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前人留下的谜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14394500000014

第14章 战争迷雾(2)

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北匈奴郅支单于政占乌孙、大宛,威胁我国西域地区。汉武帝派都护甘延寿和都护副校尉陈汤出兵至康居,剿灭郅支单于。汉军在康居见到一支奇特的军队,“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西汉军队把这支军队降服后,又将俘虏的士兵全部收编。后来,西汉政府又在祁连山下设立骊县安顿了这批俘虏的士兵。

经过研究后,历史学家认为,只有古罗马军队采用构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式。所以这支军队可能就是卡雷战役中突围而出的普布利乌斯领导的罗马第一军团的残部。

澳大利亚专家戴维·哈里斯也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推断这支奇特军队就是克拉苏东征部队的残部。当年他们从帕提亚的卡雷突围之后,辗转各地。后来又突破安息东部防线,进入中亚,被郅支单于收编为雇佣军。在公元前36年西汉与郅支之战中被陈汤收降,带回中国。他还根据材料推断,骊城旧址就在甘肃省永昌县境内。

另外,中国、澳大利亚和苏联的一些史学家也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他们找到一张公元前9年绘制的地图,根据地图指示,确认骊县就是现在的焦家庄乡者来寨。

但是也有一些持不同意见的人否定戴维·哈里斯的推断。他们说,“重木城”和“鱼鳞阵”并非是完全属于罗马人的军事艺术。在中国,编木或夯土为城古已有之,外城为郭、内城为城是中国古代通制。而且,《左传》中记载,中国古代也曾使用“鱼鳞阵”,当时其正式名称叫“鱼丽阵”。

因为在对骊古城遗址发掘过程中没有取得什么有价值的成果,所以人们推断骊古城可能早已深埋地下,成为城下之城。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即使当初罗马人的确曾到过此地,经过与当地居民2000年的通婚、融合,面貌恐怕早已大大改变,不再具有当初的特征。

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地区外来人口一直比较复杂,很难依据现在那些地区存在酷似欧洲人的居民这一事实判定罗马人后裔生活在这里。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一群6000人的军队却无声无息地失踪了,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呢?看来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了。

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之谜

西班牙“无敌舰队”曾经横行海域,所向无敌,故得此名,但因何惨遭覆灭,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为了争夺海洋霸权,西班牙和英国于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这次海战,西班牙实力强大,武器先进,战船威力巨大,且兵力达3万余人,号称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而当时英国军队规模不大,整个舰队的作战人员也只有9000人。两军相比,众寡悬殊,西班牙明显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海战的结局竟以西班牙惨遭毁灭性的失败而告终,“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西班牙急剧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国取而代之。

为什么强大的“无敌舰队”竟然在对手面前不堪一击,一战而负呢?大致有三种意见。

一是基础说。西班牙的强盛,只是表面上的暂时的虚假繁荣。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加强专治统治,搜刮民财,连年征战,专横残忍,挥霍无度,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恨,国内危机四伏。这次战争根本是不得民心的。

二是指挥失当说。另有学者认为,“无敌舰队”的惨败是由于国王用人不当造成的。1588年4月25日,国王在里斯本大教堂举行授旗仪式,任命大贵族西顿尼亚公爵为舰队总司令,率领舰队远征。西顿尼亚出身于名门望族,在贵族中有较高威望,深得国王信赖,所以被任命为舰队统帅。他本来是一名陆将,根本不懂海战,指挥庞大的舰队在海上作战毫无经验,而且晕船。对这项任命他始料不及,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信心指挥这场战争。他也曾要求腓力二世另请高明,但未被获准。试想,这样的大将指挥海战,哪有不败之理!

三是天灾说。这种说法认为“无敌舰队”遇上了天灾,而不是人祸。它首先遇到的对手,是非常可怕而又无法战胜的大西洋的狂风巨浪。这是进军时机选择不当造成的。在“无敌舰队”起航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风暴的袭击。“无敌舰队”许多船只被毁坏,淡水从仓促制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烂变质,水手们疲惫不堪,大多数步兵也因为晕船而失去战斗力。“无敌舰队”还没有与英国交战先折兵,战斗力大大受到削弱。不得已,西顿尼亚带着这样一支失去战斗力的舰队与英军开战,从而导致厄运的发生。回国时,在苏格兰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风暴,一些舰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触礁沉没。至此,“无敌舰队”几乎已全军覆没。

“无敌舰队”就这样以多负少,惨遭灭亡,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让人费解。

拿破仑在滑铁卢惨败另有原因吗?

拿破仑能够创造神话,其本身即是一个神奇的创造。1815年3月20晚上9点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大势已去”的拿破仑居然不费一枪一弹,在短短19天之内从地中海到巴黎,赶走了波旁王朝,再度称帝。

但拿破仑比谁都更清楚地知道,他马上就要面临着一场严酷的战争,欧洲对他这一次的突然出现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打击。

6月14日,拿破仑入侵比利时,战争开始。

6月17日傍晚,拿破仑带领军队向高地进发,与英军相遇。

6月18日清晨拿破仑与威灵顿开始战斗,当时拿破仑大约有72万士兵,威灵顿有7万。拿破仑和威灵顿都在等待援军的到来,前者等的是元帅格鲁布,后者等待的则是布吕歇尔。

法军继续着对英国军队左翼的进攻。一个半小时后,拿破仑看见圣兰别尔东北方有军队向这边赶来,他认为这一定是格鲁布,遗憾的是:来的军队是布吕歇尔而不是格鲁布。布吕歇尔从格鲁布的追击下逃脱并且绕过法国元帅的视线赶到了这里。拿破仑并没有因此而想到撤退,他认为格鲁布应该会很快到达。

很多的法国骑兵死在了战场上,但剩余的士兵们毫不因此而恐惧。

黄昏时,拿破仑相信格鲁布马上就能赶到,所以他仍旧带领着近卫军向前猛攻。但很快大批英国骑兵冲向了法国近卫军,近卫军伤亡惨重。这个时候,拿破仑仍在等,格鲁布仍没来!

排成了方阵的近卫军一面抵抗着英军的进攻,一面保卫着拿破仑慢慢撤退。离开了滑铁卢,拿破仑得知几十万英军主力已准备向法国进攻,而几十万俄军也咄咄逼人,即将到来。这些让拿破仑彻底绝望了。格鲁布迟迟未到毁灭了法国军队。

滑铁卢惨败,拿破仑对未来充满了绝望。然而事实真如人们所言:拿破仑的惨败完全在于格鲁布元帅的迟到吗?如果格鲁布元帅没有迟到而是准时到达救援地点那是否又意味着拿破仑会一如既往地雄霸欧洲呢?

我们不得而知,胜负也许就在一瞬间,也许是天意如此也说不定。

美国战舰“缅因”号为何突然爆炸?

美国战舰“缅因”号的爆炸,成为美国与古巴战争的导火线。于是,挥舞着“自由与和平”大棒的美国师出有名地进军古巴。

1898年2月15日晚,美国“缅因”号战舰突然爆炸,260人丧生。消息传到美国后,国内上下一片哗然。“缅因”号为什么会爆炸呢?这是人们议论最多的问题。为此,美国政府派出一个4人小组前往古巴进行调查,结果指出,“缅因”号是被海底水雷或鱼雷击中爆炸的,并且,他们一口咬定是西班牙人干的。

西班牙方面马上发表声明,说“缅因”号的爆炸与自己没有关系,并向美方建议联合调查此事,却遭到了美方的断然拒绝。美西两国的正面冲突不可避免地出现了。4月25日,美国正式向西班牙宣战。3个月后美西战争以西班牙失败而告终,西班牙让出了古巴和菲律宾。

这件事情过去了很长时间,但人们对“缅因”号爆炸的真正原因仍然怀疑:西班牙人为什么要炸“缅因”号?美国人为什么不让西班牙人协助调查?是不是中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有人说,美国人后来调查发现,“缅因”号是由于船体内部原因而引起爆炸的。正要深入调查时被上面命令制止了,所有资料全被没收。这一原因后来也为来自美国高层内部的确凿消息所证实。那么为什么美国政府要制止调查事件呢?难道这一事件真是美国挑起事端的一个借口吗?美国也确有此嫌疑。

既然“缅因”号爆炸确实是因为内部所致,那么爆炸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缅因”号上锅炉发生故障引起爆炸,最终导致船体整个爆炸。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存煤自燃引起船体爆炸。因为在这件爆炸事件发生前两年,美国的巡洋舰“辛辛那提”号和“纽约”号也曾发生过类似的煤砖自燃起火事件,只不过这两件事故都因为海水进入船舱熄灭了大火而避免了一场灾难。

以上两种说法各有所据,到底历史真相如何,至今难有定论,然而人心自有一杆秤,谁是谁非,也许人们心中早有结论。

海湾战争的促成者是美国还是伊拉克?

海湾战争,谁是胜者?萨达姆与老布什到底谁才是整个战争的积极促成者?又是谁打响了海湾战争的第一枪?常常以和平主义者自居的美国又何以如此积极主动?

很多学者认为,是萨达姆的毫不妥协导致了战争的最后爆发。但是,也有不同意见,鲍勃·伍德沃德的新书《阴影》披露:美国需要战争,最终目的就是要找到打击伊拉克军队的借口。所以,它处心积虑地要发动一场战争。在战争爆发前几天,布什召集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以及国家安全顾问布伦特·斯考特罗夫特等国家安全事务班子成员进行商议,试图与伊拉克达成一项在最后关头从科威特撤军的协议。布什之所以还要打出这个幌子,是因为他想向公众显示,他在尽最大努力为和平而奋斗。美国人一向以和平缔造者自居,布什不愿被别人看成是战争狂人。若伊拉克同意撤军,美国部队就没有理由再继续驻扎在沙特,但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论是从政治上还是逻辑上,对美国来说,若萨达姆从科威特撤出来,却继续让部队留在边境线上,“那将会有40万到50万的伊拉克部队,”斯考特罗夫特说,“他们会无限期地等下去,威胁要再次入侵。”如果这样,美国就会处于被动局面。斯考特罗夫特指出,谈判的胜利实际上会造成一次巨大的战略性损失。所以,美国要充分利用这次机会,使萨达姆的军队受到致命的损失乃至最终消灭它,使伊拉克在近期内不会对科威特或这一地区其他国家构成威胁。

作为美国总统,布什必须打出所有的外交牌,但他更清楚地告诉他的幕僚们,外交谈判的胜利实际上将会带来一场更为严重的危机。他曾坦然地对幕僚们说:“我们不得不进行一次战争。”自然,这种话是绝不能向外界透露的。

1991年1月9日,布什终于等到了他所需要的消息,“伊拉克不肯作出让步”,萨达姆的强硬是美国发动战争的最好借口。但布什的心情也十分沉重,谈判的失败意味着战争,战争需要以金钱和生命为代价,而带来的后果却是谁也无法预料的。萨达姆知道与美国对抗是自取灭亡,虽然成败早已注定,但只要他坚持到底,他依然是阿拉伯世界的英雄。

到现在为止,海湾战争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神秘的“海湾战争综合征”却从未在美国人心中消退过,到底谁是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者还真难以说清,或许这场战争没有最终的胜者。

二战初期西线无战事之谜

“奇怪战争”又称“假战争”、“静坐战”,这是人们对1939年9月—1940年4、5月间英法两国对德国“宣而不战”的讥称。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它实际上是英法战前绥靖政策的继续,因而毫不奇怪;但也有人认为,英国、法国并非有意“作怪”,他们当时已经放弃了绥靖政策,只是立即投入对德国作战,实在是力不从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之际,英法两国的确采取了绥靖政策。它表现在英法无原则地投和、满足纳粹德国对领土的一个又一个要求。

接下来,希特勒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首先向波兰发起进攻。而就在德军在波兰任意制造死亡和大肆破坏的时刻,英法虽然也对德宣了战,但却与敌人进行了“没有军事行动的战争”。西线战场上除了寥落的枪声、虚张声势的呐喊,没有一点战争的紧张气氛。据说,法国统帅部还下达命令,禁止士兵对德军阵地射击。在力量上大大占有优势的英国海军,甚至无意阻碍德国舰队在波罗的海的作战。一时之间,英法报纸也充斥着“西线无战事”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