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毕昇与印刷术
毕昇生活在北宋庆历年间,尽管他的生平事迹无法考证,但他发明了印刷术。有关他发明印刷术的记载,我们可以从《梦溪笔谈》中看到。毕昇以前的时代,人们采用雕版印刷,花费工时甚多,但效率很低。毕昇则以胶泥为材料,每字刻一印,然后用火把它焙烧坚硬。在排版时,采用两个铁框子,将活字排满框,然后把它放在事先放置松香、蜡和纸灰的铁板上压平,将蜡和松脂加热熔化后,活字就牢固地与铁框结合成一体,便可用于印刷,印刷完毕,拆下铁框后又可以重新排字。这样一来,省去了刻制雕版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罗盘应用于航海
罗盘是古代中国人的发明,它被广泛地应用于航海。1098年至1100年,一些外国商船就开始用带有指南针的罗盘导航,中国关于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的记载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上可以找到。有人认为,中国用指南针导航是10世纪的事。在中国,指南针和罗盘还用于“堪舆”。而12~13世纪阿拉伯人所用的罗盘,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自罗盘应用于航海之后,人们可以根据指南针的变化绘出海图。借助罗盘,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4.苏颂与水运天象仪
苏颂是水运天象仪的发明者,他生活在宋代,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位天文学家,水运天象仪是他在元祜七年发明的。水运天象仪以水力作动力,推动浑仪、报时浑象等机件,既能准确又无蟮馗。
苏颂发明的水运天象仪与现代天文台有异曲同工之妙。放浑仪的小屋可以开启或关闭屋顶,浑仪上安放了一根望筒,可以起到望远镜的作用,为观察天象时提供方便。苏颂还设计了一种“假天仪”,其样式像个竹制的笼子,上面糊纸并按星图开孔透露光线。人们可以坐在黑暗的“笼子”里,操纵控制杆使“笼子”转动,能达到观察星体运行的效果。
5.南宋时期的突火枪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南宋,采用火药的武器有突火枪。它的原理与现代枪炮是一样的。
突火枪是在1259年发明的,它用坚实的竹管做枪筒,能发射一种弹丸。而在一个世纪之前的12世纪,就有人制作了可以喷射火焰的枪械;1232年,飞火枪也出现了,它是用十几层纸卷成枪筒,把铁渣、碎磁和火药装进去,然后绑在长矛前端,作战时先引发,杀伤对方,然后再举矛刺戳。南宋突火枪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兵士的战斗力。
6.赵友钦的光学研究
13世纪中叶,中国宋末元初的科学家赵友钦设计和进行了小孔成像实验。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记载最详的物理实验,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赵友钦自号缘督,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他做光学实验的情景在其著作《革象新书》上有记载。在实验中,赵友钦总结指出:物距、像距、光源和孔窍对像的大小和浓淡都有所影响。另外,他还注意到两个参数同时变化时的相长相消现象。
河南登封观星台的石圭7.郭守敬与天文学
郭守敬(1231~1316年),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仪器制造家、水利专家和数学家。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他被元朝委任主持大都天文台工作。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朝令他和王恂率南北日官数人负责新历的测验和推算工作。为了完成这项工作,郭守敬研制了许多新的天文仪器。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春,朝廷在大都东城墙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大都司天台,司天台拥有当时世界上极为先进的观测仪器。较为著名的是郭守敬发明的简仪,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用一高一低两个支架支撑起极轴的赤道仪,也是世界上第一台集测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测量仪。此外,还有仰仪、玲珑仪等。据《元史》记载,郭守敬为该台设计制作的仪器有13件之多。
8.《授时历》
郭守敬、许衡和王恂等人于元代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编成的《授时历》在当时的世界历法中是最精确的。次年,忽必烈颁发了诏令,让《授时历》通行全国。
忽必烈诏令编修《授时历》,是他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郭守敬等人综合了自汉代以来的历法成果,并利用高表、简仪等仪器的测量结果来论证,甚至用日晷进行了27个地方的测算,确定了冬至日的准确时间。他推算出365.2425日是一回归年的周期,并确定了黄道和赤道的位置,为《授时历》的编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授时历》的编定用了4年时间,它的计算结果具有很高的精密度。
9.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
黄道婆是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旧城西南孔里)人,她曾在崖州(海南岛最南的崖县)学到一些先进的纺织技术和棉花加工方法,返乡后她将技艺传授给家乡人民,这些技术开始在长江流域流行,促进了这一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
长江下游地区开始并没有椎弓、踏车之类的纺织工具,全靠用手将棉籽除去,效率非常低。黄道婆就将捏、弹、纺、织等一整套制作工具的方法和织布的技艺悉心传授给当地人民。用她的方法织成的棉被,远近闻名,被誉为乌泥泾被。
文献上并没有详细记载黄道婆所传授的纺织工具,但根据王桢在《农书》中记载的一些资料来推测,可能是木棉弹弓、木棉揽车和木棉卷筵3种。
10.火药传入欧洲
13世纪中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随着蒙古西征而传入波斯、阿拉伯等地。13世纪末,制造火药和火药武器的方法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早在公元8世纪至9世纪,阿拉伯帝国就掌握了中国的炼丹术,同时,制造火药的药料硝石也进入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称之为“中国雷”,波斯人则叫“中国盐”。12世纪初,火药的制造方法由南宋通过海路传人阿拉伯。13世纪中叶,铁火罐内储火药的新式武器通过蒙古人传入俄罗斯,又从陆地传至波斯、阿拉伯,乃至整个欧洲。
明清时期辉煌的科技
1.《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与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官修的《农桑辑要》、王祯的《农书》以及清代官修的《授时通考》,并称为我国的“五大农书”,而它是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的农业书籍。
徐光启像《农政全书》的作者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农学家徐光启。他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开始撰写,完成刊行的时间是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直到徐光启逝世时,这部书才完成,是其心血之作。
《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60卷,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12目,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经验,较好地概括了我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的特点,为后世农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一部记录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著作,在国际科学著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是明朝的宋应星。这部书是他在任江西汾宜县教谕时编撰完成的。首次刊行时间为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明朝末年第二次刊印。
《天工开物》分上、中、下三编,各18个类目,每类为1卷,涵盖了染色、粮食加工、谷类、制陶、造纸等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诸部门的生产技术,在书中配有120多幅插图,将古代各种器物的结构、形态、原理以及各种工艺的生产过程和工序直观而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天工开物》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经验的记录和总结,并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工艺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