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前人留下的谜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14394500000015

第15章 战争迷雾(3)

在绥靖政策的影响下,英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战略计划是在1938—1939年根据这样的假设提出来:战争将是长期的,在战争头几年英国实际上将不参与积极的军事行动。法国则长期追随、附和英国奉行的绥靖政策,也不作临敌准备。为此,它还一方面封锁德国的西部边界,另一方面拿波兰,甚至匈牙利、罗马尼亚为礼物,以推动希特勒放弃《苏德互助条约》,进攻苏联。也正是在这种政策下,人们才看到了这样的“奇怪场景”:德国加紧移兵、加速备战,而伦敦、巴黎则是一派和平景象;西线战场上,英法两国百万大军数着一列列德国运兵货车无动于衷。他们悠然地看着自己的弱小同盟国被消灭,看着德国士兵在前线装卸枪炮辎重,而丝毫不去打扰他们。德国也“以礼相待”,除了进行空中侦察外,没有对英法采取空中行动。这样的战争足足持续了7个月,这给了希特勒充裕的时间,使他新组织起了146个师的兵力,新造出了4000余架飞机,并得以把重兵转移到西方。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和“奇怪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竭力避免希特勒的侵略,然而事与愿违。当战火终于烧到他们自己的头上,英法才猛然惊醒,但为时已晚。一言以蔽之,这种绥靖政策无疑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但也有人针锋相对地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奇怪战争”并不是绥靖政策的继续,而是英法对德政策从“战前妥协绥靖”走向“全面武装抗争”所必然经历的“中间过程”。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基本终结,同时又是英法武装抗德的起点。该观点认为,现代战争是敌对双方各种力量的全面较量,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和人力、物力、资源,是各自制定战略方针的基本依据。从战争1939年9月1日爆发时双方力量对比来看,德国的军事力量占有极其明显的优势,而且优势将持续在随后的半年之内。当时,英国刚刚实行新的征兵制,无法派出军队;虽然其海军占有优势,但多在海外,负有守卫殖民地、护卫7000艘商船等使命。法国的陆军装备极其低劣,无法展开大规模的攻势;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派出了9个师的兵力沿萨尔河的德国防线向前推进了8千米。另外,法国空军力量也不足以对德国实施空中轰炸。虽然在战争爆发初期,西线战场德军力量暂时薄弱,但法国军队也并不十分集中,且还要照顾到北部战场的安全。再加上德国回师西进速度惊人,因此英法联军实际上基本谈不上优势可言。德国进攻法国之时,英法两国在军事上仍然处于劣势。

基于此,传统观点无视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的事实,也无视当时英法两国对这种对比的估计,仅仅从英法两国对德宣而不战、苏芬战争期间英法援助芬兰等行动中,简单推出“宣而不战是有意不打”的结论,未免过于主观,不能令人信服。该观点还强调,认为“奇怪战争”是英法两国有意联合德国进攻苏联,完全是出于主观臆测和国际政治斗争的需要。

看来,对于“西线无战事”是否是绥靖政策的结果,还会不断地争论下去。究竟历史真相如何,也只有待相关绝密资料的解密,兴许才会浮出水面。

“巴巴罗萨”空战苏联到底损伤了多少飞机?

战争狂人们一向目空一切,好大喜功,纳粹头子希特勒更是其中的“典范”,在公开“巴巴罗萨”结果时,希特勒与斯大林也唱起了对台戏。

1941年6月22日夜,希特勒一手制定“巴巴罗萨”作战计划。俄罗斯人民正沉浸在和平、甜蜜的午夜之梦中。凌晨3点15分,成千上万颗绰号为“恶魔之卵”的球型炸弹带着刺耳的啸叫落下来,夜空的宁静被打破了,随着剧烈的爆炸声,到处升腾起冲天的火光。俄罗斯再也不能平静下去了,战争恶魔向他们伸出了巨手。

苏联空军蒙受了巨大损失,那么在“巴巴罗萨”空战中损失的飞机到底有多少?

这必然是个不小的数目,据德军4个航空队向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报告说:德国空军轰炸机炸毁了来不及起飞的苏军飞机1489架。此外,德军战斗机及高炮部队击落了升空的飞机322架,共计1811架。德军自己也不敢相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竟能获得如此的战绩。与此同时,戈林密令空军总司令部的军官们分别到各个已被占领的苏军机场依据飞机残骸进行一次统计调查。调查进行得很快,一份秘密调查报告呈送至戈林面前:“巴巴罗萨”空战的战果不止1811架,而是2000架以上。报告说,准确的数字已无法核实清楚,但肯定在2000架以上。

因为戈林没有对此事展开进一步深入调查,所以人们都对此战果的报道持怀疑态度。而且,在“巴巴罗萨”空战以后,苏联空军并没有公布损失飞机的数字。战争结束以后,苏联国防部出版社发行了6卷本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该书称,苏联空军在“巴巴罗萨”空战的第一天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单在地面上被炸毁的就有800架。

苏联与德国公布的数字相差非常多,竟达600~800架,这差不多是一个中等国家整个空军的实力,令人奇怪的是,苏、德双方对于升空后被击落400架飞机的数字,出来的统计结果是相同的。数字的出入在于地面飞机的损失,而地面飞机的损失数字说什么也比空中击落飞机的数字易于统计。

斯大林在当天早晨曾命令西部军区将所有飞机均加以伪装。但是斯大林的命令并没有得到执行。苏联空军的新旧飞机均未加任何隐蔽,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跑道上,就像接受阅兵似的。大部分飞机来不及升空便被炸毁了。

所以在这场偷袭战里,被炸毁的飞机最终也没有得到确认。

“海狮计划”为何夭折?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故伎重演,又在西线发起了一场闪电战。英法联军不堪一击,全线崩溃。6月22日,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的法国签订了投降协定。但此时的德国开始狂傲自大,他们一相情愿地认为,由于法国的屈服,英国一定会急于求和。据说6月份的整整半个月和7月初,希特勒都是在对英国的“和平幻觉”之中一心构想着“不战而屈人之兵”。

英国人“不给面子”,使德国人的梦想开始破灭。7月16日,希特勒终于发出了“关于准备在英国登陆作战的第16号指令”。他指出:作战行动的目的是消除英国本土作为对德作战的基地,并且在必要时全部予以占领。这就是“海狮计划”。但就在这一计划出台后没几天,希特勒下达了推迟进攻的命令。接下来这一计划一再被推迟,直到1940年10月12日,希特勒发布了一个正式指令,宣布“海狮计划”无限期推迟。表面上这个计划仍然没有被取消,但实际上它已经宣告流产了。

希特勒在这个计划上表现出的优柔寡断、出尔反尔,并不符合他一贯的性格。许多人由此对“海狮计划”的真实意图表示怀疑。

“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入侵苏联的方案。“海狮计划”与“巴巴罗萨计划”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从法国投降到下达“海狮计划”的这段时间内,希特勒在考虑作战安排时,不可能不把东线和西线、苏联和英国考虑进来。这也便意味着“海狮计划”与“巴巴罗萨计划”之间可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尽管二者出台的时间相隔较远。“海狮计划”是在希特勒“和平制服英国”的幻想破灭后制定出的,从它的实施情况来看,这是个又拉又打、威胁与利诱相结合的计划。在“海狮计划”的实施准备过程中,希特勒并没有忘记来自东方的危险。他反复重申,即便打败了英国人,只能让美国人、日本人和其他国家坐收渔利。希特勒在一次例会中进行了一番战略分析:英国的希望在于俄国和美国,如果对俄国的希望破灭,那么对美国的希望也将破灭,因为消灭俄国以后就会大大增加日本在远东的力量。在希特勒看来,俄国是英国的希望所在,一旦俄国被消灭,英国继续战争的决心就会垮掉,因此必须尽快消灭俄国。希特勒在“海狮计划”的制定及准备过程中,始终未忘苏联,这暗示着“海狮计划”与“巴巴罗萨计划”之间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到底有多密切,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谜。

苏联时期的历史学家对这个谜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说“海狮计划”的夭折是因为德国的海空力量不足以实施该计划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1940年7月,德国空军拥有两三倍于英国空军的优势,足以取得对英吉利海峡的战略控制权,对英国实施战略轰炸的失败并不说明德国空军无力在海峡上空掩护渡海部队。英国陆军更是微不足道,敦刻尔克撤退后,英国连一个完整的师都没有了。因此苏联有一部分人认为,所谓“海狮计划”只是德国掩盖“巴巴罗萨计划”的烟幕。这一说法似乎得到了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日志的证实。1940年7月,希特勒就建议东线兵力增加到120个师,包括大部分装甲部队,为了消除苏联的疑虑,德国解释说它必须有一个远离英国空中进攻危险的基地。8月份,为了完成德军在东方的集结,德国方面故意起了个意图明显的代号“东方集结”,宣称是为了分散人们对即将到来的入侵英国的注意力。但在最高统帅部的作战日志上却清楚地写着:“东方集结”是我们为打俄国做准备的伪装。

时至今日,还没有确凿的材料可以给出“海狮计划”夭折的最后答案。

谁击沉了“悉尼”号?

1941年11月19日黄昏,德国“鸬鹚”号炮舰正在澳大利亚西部近海航行着。突然,舰长德默发现不远处出现了一艘巡洋舰,仔细一看,正是澳大利亚的“悉尼”号巡洋舰。当时情况糟糕,因为“鸬鹚”号早已经进入了“悉尼”号主炮20千米的射程之内;此外,它只是一只由商船改装而成的炮舰,显然不是眼前这个庞然大物的对手。

德默舰长灵机一动,顿时想出了一个应急的好办法:他先叫人在炮舰上挂上挪威国旗,然后再命手下发出信号,警告说本海域发现了可疑船只。狡猾的德国人希望以此将“悉尼”号巡洋舰的注意力引到另一方向;接着,它又佯装起火,发出“SOS”失事呼救信号,诱骗“悉尼”号巡洋舰前来搭救。

“悉尼”号船长巴尼特见到这一景象后,信以为真,立即就取消了派“海象”飞机搜索敌舰的命令,准备全力营救“起火”的“鸬鹚”号。可是就在两舰近在咫尺的时候,他才发现“鸬鹚”号已经改头换面,挂上了德国的国旗。还没等他回过神,对方的两枚鱼雷及炮火就劈头盖脸地打来。“悉尼”号顿时中弹起火,飞机也被炸毁。大梦初醒的巴尼特舰长急忙下令还击,双方就在这一海域激战起来。德国人虽然抢先下手,但小小的“鸬鹚”号哪里是“悉尼”号的对手。没过多久,它就中弹起火、大炮失灵,丧失了战斗力,不得不乖乖地升起白旗投降。

然而,就在“鸬鹚”号打算缴械投降时,“悉尼”号巡洋舰突然被一枚不知来自何方的鱼雷击中。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十分致命,“悉尼”号舰身迅速下沉,舰上645名官兵也随之沉没,无一幸免。

难道这又是德国人从中耍了花招?后来的历史学家们进行了一番考察,结果表明,当时的“鸬鹚”号确实已经处于被动挨打、无法还手的境地了,那枚鱼雷不可能是它发射的。

事隔32年后,原“悉尼”号巡洋舰领航员之子、英国作家M·蒙哥马利经过长期的私人调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枚神秘的鱼雷是由前来迎接德国“鸬鹚”号炮舰的日本潜水艇发射的。

蒙哥马利在调查结果中指出,当时,作为东南亚盟国战区成员的澳大利亚海军司令部,曾经就“悉尼”号巡洋舰被击沉一事,向英国海军部上报了一份情报,怀疑日本潜水艇曾在那场海战中参战。后来,英国首相丘吉尔也于当年11月26日将此事电告美国总统罗斯福,并收到了罗斯福的回电。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英美两国首脑在公开场合对这一事件一直保持缄默态度;两国政府既没有就此事件向当时尚未与美国交战的日本提出抗议,至今为止也没有公布有关“悉尼”号巡洋舰被击沉的任何文件。难道其中又有什么玄机不成?

究竟谁击沉了“悉尼”号,这在历史上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