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前人留下的谜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14394500000016

第16章 战争迷雾(4)

日本偷袭珍珠港之谜

1941年12月7日上午,初冬的太阳照耀着夏威夷岛上的珍珠港。它位于火奴鲁鲁(檀香山)西北约9千米处,气候温暖宜人,是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军基地。虽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但美国尚未参战,这里一派歌舞升平,丝毫没有战争的紧张气氛。

突然之间密密麻麻的日本飞机如恶魔般从云层中俯冲而下,紧接着,炸弹、鱼雷像冰雹般往下落,顷刻间港内发出震天动地的连锁爆炸。美军来不及进行任何反击,他们惟一能做的就是“听天由命”。

近两个小时的轰炸终于过去了。美国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4艘主力舰被击沉,1艘遭重创,3艘被炸伤;另外还有10多艘巡洋舰、驱逐舰和各类辅助舰艇被炸伤。被炸毁、重创的飞机共计311架。美国陆海空士兵以及当地居民伤亡也属惊人:炸死炸伤总计3615人。除了航空母舰不在港内幸免于难以外,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当时,美国政府还立刻下令,对日本偷袭得手一事进行详细调查。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在观察珍珠港之后公开发表报告说:“美国军队对于夏威夷突然而至的袭击毫无准备。”一系列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军队官员虽然认为日本“理论上”有可能来偷袭,但他们对日军的“能力”错误判断。他们显然认为,日本军队进行这样的远程、大规模偷袭,实际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此,结论将是:美国政府、军队的上上下下,事先没有得到有关日本偷袭的任何情报,也没有察觉任何迹象。

但后来,有许多人对这种结论产生了怀疑。

在战后出版的《****生日记》中,对1941年11月25日的白宫内阁会议有这么一段记录:11月25日,罗斯福总统在白宫召集内阁会议,讨论如何应付所面临的来自日本的危险。总统在会议中亲自说:“日本素以不宣而战臭名昭著,因此美国有可能在下星期一(12月1日)前后遭到攻击。目前的问题是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如何引诱他们打第一枪,而不会给我们带来太多危险。”

这样看来,美国最高层事先是“察觉”或者“知道”日本人的秘密的。不过,他们“密而不发”,只等日本“闯祸”,借机对日宣战。因为美国高层早就意识到,同日本的战争不可避免,但是国内强烈的反战、厌战情绪,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有人还通过细心的调查指出:日军空袭珍珠港前夕,美国一些大人物“举止异常”。据说,美国陆军情报局曾经截获并破译日本密码,得知日本有可能在12月7日下午1点左右发动攻击。他们十万火急地给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打电话,然而每天都要骑马溜达的马歇尔将军偏偏在那天比平时多玩了20分钟,没有接到电话;随后当海军情报部建议通知夏威夷的金梅尔上将时,作战部长斯塔克却说,此时正是夏威夷时间凌晨4点45分,在黎明前妨碍将军睡眠是一种罪过。他建议先与总统商议一下。可不巧的是,白宫总机回答说:“总统的电话正在通话!”11点以后,马歇尔终于悠闲地回到办公室,在看了电文之后,他立即以电报形式向全军司令发出紧急戒备指令。

然而,这份性命攸关的重要电报也发得蹊跷。据说拟好电文的马歇尔还吩咐过:“把这份电报送到发报处,用最快最安全的方法拍发给指挥官。”此时已是夏威夷时间7日早晨6点42分了,距离日军实际攻击时间还有1小时3分。不幸的是,由于“大气层条件异常”,直通檀香山的电报无法拍发,结果只能通过最费时的美国西部联合电信公司先从华盛顿用有线电报拍到旧金山,再从那里的美国无线电公司转发檀香山。等电报到后,还得由位于市中心的电信公司送往8千米外的谢夫特堡陆军通讯处,再由邮递员投递。

针对上述这些现象,人们不断提出疑问:当时的情况怎么这么凑巧,以致于陆军情报局居然找不到人汇报如此重要的情报?马歇尔将军完全可以用他自己桌上的电话或隔壁房间的那架秘密电话下达命令,再说,美国海军的短波无线电和专供与夏威夷联络用的联邦调查局短波无线电,也能用来传递消息。但他为什么偏偏不用,反而要如此大费周折呢?

因此,在一些人看来,日本之所以能偷袭成功,并非真的是由于他们谋事机密、滴水不漏。有可能是罗斯福等美国领导人有意给日本人一个“机会”,以便自己师出有名地参战,只是这是一条代价颇高的“苦肉计”。

这一观点提出后,响应的人很多。在珍珠港事件发生时正任日本驻美使馆海军武官处助理武官的源田实,于1981年发表了《偷袭珍珠港》。他说:“关于美方是什么时候得知日本偷袭的问题,据我所知,美政府领导人事前就得到了情况,至少罗斯福总统在偷袭前11小时就知道我方的动向,他没有通知前方(夏威夷和前线部队)的原因可能出自他的深谋远虑。他试图让日本先下手,从而一举统一舆论和提高士气……”

但有些人觉得,这种根据一两点史实作出的“逻辑”判断,并不能让人信服。花几十亿美元和上千美国人的性命来诱使日本人“先打第一枪”,这个代价未免也太大了。

如此一来,认定这是“苦肉计”的观点似乎不够充分。看来,珍珠港之谜还真是个解不开的谜。

第三颗原子弹哪去了?

众所周知,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为迫使日本投降,分别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然而事后有人提出:美国实际上总共向日本投下了三颗原子弹。其中光是在日本的长崎,就投下了两颗。

在一些人看来,美国投下三颗原子弹的说法完全可以认定。他们主要依据美国原子弹研制和生产的组织者、美国退役陆军中将格罗夫斯的披露。

格罗夫斯回忆说,1945年7月24日,他在给马歇尔将军的报告中,提出了对日本进行原子弹轰炸的4个目标:广岛、长崎、小仓和新宿。7月底,美国有关方面最后确定:“广岛是第一目标,小仓兵工厂和小仓是第二目标,长崎是第三目标。”为此,美国从一开始就准备了3颗原子弹。美国空军509飞行大队还准备了7架飞机,用于投掷这3颗原子弹。

在用一颗原子弹轰炸广岛之后,美国又积极进行了轰炸另外两个目标的准备工作。当时格罗夫斯在其工作安排中写道:“在洛斯阿拉莫斯‘胖子’(美国内爆式原子弹的代号)所用的钚最后处置完毕后,就用C—54型专机运到提尼安。另外两个‘胖子’所需要的一些其他重要零件,则由两架B—29型飞机运送。”

由此可以肯定,美国在对小仓和长崎的轰炸之前,运到提尼安空军基地的是两颗原子弹。

许多人由此认为,原子弹是投下了,但它们落地之后的情况却是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这两颗原子弹中只爆炸了一颗。而美国方面由于不知道事实上另一颗原子弹并没有爆炸,所以他们估计的死伤人数的数字就与实际产生了很大的出入。

据说,那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很快被人发现。接到报告后的日军大本营则立即派人将这颗原子弹严密看管起来。他们以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他们也可以造出自己的原子弹。可是,由于当时日本帝国大学的原子加速器也已遭到了美国飞机轰炸的破坏,要制造原子弹是不可能了。后来,日本人决定将原子弹交给苏联。

日军大本营立即派代表约见了苏联情报人员,并对苏联情报人员说:“我们完蛋了,美国使我们屈服了,但是如果原子弹为美国和苏联同时掌握,我们深信日本在不久的将来,定能重新站立起来并在大国之中占有适当的位置。”据说,当初日本将原子弹交给苏联时,苏联还对日本作出过某些承诺。这样,苏联方面的原子弹研制进程,由于有了参照而突飞猛进。1949年8月29日4时,苏联第一颗代号为“首次闪电”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听到这一消息,美国总统杜鲁门简直是惊呆了,他连连自语:“这是真的吗?是真的吗?”因为他知道要成功研制原子弹有多困难:自从1938年底,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曼用中子轰击铀,发生了裂变之后,美国、英国、法国和逃到美国的德国科学家们,经过了7年的艰苦努力,才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为此美国动用了50万人,花费了23亿美元。正因为如此,格罗夫斯将军也曾预言:对于刚刚从战争中恢复过来的苏联来说,要造出原子弹至少需要20年。

可事实上,苏联从参加过美国原子弹试验的英国科学家法奇斯那里,得到了原子弹试验过程中重要的科技情报,此后又从日本那里得到了这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实物,这就大大节省了原子弹制造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和资金,从而可以在短时间内就造出了原子弹。

至此美国才知道:为什么当初在长崎死于原子弹爆炸的人数与他们预先估计的有如此大的出入,为什么苏联这么快就可以研制出原子弹与他们抗衡……

当然,也有许多人对以上说法不屑一顾。他们认为,那颗没爆炸的“原子弹”纯属子虚乌有。

中东战争之谜

几千年来,西亚的巴勒斯坦一直静静地沐浴在地中海边。这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文明。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在阿拉伯国家一片反对声中,宣布正式建国。多灾多难的犹太人终于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园,然而他们和自己的邻居也为此付出了始料不及的代价。

犹太人认为:巴勒斯坦是上帝赐给自己的土地,是犹太人永恒不变的故土。但阿拉伯人对此嗤之以鼻。犹太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离开了巴勒斯坦,浪迹四方;而阿拉伯人也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1300多年了。难道仅仅因为犹太人在2000多年前曾经居住在这里,就得承认他们是巴勒斯坦的主人吗?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大打出手,五次中东战争的结局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以色列面积只及众多阿拉伯国家的1/252,人口仅是他们的1/9,而且资源匮乏、无险可守;但正是它,多次打败阿拉伯国家的联手进攻,在中东站稳了脚跟。以色列还趁战争契机,占领大片阿拉伯国家领土。

在五次中东战争中,胜利的天平为什么总倾向以色列?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以色列军队擅长发动突然袭击,先发制人。确实,偷袭战被以色列军队发挥到了极致,其中第三次中东战争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成功、最出色的偷袭战。1967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空军的40架“神秘”式和“幻影”式战斗机像往常一样腾空而起,巡视领空。10分钟后,第二批40架也紧跟着出发了。但当这些飞机渐渐接近埃及领空时,并没有像往常那样调转机头返航,而是直扑埃及的空军基地。埃及人措手不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军事基地火光冲天、弹片横飞。在短短两个小时中,埃及空军的200架飞机变成了一堆废铁,100多名飞行员丧生。

以色列空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埃及空军基地进行狂轰滥炸,它还以同样手法对付了叙利亚和约旦。整个战争只进行了6天,以军创造了以微乎其微的代价重创三个对手的奇迹。

是不是因为以色列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盟友——美国呢?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美国已经为以色列提供了400多亿美元的援助,而其中3/5是军事援助。美国的先进武器源源不断地运入以色列,从1961年的坦克、战斗机、鱼雷艇和“隼”式防空导弹,到1967年时的“鹰”式战斗机、400辆新式坦克、250架新式飞机,再到1968年底的50架“鬼怪”式战斗机。美国的先进武器的确帮助以色列军队在中东战场上大显身手,如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美国用大型运输机向以色列本土空运了大量坦克、装甲车等急需装备,使以色列得以很快扭转被动局面。除了这些高性能的武器之外,美国还特地允许美国的犹太人可以同时拥有以色列国籍,使他们在必要时也能穿上以色列军装,成为以色列军队中的一员。如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竟有1000名美国“志愿人员”出现在以色列空军中。此外,美国还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军事情报。难怪以色列前外长阿巴·埃班曾说:“在性命攸关的问题上,以色列几乎都可以得到美国的帮助。”

但是不应忘记,在美式武器不断充实以色列军备时,当时的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也为阿拉伯人提供了大量先进武器。

是不是以色列军队训练有素、勇猛顽强呢?在最初的几次战争中,阿拉伯各国的“乌合之众”的确难以同以色列军队匹敌。但是,这种差距并不是不可消除的。在后来的较量中,阿拉伯军队高昂的斗志、优秀的指挥使人耳目一新,连以军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像魔鬼一样地战斗”。

究竟什么才是以色列制胜的法宝、克敌的妙招?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实力还是幸运?可能都有,但也可能都不是,或许另有玄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