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公司里,有的上司嘱咐你做事,却不会把要你做此事的真正原因告诉你。他并不是在帮助你,而是在利用你摆脱他自己惹出的麻烦。还有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采用一些卑鄙的手段刺探下属的消息,然后再在上级那里做一些欺骗上级的汇报。
对这样的人,一定要识别其中的花样,以免上当受骗。同时,在必要的时候还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揭穿对方丑陋的面目。
一般来说,即使对方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你也要始终保持冷静,处理相关的事要敏捷、老练。如果他搞阴谋诡计,引起麻烦,那是他的问题,没有你的事。你要变被动为主动,让其阴谋不能得逞。如果事情的可能后果不算什么,也可以听之任之;但当它的危害性可能较大时,便绝不可视之为儿戏,应该采用向领导汇报、诉诸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置。
做人做事必须学会应对小人、“伪君子”,不能在这些人面前委曲求全,否则他会变本加厉地欺负你,正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4.功成身退,明智之举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大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不太灵验。它会使人失去积极的进取心,从而满足于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其糟粕之处。事实上,这里提出的“功成身退”仅是一种做人做事的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获得一定成功后名利已有,见好就收。
老子的知足哲学还包括“功成身退”的思想。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大之道也。”其含义为,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这样才合乎自然法则。因为无论名或利,在达到顶峰之后,都会走向其反面。
中国历史上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张良在辅佐刘邦获得天下之后,便毅然光荣隐退。他向刘邦请求:“我是你成为帝王的三寸不烂之舌的军师,蒙恩拜领万户封地,名列公侯。我的任务至此已经完成。从今以后,我要舍弃世俗,漫游仙界。”刘邦应允他的请求,所以,张良才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事物发展总有一个从“生”到“灭”,从“新生”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起有伏,有低潮.也有高潮。成功是人生的高潮,接下来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个人的强势会很快消散。为此,我们要懂得把握时势,懂得“功成身退”,获得一个完满的结局。
5.屈伸有度,吃亏是福
只有吃得眼前亏,方可保得百年身。——俗语
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吃点小亏儿反而能占到大便宜。因为眼前亏不吃,可能要吃更大的亏!这或许是一种玄妙的处世哲学。但要想过得平安,不出意外,有时就要学会吃得眼前亏。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做人要屈伸有度,吃点亏也无妨。不少人一碰到“眼前亏”,便会为了眼前所谓的“面子”和“尊严”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搏斗,以致有些人因此而一败涂地,而有些人即便获得“惨胜”,却也弄得元气大伤,你说这一切又何苦呢!
人际交往中,我想如果能够舍弃某些蝇头小利,必将有助于你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获得他人的好感,为自己赢得友谊和影响力。凡事都有所失也有所得,俗话说若欲取之,必先予之,我想定有它的道理所在。有识之士不妨谨记之,善用之,我想必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你在现实中碰到不利的环境时,千万别逞血气之勇,也千万别认为“士可杀而不可辱”,要知道“只有吃得眼前亏,方可保得百年身”的道理。你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迎接生活,那就是拿出一块心地,置搁不平之事,闭起双眼,权当不觉。和朋友相处就更是如此了,一定要树立起一种“吃亏是福”、“让人一步天地宽”的观念。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俊杰,并非专指那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英雄,而应当包括那些能看准时局、能屈能伸的精明的处世者。
6.丢掉面子,主动认错
一个人最难堪的事情莫过于被迫去为自己的失误而自咎自责。——贝多芬
1754年,华盛顿还是一位上校,率领部下驻守在哑历山大里亚。有一次选举弗吉尼亚议会议员时,一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
据说,华盛顿与佩思在关于选举问题的某一点上发生.厂激烈的争论,他说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话。佩思把华盛顿一拳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马上冲了过来,准备替他们的长官报仇。华盛顿当予以阻止,并劝他们返回营地。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递给佩思一张便条,要求他尽快到当地的一家小酒店去。佩思如约到来,他是准备来进行一场决斗的,令他感到惊奇的是,他看到的不是手枪而是酒杯。
华盛顿说:“佩思先生,犯错误乃人之常情,纠正错误是件光荣的事。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对的,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请握我的手——让我们交朋友吧。”从此以后,佩思便成了一个热烈拥护华盛顿的人。
人一生中难免会做错事。假若你硬是梗着脖子,不肯启齿表达歉意,那么必定会寸步难行。很多人都会认为道歉是一件很失面子的事,他们认为道歉岂不是向人“下矮桩”,这面子还往哪儿搁啊?这样一来,做人就会遇到很大麻烦,做事也会道路阻塞。丢掉面子,主动认错,才是正确的通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如能悔愧知错,道出发自内心的歉意,这又何尝不是“知耻近乎勇”的表现呢?如果认为这是一种怯懦或软弱的表现,那就大错特错了!应该说,一个能够知错道歉的人,才是对家人友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因为那种真诚的歉疚,必然也会是知错改错的开始。以这样的姿态做人做事,何愁不成功呢!
7.面对批评,厚颜以对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朱熹
人们都喜欢听好话、听表扬、听奉承话、听恭维的话、听鼓吹的话、听抬举的话,而对他人的批评,哪怕是合理、正确的批评,总是表示排斥。
不论批评的话是当面听到的还是背后听到的,也不论这些话是真的还是假的,也不管说这些话的人是诚心善意的还是有意中伤的,都讨厌,都不愿意听到。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深入地说,不乐于接受批评,其实是一种错误,一种由心理脆弱或无自知之明,或追求虚荣所导致的错误。
毛泽东曾经提出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
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做人做事原则,一一个人才能成长和进步。如果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自尊,或担心缺点和错误被人看穿会影响自己的成功和发展,而以种种方式来拒绝、逃避批评,那么个人发展将会停滞不前。
没有多少人不懂得“人无完人”的道理,也没有多少人不知道对待批评应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因此,我们要学着接受正确批评,能够厚颜以对,力戒采取拒绝、逃避的形式为自己辩护。
陈毅曾经说过:“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我们应该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面对批评,厚颜以对,学会从诤友的言辞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六、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中庸”一词出自《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这种美德已经很久了。其实,“中”就是不要太过分,也不要达不到,而“庸”,就是指一种平平常常的状态。“中庸”,就是要求人们在事物的两个极端之间选取或者把握一个中道,并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加以实践。
1.不偏不倚,中正仁和
过犹不及。——《中庸》
一位人力资源经理曾经说过:“企业即使任用那些处世谨慎、无所作为的员工,也要尽量避免任用那些头脑简单、做事冲动的人。因为后者遇到事情的时候经常不考虑后果,作出一些过火的举动,对组织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
做人做事有学问,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偏激。对此,我国一占代先哲有过明确的教诲,这就是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意思是做事情的时候要不偏激、不偏向于某一个方面。,因为,理论上的说教并不能代替现实的复杂,我们必须根据客观情况采取灵活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