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经典1
14373700000019

第19章 雕塑(2)

隋唐时代的敦煌彩塑代表着中国彩塑造像的最高成就。隋代以来,佛像的塑造手法向写实化的方向发展,宗教的庄严、脱俗的气氛有所淡化。唐代的彩塑菩萨被表现为美丽动人的女子形象,雕塑绘饰极为细腻,丰腴的肌肤和轻软柔薄的衣料质感都表现得十分真切,造型富丽而又典雅,体现了唐代的时代精神。

此外,天王、力士的造像同样富有表现力,这样的造像以九尊或七尊的群体形式设置于有木质建筑图案的大型石窟内,既富有理想精神,又富有现实气息。

3.昭陵六骏

唐代的殿堂及陵墓的仪饰雕塑与宗教雕塑同样发达。唐陵雕塑主要是在献陵、昭陵、乾陵和顺陵。

较早的唐代陵墓石雕在唐高祖李渊献陵的神道上,有石虎8件、石犀牛2件,颇有汉魏石雕遗风。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墓前的石雕“昭陵六骏”和十余件“番王”像最具代表意义。“昭陵六骏”是以李世民在开创唐帝国的战争中骑过的六匹骏马为原型而雕刻的。作品以高1.7米左右、宽2米左右的六块长方形石灰岩雕刻而成。“六骏”的图形是由当时著名画家阎立本设计描绘的。六匹战马三匹站立、三匹奔驰,皆为矫健英武的骏骑形象,雕刻手法娴熟,风格生动。其中两件流失国外,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昭陵的“番王”像的原型是归附唐帝国的外国首领,现石像已残缺不全。

宗教雕塑

1.巴蜀佛教造像兴盛

“安史之乱”后,佛教艺术中心逐渐从洛阳、长安向南方转移,地处西南的四川遂成为佛教造像活动最活跃的地区。至今,四川省境内遗存的唐宋以来的石窟等多达100多处,窟龛总数在1000以上。其中千佛崖、巴山石窟、大足北山和宝顶山、乐山大佛造像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

①媚态观音

大足北山的石刻造像在题材上有明显的变化,菩萨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常被作为主尊来塑造。大足石刻中的菩萨造像数量很多,常见的是观音和地藏二菩萨。这些造像与同时期其他地方的塑像相比,有着更多的世俗成分,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各种观音菩萨的仪态风姿,最具代表性和地方性。北山125窟的数珠观音,令人惊叹不已,她上身微转,头部略向左前倾,双手轻松自如地放于腹前,眼梢嘴角流露出动人而含蓄的微笑,身形在静中又略显动势,飞舞的飘带更显得她轻盈飘逸,使人们忘却她是令人敬畏的神灵,而称之为“媚态观音”。大足山上的石雕菩萨,有六臂观音、杨柳观音、净瓶观音、千手观音,还有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等,这些石雕菩萨或立或坐,神情毕肖。

②宝顶奇观

宝顶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南宋,是佛教的虔诚教徒赵智凤募钱财、招巧匠,苦心经营数十年才造就出的佛教艺术杰作。

以造像形式表现大型经变情节是宝顶山石刻的一个创举。“西方净土变”、“维摩诘经变”、“报恩经变”、“地狱经变”等情节,经过图画式的构图设计,以高浮雕和圆雕等形式展现在石壁上,场面十分壮观。此时佛教造像的形象几乎完全世俗化了,在整个造像风貌上,前代的理想精神和气势也已经消退。

《父母恩重经变相》那组雕刻,按照经义用连续的表现手法,刻画出一对夫妇佛前祈子、怀孕、临产、哺乳、嬉戏,直到夫妇衰老等一系列情节,从题材上已经世俗化了。

宝顶山那幅中国最大的《地狱经变》浮雕,活灵活现地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狱展示出来。但宗教艺术总是曲折地反映现实,艺术匠师总是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他们的好恶,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比如,经文说“养鸡者入地狱”,而那地狱中的“养鸡妇”却被工匠们雕刻得纯朴甜美,表现了他们对勤劳、朴实、贤慧的农家女的歌颂与赞美。还有“牧牛道场”、“观无量寿经变”、“释迦涅檠”等等造像,也都充满着人世间清新的气息。

大足山的石刻在雕塑技法上,匠人们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以及线刻、透雕灵活运用;在群像的布局上,敢于大胆创造,场面宏大,繁而不乱,多而不杂,主次分明,标志着中国的造像技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世间百相——宋代罗汉群雕

①灵岩寺罗汉群塑

宋代寺院造像最常见的是罗汉像和菩萨像。此时寺院造像一般用泥和木,妆彩的作用更加明显。

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群像是宋代造像的优秀代表。灵岩寺罗汉有40尊,刻画极为细腻,面部表情尤为生动,通过写实手法把心理活动通过形态和面部表情真切地表达出来。

②彩塑罗汉

苏州保圣寺的罗汉造像很有特色。罗汉群像被安置在绘有岩石、树木、溪流的罗汉山上,罗汉山位于大殿东西两侧的墙壁上,表现为圆雕和高浮雕相结合的形式,罗汉由泥塑彩绘而成。罗汉群像在两侧遥相呼应,有完美的整体效果。罗汉群像与罗汉山布局构造十分自然和谐,作为背景的罗汉山立体感突出,色彩丰富,罗汉像以自然随意的姿势坐于山岩、林泉和云树间,姿态各异,既有相互呼应的关系又富有变化,表现出中国塑像独特的空间效果。罗汉造像本身亦颇有艺术性,雕塑手法具有民族特色,罗汉形象饱满,衣褶纹线圆熟,姿态和衣服均与人物性格有一定联系,体现出善于刻划内在气韵的雕塑传统。

华严寺彩塑菩萨3.优美的菩萨造型

①木雕观音

宋代的坐式菩萨像是很常见的,这些作品多流失到美国和日本。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宋观音坐像”就很有代表性。菩萨席地而坐,右手随意搭在支起的右膝上,左手放在一器具上,身子微向后倚,给人以稳定舒适的感觉。全像以木雕成,刀法简捷洗炼,肌肤和肢体给人的感觉柔和而富有生气,由此可见宋代木雕的精湛技艺。这时的造像,完全刻画出了人体美的特征,塑造出菩萨平易近人的形象。

②辽胁侍菩萨

辽代和金代的寺庙造像在河北、山西和辽宁等地有较多遗存。山西大同华严寺造像是辽代优秀的造像作品,这批造像形象丰满、衣带纹饰自然,以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造像最为出色。胁侍菩萨作合掌而立的姿势,体态优美,稚气的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神情,表现出辽代较高的艺术水平。

辽宁义县奉国寺也遗存有较优秀的辽代造像,主要是十余尊胁侍菩萨立像,在神态刻画和造型表现上颇有唐宋造像风貌。

③晋祠宋塑

山西太原的晋祠造像是宋代宗庙祠堂造像的典型。

晋祠宋塑是宋人为追念周朝唐叔虞之母邑姜而塑造的。邑姜像位于圣母殿的中间部位,另有44尊嫔侍、侍童和女官的塑像。塑像仿照宫廷人物的等级秩序,分别排列在圣母姜邑的两侧。圣母像为坐式,两侧侍从均为恭立姿势。这批造像都是彩塑。晋祠造像的艺术成就是嫔侍的形体比例颇为合理,仪容秀雅,表情温存,或含笑或沉思,虽均为站立姿势,却无一雷同,各自有着与自己身份相一致的身姿,洋溢着动人的韵味。这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优秀作品。

④泉州老君石像

泉州市北郊清源山麓有老君岩,因宋代造老君像而得名。老君坐像由拔地而起的天然岩石雕凿而成,高5.1米,老君作盘腿曲膝坐势,右臂倚几,左手抚膝,长髯大耳,双目远眺,神情洞达深远。手法写实,又富夸张。这座老君像造像浑厚凝重,很好地发挥了石造像的长处,给人一种寿同天地的艺术效果。

古风依旧——元明清时期的雕塑

1.元代的佛教雕塑

①弥勒佛像

在宋元时代,佛教石窟造像进入了尾声,江浙一带的石窟造像规模较小,杭州造像多利用天然的岩洞和岩龛,雕刻出颇有世态的罗汉群像,以及观音和弥勒像。宋元之际,人们对弥勒佛的信仰十分流行,在杭州飞来峰的雕刻多表现这一题材。此时的弥勒佛形象与唐宋时大不一样,完全没有佛像的特征。这尊弥勒佛肩上搭着一个布袋,大腹欢颜,泰然坐于岩石之上,两旁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这一弥勒造像,不断为后世寺院造像模仿,乃至成为一个特定的形象定型下来。

②过街塔——居庸关云台雕

在元代雕塑中,过街塔是一个精美的遗存。过街塔建造在居庸关,是元顺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阿鲁图和别尔怯不花等建造的。今仅存塔基,即居庸关云台。台座用青色汉白玉石砌成,高9.5米,东西长26.84米,南北长17.57米。台顶四周安设石栏和排水龙头,台下正中开一南北向的券门,可通车马。券门内外遍雕密宗图像。券顶雕曼陀罗,两侧拱面雕千佛,券洞内两壁雕刻护法天王。关门洞呈单六边形,面上雕有大鹏、鲸鱼、童男、兽和象等。图像以“减地平锻”和“剔地起凸”等手法刻成,其中以天王像最生动。此外还雕有梵、藏、汉、八思巴、畏兀儿、西夏6种文字的经文咒语和除梵文外的5种文字的造塔功能及建塔有关人名。

元皇室兴建过街塔除了为益国安民外,还有过街塔铭所记“下通行人,皈依佛乘,普受法施”之意,因而建造了这座城关。

2.走向贫乏的明清雕塑艺术

①平遥双林寺——佛教的艺术殿堂

明代大力提倡恢复汉民族文化传统,寺庙造像有较大的发展,现存有代表性的造像寺庙主要集中在北京、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其中最优秀的是山西平遥双林寺的彩塑。

双林寺建寺比华严寺早,后毁于战火,明代又经重修。全寺10座殿堂,共有大小塑像2000多尊,是中国古代塑像最多的寺院之一。寺庙内的十八罗汉塑像,塑绘技艺较高。罗汉造型坚实,有金石感。另外还有大型的泥塑,塑造的人物形象达上千躯,展现了佛国仙境和弃官求佛的现实生活场面,在艺术处理上生动活泼,富有创造性。这些造像堪称明代造像的优秀代表,是又一个佛教艺术宝库。

山西平遥双林寺的彩塑②明代陵雕

明代恢复汉民族的统治地位后,力图恢复大唐制度,帝王陵也多效仿唐代。陵墓设置大型仪卫性石雕以示国力和权威。因此,明代陵墓多以成双成对的石雕装饰,石雕被称为“石像生”。

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明太祖的孝陵位于南京。在孝陵的神道上,设立有狮子、獬豸、骆驼、大象、翼马和麒麟各两对,姿态为一对跪卧一对站立,此外还有两对文臣、两对武臣的石雕。这时的石雕体现了明初恢复盛世的昂扬精神。明十三陵在山麓之中,以长陵为中心共用一个神道,造型与样式皆仿效孝陵,神道两旁的石雕刻画细致,但徒有形体,缺乏气势。到了清代的帝王陵,更失去了前代的雄浑之美,虽形体巨大、坚实厚重,但精心雕刻的作品如同玩偶和模型。

③清五百罗汉雕塑

寺庙造像到了清代,罗汉塑像的阵容进一步扩大,塑有五百罗汉的罗汉堂在寺庙中非常普遍。清代寺庙造像在中国许多地方都可见到,因距今时间较近,造像保存较好。昆明筇竹寺罗汉堂的五百罗汉是比较有特色的清代塑像。这些雕塑形象接近俗世人物,造像的制作手法更加写实,不仅塑艺和彩绘更加细致,而且许多罗汉的胡须均由真人的毛发制成,已失去了雕塑的艺术趣味。

④雍和宫木雕弥勒像

北京雍和宫是清皇室供奉的喇嘛庙宇,建于康熙年间,内有一木雕弥勒佛像,高18米,由一完整的白松树干雕成,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巨型木雕,较有价值。

雍和宫三佛殿中的三世佛和天王殿中的天王造像,是清代较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