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原是夏朝东部一个以燕子为图腾的部落,始祖叫契。当禹建立夏朝的时候,商族则刚刚进入到父系氏族阶段。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这是《诗经·商颂·玄鸟》中的诗句,说的就是这段故事。在《史记·殷本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女戎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这个故事看似荒诞不经,但正好反映了当时还处在“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实际情况。
在大禹治水时,契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赐姓子氏。商族在早期经常迁徙,从契到汤,经历十四代,前后迁徙八次。直到成汤时,才居于亳(今山东曹县南,一说今河南商丘附近)。在夏朝建立后,商族就臣服于夏,成为夏的一个属国。商部落的畜牧业发展很快,据说有名的先公相士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就是驯养牛马,作为运输工具。商部落传到成汤当王的时候,已经很强盛,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有很大进展,经济力量逐渐超过了夏朝,演变为足以与之抗衡的对手。
商汤都西亳
汤,姓子,原名履,又称武汤、成汤、商汤、天乙、天乙汤,在甲骨卜辞中称做唐、成、大乙、天乙,在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则称做成唐。汤是契的十四代孙,其生卒年不详。
汤即位之后,以仁厚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支持,据说有一次他外出游玩,看见有人一边在树上张网,一边喃喃自语地说:还是地上来“不论是天上来的,的,凡是从四面八方来的鸟,汤见到后就对这人说:
都飞进网里来。”“你太过分了吧,怎么可以这样网尽杀绝呢?你撤掉三面,留下一面网就可以了。”汤又祝告道:你们愿意往左的就往左,只有不听我话的鸟“鸟儿啊,往右的就往右,儿,才飞进网里来。”汤网开三面,恩及禽兽的事传开后,人民都称赞他对待百姓宽厚仁慈,纷纷拥护,汤的势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壮大。
汤的妻子有个陪嫁奴隶,名叫伊尹,他在厨房干活。伊尹为了让汤发现自己,故意有时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时却或咸或淡。汤为此而责问他,他就乘机向汤谈论了自己对治理国家的见解。汤大为赞赏,知道他是一个贤才,不仅免除了他奴隶的身份,还任他为右相。自此,在伊尹的谋划下,汤积极准备灭夏。
汤都邻近葛(今河南宁陵县北),是夏的属国。汤先把葛国灭掉,紧接着又灭了夏的属国韦(今河南滑县东)、顾(今河南范县东南)、昆吾(今河南濮阳市东)等国。不久,汤对夏桀发动了进攻,****两军决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夏军大败。夏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今山东定陶东一带)。商汤发扬速战速决、连续作战的作风,乘胜追击,攻灭了三朡。夏桀穷途末路,率少数残部仓皇逃奔南巢(今安徽巢湖市东北),后被商军追上俘获,放逐在这里,不久病死于此地。
汤灭夏以后,一个新的强盛的统治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建立了起来。汤建立商朝后,减轻征赋,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使商的势力扩展到黄河上游,不仅牢固地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且远处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
四方的氐羌部落也都向商称臣。在《诗经·商颂·殷武》中就有这样的话:“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这就是商汤时国力强盛的真实写照。汤为部落首领十七年,建商后称王十三年,最后病死。
商汤灭夏后,国都由南亳迁至西亳(今河南偃师西)。《汉书·地理志》记盘庚亦徙都之。班固自注曰:
载:“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尸乡,殷汤所都。”《括地志》“汤即位居南亳,在偃师县西十四里。”
载:后徙西亳,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偃师尸乡沟发现了总面积为一百九十万平方米的大型都城遗址。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一千七百米,东西宽约一千二百米。城墙为夯筑,已找到城门七座。城内有多处宫殿区。其中一号宫殿区长宽均在二百米左右,有围墙环绕,内有数座建筑基址。其中的四号基址包括正殿、廊庑和主门、侧门。还发现用石板围砌的排水道,长八百余米。发现的墓葬均为中小型。城中出土的遗物有陶、石、骨、蚌、铜器等。是目前中国早期城址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城址。考古工作者据地层分析和碳-14年代测定,结合古文献中的汤都西亳的地望,认为尸乡沟城址应为商都西亳。综合《竹书纪年》、《史记》等文献记载,按最保守的估算,商代都洛共九王一百五十九年。
1984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九号墓中出土了一件“饕餮纹铜斝”。侈口,束颈,腹微鼓,平底,三足,颈腹间装有一鋬。口沿上有两个菌状柱,柱顶饰圆涡纹。尖锥状三足中空,横断面呈三角形,足腔与腹腔相连。颈部饰一周带状饕餮纹,腹下部饰六个圆涡纹。
铜斝最早产生于夏末商初,一直延用一千多年,到西周初年才渐渐从酒器大家族中退出。从早到晚,其形制有较为明显的变化。最初双柱不明显且偏于一隅,三锥状空足与腹腔相连;到商代中期,双柱发达且在口沿上对称分布,三实足与器腔隔绝;商代晚期,分裆斝盛行。《礼记·礼器》中说:“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明确了铜斝在酒器中的地位列于铜爵之后。这件饕餮纹铜斝,就是商代早期酒器,其最大特点就是三空足与器腹相连,适于迅速加热,便于温酒。此类铜斝,是商代早期的主要温酒器。
偃师商城为古代宫室建筑提供了重要线索,如宫庙分离、对称布局和寝宫与朝堂分离。遗址中发现的“苑囿”也是迄今中国学者发现的最早城市园林遗址。同时,偃师商城遗址对研究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极高的价值。考察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方位测定和水平测定的技术上就已经非常成熟。比如宫城中的池苑,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御用池苑,也是我国最早引水造园的水利设施,其规模比明清时期北京故宫的“御花园”还要大。北边正中是一个人工开凿的长方形水池,东西长一百三十米,南北宽二十米,面积约二千六百平方米。池水引自数百米之外的西城门,又蜿蜒曲折地从东城门流出。东、西两端分别有引水道和排水道,水道两侧及底部都是用石块砌的。
饕餮纹铜斝
伊尹,第一代帝王之师
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也是辅佐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的功臣。他原名伊挚,尹是官名,在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之为伊小臣。相传伊挚生于伊水边,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以耕地为生,地位虽卑,而心忧天下。他见有莘氏国君有贤德,想劝说他起兵灭夏。为接近有莘国国君,他自愿沦为奴隶,充任国君的厨师,后来,国君发现他的才干后就提拔他为管理膳食的官,并作贵族子弟的“师仆”。伊挚经过长期观察,发现有莘氏与夏同姓,同是夏禹之后,不仅血缘关系难以割断,而且有莘氏国小力弱,不足以担当灭夏的重任。只有汤才是理想的人选,于是决定投奔汤。其时,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挚自愿作陪嫁奴隶,随同到商。
伊挚为了让汤发现自己,故意把菜做得或咸或淡。商汤对此十分恼火,便派人把伊挚找来大加训斥。伊挚却不慌不忙地说:也“我当然知道做菜不能太淡,不能太咸,只有咸淡适宜、五味调和,吃起来才有味道。我做的菜时淡时咸,其实是有意借此提醒大王:治国与做菜的道理一样,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放松懈怠。只有不愠不火,恰到好处,才能如愿以偿。”商汤听了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做饭的奴隶竟还深谙治国之道。
商汤觉得此人定有来历,便暗中了解伊挚的身世。他很快地发现,伊挚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曾做过有莘国国君女儿的宫廷教师。毫无疑问,这是一位胸怀大志、精通韬略的奇人。汤由此得知伊挚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免其奴隶身份,命为右相,成为最高执政大臣。伊尹不仅是辅佐汤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还是后来三任商王的功臣,因此,伊尹在甲骨卜辞中被列为“旧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不仅与汤同祭,还单独享祀。
《墨子·中称:”
尚贤》“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可以说伊尹是我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孟子》里说:学焉而后臣之,可见伊尹又是“汤之于伊尹,故不劳而王。”我国第一个帝王之师。《孟子》“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篇中还说伊尹,夏救民”。其实就是教给商汤谋划灭夏的方略和治国驭民之道。商朝建立后,商汤便封伊挚为尹。《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正也,“尹,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尚书·君爽》引周公的话说“伊尹格于皇天”,也称“格人”是人和天之间的“格”,媒介。商代“率民以事神”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巫教。说伊尹是太上老师,就是因为他是“格于皇天”的“格人”,亦即巫师。他可以刺探天意,他可以代传天意,他的话就等于天意。他曾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非子觉之而谁也?”
并自称: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伊尹以先知先觉自居,把自己的话视为最高教义用以教育人民。由此可见伊尹是全国拥有最高师权的人物。
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在帝王教育方面,伊尹堪称典范。
据说伊尹活了一百多岁,到了太甲之子沃丁在位时,他才死去。死后葬在西亳。今偃师县城西十里,汉田横墓东,离汤冢七里有商阿衡伊尹墓。
1983年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偃师县尸乡沟一带发掘的商城宫殿遗址证明此处为商都西亳。而伊尹死后葬于西亳亦无可疑。在今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明代曾重修过的“元圣祠”,是作为纪念伊尹生地而立的。祠堂有副对联说:“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上联说的是伊尹事耕桑于莘野(今嵩县莘乐沟),下联是说孔丘著书于尼山。可见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齐观的,一个是元圣,一个是至圣。伊尹当了商朝几个国王的相,为商王朝延续六百多年奠定了坚定的政治基础,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后人所以尊他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