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堪舆术研究
14394100000002

第2章 堪舆与环境科学(1)

堪舆术是有关环境的学问

堪舆术是中国古代选择风水的方术。风水是什么?风水是人类环境的客观存在,包括天地山川土木等自然景观。堪舆术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实践,其研究对象是人和环境。其任务是试图认识人们住的大环境、小环境、动态环境、静态环境、意象环境、感受环境,指导人们确定最佳环境,造就天人和谐的环境。《国语—越语》云:“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

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都有历史的沿袭性和继承性。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科学。在中国,它的前身是堪舆术。环境科学有许多分支学科,如历史环境学,社会环境学、文化环境学、聚落环境学、住宅环境学、生态环境学、心理环境学、建筑环境学、应用环境学,堪舆术与这些分支学科都有传承关系。其中,阳宅堪舆术侧重于聚落环境。聚落是人们的聚居之处,是最直接的区域环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正是中国先民憧憬的风水聚落。

堪舆术之所以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这与环境有关:

第一,从客观上看,人类生态的大环境正在被现代工业破坏,废气、废水、废物污染环境,人口膨胀,资源紧张,水土流失,这些已经威胁到人的生存。同时,人们对居住的小环境也越来越不满意,现代建筑往往不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形成了单调的火柴盒似的或蜂巢似的物质空间,人们感到枯燥而厌倦。

第二,从主观上看,人们认为环境和建筑不应当与文化分离,而应当融合。堪舆术是一种超前文化的抉择,风水建筑物体现了功能主义和表现主义的统一,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割断,人们也不忍心割断。当行政手段强行压制堪舆术时,容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时间节奏太紧,竞争氛围太浓,人们需要放松,需要净化,需要返璞归真,需要回归自然,于是,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堪舆,对堪舆抱有希望。而堪舆对人们的生活、身心、情操确实有颐养作用,甚至对于经济生活、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大凡存在的东西,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在发展的东西,说明其还没有到死亡的尽头、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一再证明,堪舆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其迷信的内容正在被人们摒弃,其科学的内容正在被认识和运用。堪舆术是有生命力的,它在环境保护中为人类提供了古老而崭新的途径,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保护和堪舆

中国迄今还没有一本系统论述环境保护史的专著,更没有一本从堪舆角度论述环境保护史的专著,这是学术领域的一个空白。究其原因,一是很少有人注重环境史,二是缺乏史料,三是不懂堪舆术。因此,有必要加强环境保护史的研究。

中国环境保护史可以追溯到很远的洪荒时代。考古学家惊诧地发现,早在5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人就选择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北面和西南有高山作为屏障,东西面和南面是小丘和平原,林木茂盛,有一蜿蜒小溪从洞口流出,环境很美。

是圣贤教导原始人选择环境的?还是人类本身有这个本能?我想起了《晋书》卷五十八记载的一个故事:东晋大臣陶侃年轻时贫寒,想找个好地方埋葬亲人,恰巧遇到一位飘若天仙的老人。老人指着前面山岗下一条牛睡眠的凹地,说是吉地。陶侃于是在此葬了亲人,心理感觉良好,后来官运亨通。这个故事一千多年来就是个谜,不得其解。我时常思考个中之理,终于有所顿悟:牛在选择地点休息时有一种本能,它不在大路中间,也不在山岭的风口,而是在土质细润、避风向阳的地点,在这里躺着既安全又舒服。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环境是生存的一种本能。

人类不仅注意选择环境,还要改造环境。距今6000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人,他们把村落设置在泸河东岸的台地上,依山傍水。为了防止野兽骚扰和外族入犯,他们挖掘了一条长500米,宽深各5米的壕沟围绕着居住区,实施土方10000多立方米。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环保工程。

圣贤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中国上古治理环境最有‘成就的圣贤是夏代的大禹。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一个堪舆师。那时发生了特大洪水,淹没了许多田庄,民无所居,大禹承担了治水的任务,足迹遍布中国。他观天察地,亲自察看地形,了解水的来龙去脉,历尽艰辛,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以疏导和土挡的方法治服了洪水,使人民安居乐业。大禹成为中国人崇敬的勤劳圣贤。

中国最早的环境部长是伯益,他由舜帝任命,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伯益熟悉飞禽走兽的生活规律,发明了陷井。《尚书·舜》记载了他的事迹,今陕西省洛水九山庙有他的纪念碑。

良好的环境是部族和国家兴旺的首要条件。中国的先哲经常迁移都址,以便优化环境。商族从汤至盘庚,五次迁都。周族的公刘和古公在迁都中使人民兴旺。楚国的都城是一迁再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迁都。迁都是取得最佳生态环境的必不可少的举措。

由于自然环境赐予人类无限的资源,并以变幻莫测的面孔对待人类,所以,中国先民认为万物有灵,对大自然顶礼膜拜。从周代至清代,统治者定期举行祭祀自然的仪式,从天地日月到山川草木,都是崇敬的对象,这些祭祀活动虽然有迷信色彩,但起到了保护环境的教化作用。

中国是个农业国,维护生态环境是获得农业丰收的必要条件。周代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国的环保奠定了基础。据《周》记载,周代有了初步的环保制度,设立“山虞”掌管森林,“司空”掌管城郭,又有职方氏、土方氏、庶氏、翦氏、赤发氏、壶涿氏分别掌管灭害虫,除杂草。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祟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中国文献中所见保护环境的最早法令。

先秦的文献已经注意到环境与环境保护。《诗》对地形和水文有了明确的划分:把陆地分成山、阜、原、陵、冈;河床地带分成兆、廒、渚、浒、淡;水域类型分成江、河、川、泉、涧、沼、泽、汜、沱等。《管》—书的《地》、《地》、《地》等篇目是杰出的地学论文。《地》论述了地势、地形、土壤、水文,并以“五土配五音”,后来发展为“五音五行”的风水观念。《地》记述了土地表层与里层的相应关系,指出“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丹沙者,其下有注金”。可以说.《管》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相地学著作,也是堪舆术著作。研究堪舆,如果忽略了《管》,就会迷失源流之本。

还有《吕氏春》、《礼》、《苟子》等书提出了三方面事项:第一,不要滥砍树,不要随意捕杀飞禽走兽,不要把湖填平,不要把鱼捕尽;第二,应当按季节保护生态,特别是春季,万物生长顺其自然;第三,应当把保护环境作为治国大事,经常发布命令,严格遵守。

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1957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发现竹简,其中的秦律规定:春季二月不要砍伐林木,不要烧草,不要杀小动物,违者严治。

汉代对地理概念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尔》有《释》、《释》、《释山》、《释》都是解释地理现象的,如“下湿日隰,大野日平,广平曰野,高平日陆,大陆日阜,大阜日陵,大陵日阿。”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西汉的《地形图》、《驻军图》、《域邑图》,图中已能清楚地表示出山脉、山簇、山峰、山谷、河流,并且比较精确。由此说明堪舆知识不断完备。

三国时,有人写了《水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记载水的来龙去脉的专著,但内容过于简扼。北魏郦道元依据《水经》而作《水经注》,所记河流水道1252条,注文达20万字,记述了水道附近的环境,如《水经注·易水》记载先秦时的燕宫遗址云:“城南注易水,夹塘崇峻,邃岸高深,左右百步,有二钓台,参差交峙,迢遥相望,更为佳观矣。”这段文字描述了建筑与山水景观之间的和谐,是一块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