失了杀伤力。

5.心理平衡,处事之本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俗语

生活中有一种滑稽的现象:有些人事事都要高出别人一头,在他得意时如此,即便是失意、破落时也是如此,而且为了顾及面子,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他都能为自己找到一种“说法”,言之凿凿,有根有据,即使前后矛盾,漏洞百出,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他也不以为耻。这种人,老百姓对他有个俗称,叫“常有理”。

有一只狐狸想要吃树上的葡萄,但却够不上,吃不着。它无可奈何,只好自欺欺入地说:“哼,那葡萄一定是酸的!”这就是著名的《伊索寓言》中那个著名的故事。“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已成为一个广泛运朋的成语。

现在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狐狸吃到了树上的葡萄,正津津有味地大嚼特嚼之时,而一只羊站出来说:“既然是酸葡萄,还有什么吃头?”那么狐狸肯定又会拿一种新的理论来自圆其说了,“酸葡萄有益健康、可以软化血管儿、减肥健美……”

有些人在金钱方面,一旦腰包鼓了,便财大气粗,傲视穷人,可是一旦自己败落了,就说什么“君子固穷”,讽刺别人是“无奸不富”。做人做事的时候,一些人也存在着这种心理,看到别人取得成绩,就说一些风凉话,自己根本不注意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个人成长进步于事无补。卡耐基曾经说过:“很多人看到原本与自己能力、才智差不多的或者还不及自己的人的财富超过了他(她).于是产生—种不平衡的心理。这种心理事实上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消除这种不平衡心理,不应采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办法,而是奋起拼搏,勇猛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