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1435000000009

第9章 大英与大清,不是冤家不碰头(4)

当然,控告的同时,没有忘记请清政府开放宁波的事儿。大清君臣震惊了,天朝哪有过夷人举报天朝官员的先例?天朝毕竟是天朝,震惊之余,命钦差前往广州办案,海关监督李永标说不知道有勒索陋规之事,可能是自己的家属及下属干的,天朝认为,家人勒索即等于主人勒索,将李撤职查办,家产充公,其家人及随员中被逮治罪的达73人。对于黎光华,查没其原籍财产,按股均匀摊还债主。而洪仁辉本人,被清政府定一个大清版的间谍罪——“勾串内地奸民,代为列款,希冀违例,别通海口”之罪,判三年有期徒刑,弄到澳门监狱了。

洪三年的徒刑给英商换回的利益是:多项陋规被撤;“西洋船”不得再称“鬼子船”。当然每船1950两银子的规礼银及值百抽六的进口税得继续上交并固定下来。在这项国际官司中,清政府最恼的不是自己的官吏贪污,也不是夷人洪仁辉的国际举报,而是帮洪仁辉写状纸的天朝百姓。政府“按交结外国互相买卖借贷财物例治罪”,整出俩汉奸来:一个叫汪圣仪,一个叫刘亚匾。前者是个徽商,据说认识洪仁辉,“领其国大班银10380两”。也没说这银子是借的,还是领的工资,反正是汉奸了。但汉奸小腿儿灵活,闻风跑了。后者,刘亚匾,被逮处死了。明白了吧,借外国人的钱,拿外国人的工资,与外国人做买卖,帮助外国人举报,都叫汉奸。

1759年,洪仁辉国际举报案发生后,清政府感觉到单单广州一口通商还不足以防范外人,必需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两广总督李侍尧搞了一个“防范外夷规条”,经乾隆批准后,立即公布执行。主要精神是对英夷进行双规:必需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与规定的中国行商做买卖。除此之外,还规定:广州居民不得装修房子图谋出租给英人;中国人不准借夷人银资;夷人不得雇佣汉人为仆役;夷人不得雇佣汉人代为送信传递消息等等。一句话,把夷人对天朝和平演变的危害性缩到最小程度。

鉴于广州窗口的半开半闭,鉴于大清政府的扭扭捏捏、羞羞答答,鉴于广州贸易制度的诸多不便,大英就想来个正式求亲,时间选在了1787年。

1787年,为了冲破广州贸易制度的限制,实现与大清真正的亲密接触,英国政府决定派遣卡斯卡尔特中校(Lieutenant Colonel Charles Cathcart)为大使率领英国政府使团前来中国。大使的薪金和使团所需费用均由东印度公司支付。政府给使团下达的主要任务有三:

一、扩大对华贸易,消除贸易障碍。

二、希望中国政府给予一处居留地,便于存放货物,开展贸易。

三、中英两国互派公使进驻彼此的首都。

在训令中,英国政府表示了对广州贸易制度的不满与猜忌:“在这里,市场的公平竞争被中国人的团体所破坏,我们的大班不准公开进入中国法庭,中国拒绝公正地执行其法令,我们驻广州的大班全都处于一种蛮横无理遭受压抑的痛苦境地……这些灾难是由帝国政府既定政策所致呢?还是由于对我国势力的无端疑忌抑或只是由于一个遥远省份的政府的腐败与滥用职权所引起?”(高鸿志:《近代中英关系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33页)

训令写得很棒,按英国人自己的说法,他们的国人矫情到床下多放一瓣玫瑰花都痛苦得睡不着觉,当然不适应天朝特色的生活方式了。所谓的“蛮横无理遭受压抑的痛苦”,天朝百姓们领教一百多年了,也没见啥烦言。现在,英国政府亲自出面,要帮自己的商人们增进幸福感了,但结果很不妙,卡斯卡尔特死在了来华途中。当然这对天朝来讲,可能就妙了。因为英国一来,就搞什么劳什子自由、平等、公开、透明,麻烦大了。问题是,大清躲过初一了,它能躲过十五吗?

乾隆对乔治三世:你到我身边,带着不怀好意的笑

1793年,英国这个无赖汉又来了。大清呢?烦着呢:你到我身边,带着不怀好意的笑,带来了我的烦恼,我的心中,没有任何它,哦,请你跪下,然后就滚吧……

1793年,中英之间的第一次正式外交,一场著名的鸡与鸭的对话。它是大清拥抱近代文明、融入国际舞台的第一次机会,维多利亚她爷爷、那个神经后来出了毛病的乔治三世(现在普遍认为他患的是卟啉症),派马戛尔尼特使和副使乔治·斯当东使华来了。这时,大清皇上乃道光的皇爷爷、业已八十多岁的乾隆。英明领袖VS半神经病乔治三世,会是一番什么情形呢?

乾隆,1735年做皇帝,1795年自动下岗,在位60年,自言不敢打破康熙爷爷做皇帝61年的纪录。自称“十全老人”、“文治武功第一人”。据说乾隆一辈子写了四万二千多首诗(被人怀疑不是秘书代写,就是侵占手下大臣版权),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诗,应是他游西湖的咏雪的那首杰作:“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当然,乾隆数够十片之后,就数不下去了。其时,陪侍皇上的著名学者沈德潜续上了最后一句:“飞入梅花都不见。”遗憾的是,死后的沈德潜都没有逃过乾隆的文字狱牵连,好像是版权之争吧。据说沈德潜把本属乾隆的诗作弄到自己自费出版的诗文集里当自己的作品了,可恶之至。不过最可恶的是乾隆的文字狱。中国的文字狱,从秦始皇开始,到朱元璋达到高潮,到康熙乾隆再创新高,最后的结果是:大清的文人都成为活死人、死活人。

相形之下,乔治三世就有些寒碜。1760年开始做英国国王,1820年去世。做国王的过程中,多次发生精神错乱以致于难以正常上班(当时御医认为他是精神错乱,直到20世纪30年代,医学界才搞清,乔治三世所患的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血液病—卟啉症。表现为:思维混乱、言语失调、幻视幻听、歇斯底里),其大儿子威尔士亲王、维多利亚她大大爷,亦即后任国王乔治四世,两度在父亲精神错乱期间作为摄政王代理国务。

乔治三世在位期间政治方面最大的杰作也可堪称是最大败笔的,在于他力主对北美殖民地采取强硬政策,结果丢失了北美,却成就了人类历史意义上的完美英雄乔治·华盛顿及大帮美式民主的奠基者。杰作是站在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而言,败笔则是站在英国当时的角度而言。北美独立,乔治三世深受打击,甚至想过引咎辞职呢。可怜的英国,不知道在中国,皇帝玩个罪己诏就能把天下臣民感动得三十年内依然摸不着北。

乔治三世的武功在于英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地组织反法联军,驯服欧洲战狮拿破仑,并将他流放于大西洋的孤岛——圣赫勒拿岛。

乔治三世的文治最有意思,刚当国王不久,就一招不慎,闹出一场宪政危机。

乔治三世做国王后,英国议员、记者约翰·威尔克斯在其主编的报纸《北不列颠人》上多次撰文攻击嘲弄他,宣称国王不过是国内首席治安官,行使君权时不得越轨,自由乃人民的特权云云,惹得乔治三世龙颜大怒,查封其报馆,逮捕其人。伦敦民众为此示威,并焚烧了太后的模拟像。威尔克斯受审时,伦敦民众在庭外声援。法官以政府行为破坏议员权利为由,当场释放威尔克斯,民众高呼自由并称赞法官公正!看人家这法官,拥有独立的司法权,牛得能和国王扛膀子。乔治三世这边不服输,几个月后,威尔克斯的朋友、国务大臣桑威奇认定威尔克斯几年前写的一本书《论妇女》犯有诽谤罪,决定借此狠整威尔克斯,英国民众对王家的这种秋后算帐行为表示强烈不满……经过几年的冲突与较量,威尔克斯先是当上了伦敦市的行政司法长官,后荣任伦敦市长。一般人对乔治三世人品方面的评价是:心地善良,生活俭朴,对家人要求严格。但是你小节再好,也抗不过人品方面放荡形骸得干脆没小节的普通记者威尔克斯,后者利用他的大节——批评精神和敢于与国王扛膀子的态度,赢得了百姓与声誉,一句话,谁让你是国王呢?这是宪法赋予我的权利,别以为你是个国王爷就挺你!

威尔克斯事件与乾隆的文字狱比较起来,那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中英之间力量的悬殊,谁能说,不正是体现在这些细节之中呢?

乔治三世与乾隆这么一比划,个人资质明显占下风,且神经还有些毛病。我们有必要有理由为之深思,就是这样一个资质不高的、神经有些毛病的乔治三世却在中英外交方面书写了意味深长的一笔:1793年,他派马戛尔尼来了,西方第一大国,试图与东方第一大国partyparty。然而结果怎么样呢?忸忸怩怩的大清,愿意与西方第一大国拥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