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做事的学问
14396000000018

第18章 学习做人做事的技巧(3)

人生不可无贵人,在每个人的人生旅程中,除了具备良好的做人品德、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外,还需要很多贵人的协助。贵人不一定是比你权力大、地位高、财富多的达官显贵,他们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朋友、下属,甚至是竞争对手。在工作、生活中用心去留意、去观察、去把握,学会对每个人热情相待,学会把每件事做到完美,学习对每一个机会都充满感激,贵人就会在无意之中来到你的身边,从而帮助你扭转乾坤、改变命运。

5.接近精英,融人上流社会

背靠大树好乘凉。——俗语

两方一位学者曾经提出了2/8原理,指出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另外百分之八十的人,只享有百分之二十的财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类社会的分层现象,即任何时代都会有少数人处在社会上层,这些精英掌握着大量资源、能够释放巨大能量。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接近精英人物,融人上流社会,可以让我们的人生赢得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斯汤达写的经典名著,主人公于连出身贫寒,却渴望挤入上流社会,反映了社会中许多人的内心想法。身为家庭教师的于连外表英俊、胸怀大志,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的时候,他经过抗争被破格允许与主人同桌用餐。为了接近更多达官显贵,他采取了各种手段,甚至制造了病态的爱情。于连的遭遇是令人叹息的,但是小说从侧面反映出上流社会的巨大吸引力,折射出卜流人群比常人拥有更多的财富、名望、权力。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分层现象,认真区分有哪些是叮以利用的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漠视上流社会的客观存在无异于自欺欺人。事实上,任何社会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资源占有的不均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很大变化,人们的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思想意识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做人、做事的时候,区别对待那些经济精英、文化精英、权力精英,采取有针对性的处世方略,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毫无疑问,实现成功发展目标,离不开与社会精英的接洽、谈判与合作。比如,微软大中华区总裁陈永正就是一位公关高手,他非常善于处理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并积累了很好的人脉资源,所以上任以后有效推动了微软的发展。

接近精英,融入上流社会,对个人广积人脉、取得成功是大有裨益的。需要指出的是,在与社会精英打交道的过程中,还要明确自己的应对能力。各个领域的精英之所以能够掌握大量社会资源,是与他们出色的智力分不开的,把他们称为“人精”并不过分。因此,与他们接触之前,我们先要掂量一下自己是否有这样的水平,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否则可能引火上身——这也是做人做事的一点学问。

四、外圆内方,得心应手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做人做事的时候,往往讲究“外圆内方”。“内方”,主要是指做人做事要有原则、对待自己要严格;“外圆”主要是指做人做事要懂得机变、待人要宽容,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人“内方”有余,而“外圆”不足。结果,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做事的时候不懂得变通,带来种种尴尬和麻烦。

1.灵活多样,变通制胜

伸缩进退变化,圣人之道也。——《资治通鉴》

周围的世界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所以做事的时候最忌讳僵化的思维,如果总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处理问题,忽略眼前事物的不同之处,就会难以取得圆满的结果。我们需要明确,有时将自己的思考模式或方向,巧妙地加个转弯,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圣地亚哥的艾尔·柯齐酒店准备增加电梯,以便应对客流高峰。很快,酒店邀请到工程师、建筑师来商量对策。大家经过周密的分析判断,决定在每层楼打一个大洞,然后地下室多装一个马达。

但是这样一来,会使酒店里到处尘土飞扬,严重干扰客人,会使酒店的声誉和服务受到严重影响。当酒店领导和专家在楼道里商讨对策时,恰巧被一位正在扫地的清洁工听到。他走过来对领导说:“每层都钻洞会使酒店变得乱七八糟,而尘土清扫起来又是很麻烦的。”

工程师无奈地说:“那怎么办,难道把酒店关闭一段时间吗?”酒店的领导着急了:“关不得,这样一来顾客会认为我们倒闭了,会严重影响酒店的生意。还是一边动工,一边继续营业吧。”

清洁工忽然大声说:“如果是我,会用一种简便的方法安装电梯,能省去不少麻烦。”丁程师和酒店领导疑惑地看着他,表示出了轻视和怀疑。清洁工又大声说到:“我会把它装在酒店外头。”工程师与酒店领导面面相觑,不禁为这个绝妙的点子吃惊。而这就是近代建筑史上的室外电梯,它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一个人想要在有生之年有所成就,必须善于把握时局的发展进程、主动跟随事物变化做出相应的对策。一方面,我们受培养“与时俱进”的意识,主动求变,从而把握大局:另一方面,要学会通过变通解决问题,实现发展目标。

2.不硬碰硬,示弱制胜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大容易招风,而小草尽管柔弱,却很少引起他人注意,所以能够平和地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我们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也要善于表现日{自己柔弱的一面,这样就可以麻痹竞争对手,使自己获得喘息和发展的机会,甚至发动突然进攻取得胜利。

赤壁之战以后,东吴反复要求刘备归还荆州,但是有关羽把守,最终无计可施。荆州处于东吴上游,严重威胁到吴国的安全,所以孙权一心要占有它。后来,关羽北上攻打樊城,给吕蒙夺取荆州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吕蒙表面上和关羽修好,十分珍惜双方的和平关系,暗地里想办法夺取荆州。于是,他上书孙权说,请求带兵回到建业,然后以养病为名麻痹关羽。就这样,孙权公开下诏征吕蒙回建业养病,暗中跟他谋议袭取荆州的具体办法。然后,吕蒙推荐陆逊代他把守陆口,这样就不会引起关羽的猜忌。

陆逊到达陆口以后,采取了“卑而骄之”的示弱策略,使关羽对东吴失去防备之心。他在写给关羽的信中说,祝贺关将军在樊城取得的胜利,并表示东吴也很为高兴;接着对关羽大加赞颂,最后还自称晚辈书生,才疏学浅,并指望将军指教。关羽看完信,发现陆逊对自己既敬佩又谦卑,于是没有江东的忧虑。

不久,火羽就调后备兵到樊城。陆逊收到消息后,立即起兵准备占领荆州。吕蒙带领人马到了寻阳,让精兵藏在船里,让穿着白农的士兵摇橹,化装成商人,昼夜兼程赶到关羽设立在江边的烽台旁,摧毁了关羽的报讯设施。就这样,东吴占领了荆州。

通过示弱取得成功,往往见于军事斗争中,这是一种反败为胜的行动策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会面对各个方面的竞争,在自己的实力不足时,可以通过示弱求得自保:当正面竞争难以成功时,可以通过示弱麻痹对方。

3.口随大众,心随精英

宽则得众。——俗语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必须妥善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人是群居性的动物,所以有从众行为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一个人要成为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必须向榜样学习。综合来看,这就是“口随大众,心随精英”的方圆之道。

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的时候,曾国藩班上有一位同学性情急躁。看到曾国藩把书桌放在窗前,那人就说:“我读书的光线都是从窗中射来的,不是让你遮着了吗?赶快挪开!”曾国藩没有说什么,按照他的话做了。到了晚上,曾国藩掌灯用功读书。那人又说:“平常不念书,夜深了还要聒噪人吗?”曾国藩仍然没有反驳,开始低声默诵。

不久以后,曾国藩中式举人。传报到达时,那个人勃然大怒:“这屋子的风水本来是我的,反叫你夺去了!”身边的同学不服气,纷纷质问他:“书案的位置,不是你叫人家安放的吗?怎么能怪曾某呢?”谁知那个人回答:“正如此,才夺了我的风水。”

大家都认为那人无理取闹,纷纷替曾国藩抱不平。但是,曾同藩始终和颜悦色,毫小在意,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其实,这是一种“口随大众,心随精英”的做人做事智慧罢了。表面上,曾国藩不与同学发生摩擦,成为一个恭顺的人,这样就不会引起冲突了,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私底下,曾网藩有更高的志向和抱负,并不阻碍自己功成名就。

“口随大众,心随精英”,表面上唯唯诺诺,实际上隐藏锋芒,有更大的理想。这样做人做事,既有奋斗的目标,又有处世的灵活性,所以适应了人们在高度竞争的社会里拼搏进取。

4.大事化小,避免麻烦

善为水者,引之使平;善化人者,抚之使静。——唐·魏征《隋书·孝义传传论》

善于利用水的人,可以通过引导使它平静下来;善于感化别人的人,可以通过安抚使对方静心。儒家学说主张“和为贵”,并形成了“中庸之道”这一重要哲学思想,它主张我们在处理事物的时候不要走极端,必须顾及各方利益采取均衡的策略。事实上,它是一种调解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化解麻烦、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掌握这一为人处事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与他人的和谐人际关系,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比如,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是由于社会阅历小够,许多人面对各种麻烦常常无能为力。特别是一些人心高气傲,意气用事往往不能解决问题。事实上,我们遇到的一些麻烦往往可以避免,但是双方在自尊心、好胜心的驱使下追求一时的胜负,结果浪费了精力,得不偿失。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握“大事化小”策略,给自己一个有效解决问题的通道。显然,如果我们主动采取退让的行动化解尴尬,对方也会主动撤身,就能避免双方发生更大的误会。矛盾不可避免,关键是遇到问题不要激化矛盾、扩大难题,而要以和平解决的目的寻求最佳的方法。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策略并非妥协退让,也不是软弱的表现,实在是一种做事的智慧。孔子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化解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不但需要做事的技巧,更需要我们具备一种宽厚的心态。对无关紧要的较量让一步,采取“大事化小”的策略,是每个人都应该培养的一种意识。

五、进退之道,随形而制

做人做事,必须明擗进退之机,才能成就大事。当年,曾国藩劝石达开降清时,石达开也曾反驳说:“你是举足轻重的韩信,何不率众独立?”对此,曾国藩默然不应。的确,对曾国藩来说,不敢乘势而进是“怯懦”,顶住众人压力是“勇敢”,这进退之间,何去何从,谁又能分辨得清、把握得好呢?

1.以退为进,辩证哲学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俗语

在人生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只专注于日标奋力前行,而不注意周围的环境,往往会遇到挫折。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需要我们审时度势,灵活多变,必要时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事实上,让步有时是必要的,而且它作为一种策略性的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迈进,而并非懦弱的表现。东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非常腐败,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当时,陶渊明在柴刘裕手下做参军。他看到官员将军们互相倾轧,心里感觉非常厌烦,就主动提出去做地方官。于是,陶渊明来到彭泽当县令。

县令的官傣很低,为人清廉的陶渊明不会搜刮百姓,也不会贪污,所以过着清苦的日子。有一天,郡里派来一名督邮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有领导来,急忙向陶渊明报告情况,并且要求他积极准备款待.正在吟诗的陶渊明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扫兴,于是勉强答应下来,

刚走出门,小吏看到陶渊明身上穿的是便服,就提醒他马上换上官服、束上带子。陶渊明本来就看小惯依官仗势、阿谀奉承的做法,想到自己还要穿着官服行拜见礼,感到这简直是一种屈辱。于是他叹了口气说:“不为瓦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就这样,陶渊明辞职回家了,从此过着隐居的生活。

在社会黑暗的时代,陶渊明过着闲适的生活,有时问写一些诗歌文章抒发自己的心情,获得了个人的超脱。他有一篇有名的文章《桃花源记》,描述了-个世外桃源,反映了动荡时代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面对变化多端的世界.让步有时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应该意识到,让步是一种暂时的虚拟的后退,是为了进—尺的时候所做出的退一步的忍让。让步并非懦弱,更不是失去人格,而是一种做人做事的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该退的时候主动撤退。

2.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三十六计》

如围棋一样,“进”与“退”是两种最基本的对弈选择,而他们也有相同的一致性:保存自我,赢得胜利。从这一角度来看,“撤退”也是进攻的一种方式,是为厂保存实力,日后寻找到有利时机再次行动。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日益强大.于是寻找机会吞并周围的小国。当时的楚庄王为了扩张势力,制定了攻打庸国的计划。尽管庸国是一个国土狭小、人烟稀少的地方,但是那里的人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人人奋力抵抗,结果楚军一时难以获得胜利。

楚国的大将师叔认为,如果不调集丰力大军.恐怕很难在短时间获得胜利:并且他还建议让部队后撤,来骗取敌人,等到时机到来时发动突然袭击,就这样,楚周采纳了师叔的意见,决定用佯装败退之计来让庸军变得骄横、开战不久,楚军佯装难以招架,开始向后撤退,接连几次都是如此,庸军节节胜利,果然开始目空一切,作战指挥上失去了原来严谨的作风,根本不把对手放在眼里。就在这时候,楚国的增援部队赶来了,两军会合到一处,开始发动对庸军的反击。此时的庸军军心麻痹,士兵陶醉在胜利中早已经失去了斗志,一心想着如何奖赏自己的功劳。面对楚军的突然反攻。庸军士兵和将领大多不知所措,只得仓促应战。英勇的楚军很快赢得了胜利,接着他们大举进攻庸国,完成了称霸的野心。

生活中,我们有无数的机遇和大胆尝试的机会,允许失败和不断放弃。因此,做人做事的时候,不要过于固执,应根据情况灵活选择,必要时懂得放弃,坚持“走为上”。尤其是遭遇逆境的时候,“退”可以让我们保留实力,从而积蓄力量东山再起。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在商业世界里,进行投资可能遇到危险状况,比如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这时学会主动撤退的艺术,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做人做事的时候,面对不明朗的前景,放弃最后的一搏,而不是过于固执,才能寻找更佳的目标。

3.该出手时,绝不含糊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

与人为善,才能有好的人缘和关系,顺利办事、成事。但是,必要的竞争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遭到他人非难、算计时,一味躲避、退让,会使对方认为我们软弱。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必要的反击,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活中不乏“伪君子”,他们从来都是和颜悦色,从不威胁别人,却在暗地里玩弄手段,隐藏事情真相,绝不会对任何人讲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