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雷和水雷的使用
地雷是设置于地下或地面的爆炸性火器,杀伤力很大。中国早在明朝初年便开始使用地雷,并将其引入战争中。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戚继光应用“钢轮发火”装置地雷,从而提高了地雷发火时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地雷有十几种,制作的原料有铁、石、陶或瓷等。布设方式有单发地雷,也有“子母雷”等。
水雷和地雷的原理相同,惟一不同的是水雷是布设在水中的爆炸武器。在明代,水雷主要有水底龙王炮、混江龙、水底雷和济雷4种,其中最早出现的是水底雷。
4.火箭载人飞行的实验
在以前用弓弩发射火箭的基础上,明代有人发明了以火药为动力的火箭,即利用火箭燃烧向后喷射气体的反作用力进行发射。明代发明的火箭有单级和多级火箭,种类繁多,单级火箭有飞刀箭、飞枪箭等单发箭和百虎齐奔箭、一窝蜂等多发箭。
在火箭被广泛运用的基础上,明人万虎进行了火箭载人飞行实验。他把自己捆在椅子前面,在坐椅后装了40多个当时最大的火箭,两手又分别持一个风筝,希望能加强上升的力量。这次试验以失败告终,但万虎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来飞行的人。
5.《崇祯历书》
万历年以后,明皇帝批准了礼部的改历方案,任命徐光启督修历法,设立历局。《崇祯历书》就是徐光启等人编撰完成的一部新的历法书籍。
《崇祯历书》的编撰工作历时5年,完成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它采用西方天文学的方法和成就,以欧洲天文学的体系为基础,将中国沿用多年的历制进行了改造。此后,西历在中国开始实行。
《崇祯历书》共137卷,分节次6目和基本5目。其中后5目为关于天文用表的法数、天文学计算中必备的数学知识法算、测量仪器和计算工具法器,以及中西度量单位换算法等有关天文学理论的知识。这一部分在全书中的篇幅最大,共40卷。此外,书中对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托勒密、开普勒的天文学著作进行了介绍。
6.朱载埔的十二平均律和异径管律
明代末年,朱载埔创立了十二平均律和异径管律,使中国的律学有了很大发展,彻底解决了自先秦以来探索十二旋宫问题的所有矛盾。
朱载埔是明代的乐律学家和历算家。他的十二平均律(又称新法密率)解决了古代乐律研究中“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也使任何调音上的音阶各级之间达到了音程关系的完全一致。他的异径管律认为不仅不同律管管径无法一致,即使是同一律管,其左右两部分管径也难以一致,据此,他还提出了管口校正的新途径。
他的上述两项成就是16世纪声学的重大成就之一,对世界律学史和声学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7.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壁,号濒湖,晚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出生于医学世家。李时珍34岁时候开始着手编撰《本草纲目》,历时27年,终将这部集本草学之大成的巨著完成。
《本草纲目》共52卷,内容极为丰富,包含了动物、植物、矿物等各方面的内容,可谓是关于自然知识的博物学著作。这本书还有1109幅附图、11096首方剂歌诀,对16世纪之前的中药研究成果作了全面的总结,同时还详细地介绍了各种中药的制法和栽培方法,并一一写明其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共介绍了1094种植物药材和444种动物药材。
李时珍像8.《几何原本》中译本的出现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著作,书中运用严格的推理组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数学逻辑演绎体系,是最早用公理法建立数学演绎体系的典范。
徐光启根据利玛窦的口译,用一套既切合科学涵义、又易为中国读者接受的名词术语译出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这是第一部被译为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对中国近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此,几何学知识在中国流传开来。
9.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梅文鼎
梅文鼎生于1633年,卒于1721年,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是我国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梅文鼎一生四处游学,著书立说,其成就被誉为“国朝算学第一”。他生平共著书80多种,主要为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著作。流传于也的有《梅氏丛书辑要》23种60卷和《勿庵历算全书》29种76卷。
在传统天文学方面,梅文鼎系统地解释和研究了中国已有的《大统历》、《授时历》和《崇祯历书》等,他结合西洋的天文理论,将之融会贯通,贡献颇大。
10.民问天文学家王锡阐
王锡阐,生于1628年,卒于1682年,字寅旭,号晓庵,江苏吴江人。他是中国清代民间天文学家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真实而客观地指出了中西历法的优点和弊端,并将西洋新法历书中的许多错误找了出来,被人们誉为能“考正古法之误而存其是,择取西说之长而去其短”的异士。
他的有关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颇多,其中《六统历法启蒙》、《历策》、《历说》、《日月左右旋问答》、《五星行度解》、《历法表》、《推步交逆序》、《步交会》等被编人《木犀轩丛书》、《晓庵先生文集》,我国著名的《四库全书》中也有其著作《晓庵新法》。
11.徐寿和蒸汽机轮船
徐寿,生于1818年,卒于1884年,江苏无锡人。他精通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1861年,徐寿等人开始研制火轮船。1862年,中国第一艘木质蒸汽机轮船“黄鹄”号在徐寿等人的努力下研制成功。该船的主机为单缸蒸汽机,汽缸长2尺,直径1尺,船全长为55尺,重25吨,时速为每小时6海里。“黄鹄”号的研制成功在中国的船舶制造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868年,徐寿在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工作,先后翻译西方科技书籍《汽机发轫》、《营阵提要》、《西艺知新》等共13种。
12.铁路工程的先驱——詹天佑
詹天佑,生于1861年,卒于1919年,字眷诚,广东南海人。他是清政府派出的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之一。1881年,他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学成归国。
詹天佑曾参与和主持修筑了许多条铁路,主要有京奉铁路、江苏铁路、京张铁路、张绥铁路、津浦铁路、洛潼铁路、川汉铁路等。而京张铁路的修筑成功更是中国铁路史上的一大创举。1905年,詹天佑以总工程师的身份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他采用复式大功率机车前引后推、大坡度之字线展开等新工程技术使火车越过了险峻的八达岭,不但节约了经费,而且缩短了工期,受到了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评。京张铁路全长200多公里,修筑历时4年,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勘测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13.李鸿章设立中国电报总局
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八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获得批准,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电报总局——津沪电报总局,地点在天津。次年,正式更名为中国电报总局。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三月,中国电报总局改为官督商办,以保障经费。之后为了扩大招股,电报总局移址到上海。光绪二十八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奏准将电报总局由官方收回统一管理,遭商股反对。之后的几年间,邮传部赎买了商股,改上海电报局为电报总局,移至北京。
电报总局的设立,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驿站通讯方式,标志着中国新式通讯业的产生。
14.近代武器的引进与制造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统治阶级开明人士开始认识到西方“船坚利炮”的威力,并开始创办近代火器制造业。
1861年,曾国藩国创立安庆军械所,仿制洋枪洋炮,后来,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局,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前装线膛枪、鱼雷、后膛铜炮、野炮等先进的武器相继造了出来。福州船政局还造出轻巡洋舰,1882年又建成一艘巡洋舰。这些近代兵器的制造,大大缩短了中国与西方军事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